【新时代 新征程】湖州拆改并举建设品质之城

14.12.2017  01:00

  浙江在线12月12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金许斌)在数量庞大的拆后土地上,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隆隆机声中,越来越畅的道路环通四方;推土植绿中,越来越美的景致呈现眼前……“三改一拆”工作的持续推进,让这座因湖而得名的城市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让264万湖州人切切实实感受到发展带来的幸福感。

  “”与“”,寥寥数笔,却是一块难破的顽石。湖州全市上下以担当履行职责,以创新谋求突破,确保“三改一拆”工作走在全省前列,截至今年11月底,全市累计完成“三改”6407.87万平方米,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711.98%,累计拆除违法建筑2117.55万平方米,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352.93%,拆后土地利用率达94.84%。

  肩扛千斤,谓之责;背负万石,谓之任。党的十九大为站在新时代、新征程节点上的湖州指明了方向,本着“更进一步、更快一步”,紧扣“两个高水平”和“六个浙江”建设目标,湖州“以拆促改、以治促优”,开始了新一轮的发展战略部署。

   成片改造拆后利用  助力城市有机更新

  改造城中村,是省委、省政府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重要一环,事关发展大局和民生改善。近年来,湖州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发挥“三改一拆”攻坚克难、拔钉除障作用,重点突破城中村改造,加快现代化城市建设。

  往南是高楼林立医疗中心,往西是高档大气的住宅小区,往东是正在蓬勃发展的城市新区,这里曾是湖州城南一村的234户村民所处的城市空间。如今,这里正在不断迸发着勃勃生机。城南一村是位于湖城南边的城中村,因“控规”20余年无法造新房,村里环境脏乱差,违法建筑、危房林立。再加上长期租住2000多名外来人员,人口结构和产权性质复杂,治安问题突出,拆迁改造势在必行。

  湖州开发区拆迁办负责人柳成章一次次来到城南区块调研,急切的心情一天天加剧。他表示,城中村不拆迁,城南统筹发展将被搁置,环境污染源头无法控制,当地百姓的生活品质难以改善。今年8月1日起,湖州开发区设立10大攻坚组进楼入户、连续奋战。在签约过程中,湖州开发区实行全过程公开,即评估结果、安置政策及拟安置人口方案、协议补偿安置情况、补偿款发放情况等“六公开”,有效突破了开局拆迁难点。同时,实行阶段奖励模式,对前10天签约的住户予以最高的奖励,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

  由于前期工作保障到位、政策研究衔接到位、攻坚过程推进到位,城南一村10天内完成204户签约,签约率达87.2%,创造了“城中村”改造攻坚的“开发区速度”。11月29日,笔者在现场看到,城南一村和东面的老丝绸城已全部拆除,柳成章表示,未来这里将崛起一个高档住宅区,成为城南的新地标。

  位于湖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仁皇山街道的桥西村原是个“老大难问题”。桥西村位于南皋桥集镇,因沿街店面租金较高、老年人故土难离等原因,征迁7年来遭遇重重阻力。自今年湖州全面启动城中村改造攻坚和建设遗留问题清零工作后,仁皇山街道通过排摸,共整理清零区块4个、56户清零任务,仁皇山街道抽调街道、村委会干部组团上门“攻坚”,全面完成清零任务。原先盛家兜自然村褚老伯因想获得政策上倾斜,以至于迟迟没有签约,村干部不厌其烦上门做工作。眼看着村庄的巨大变化,得知邻居由于率先签约而优先选房,老褚也坐不住了,终于做出了承诺。

  如今,城中村、“烂尾楼”、小集镇“脏乱差”等逐渐得到改观,截至目前湖州累计签约33693户,累计拆除32144户,拆除面积为1333.35万平方米,新增绿化近1000万平方米,大大改善了生活环境,切切实实提升了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

   拆后利用  转变发展生活方式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拆后土地的利用正是改变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先手棋”。湖州在省定依法用地、依规建设、因地制宜、因事施策的总原则下,根据自身实际,将拆后土地打造成一块块“民生用地”。

  近日,位于织里镇的利济文化公园二、三期项目已基本完工,成为该镇最大的公园,怡人的景色引得不少游人驻足观赏。过往的市民无不感慨,他们清楚地记得,就在3年前,这里还是违法建筑扎堆、处处杂乱无序、安全隐患突出的“低小散”聚集地。

  2014年,在拆除8317平方米违法建筑的基础上,计划总投资1.1亿元的利济文化公园项目正式启动,包括商业中心、滨水茶室、凌濛初纪念馆、水陆戏台、江南桥园等系列水景观。该公园在建筑上融入了众多文化元素,当然少不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据介绍,每周五晚,在公园内的风雨亭,都会进行精彩的文艺表演活动。

  除了打造公益民生项目外,湖州还千方百计通过拆后利用增加群众的“钱袋子”。绿意盎然的采摘园、波光粼粼的鱼塘、风光独特的派对草坪……11月28日,笔者走进吴兴区南太湖高新区郑港村,新建不久的生态农园呈现眼前。

  吴兴区“三改一拆”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这里40亩地上曾盘踞着1座木材市场和3家纺织制品厂的违法建筑。木材市场里还有不少小印花企业,不仅环境脏乱差,还存在严重的消防安全隐患,成为城市的“盲点”。

  在违建被拆除后,通过土地复垦,这片因违建而“僵死”的“盲点”获得了新生。浙商戴国锋投资300余万元在此建立打造了集鱼塘养殖、采摘园、聚会场所为一体的生态农园。戴国锋告诉笔者,在高峰期,每天都有数千游客慕名而来。

  “三改一拆”为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腾出了大空间、大平台,地标建筑拔地而起,仅今年湖州全市拆出了4.4万亩的空间,其中3.8万亩是宝贵的建设用地,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了106平方公里。

   治危拆违  倒逼转型惠及民生

  在湖州城市发展的进程中,曾经赖以生存的低端产能迅速扩张,催生出大量的违法建筑。这些违法建筑在旧厂区和旧住宅区内“肆意繁殖”,成为高端产能健康成长以及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拦路虎”。如何解决矛盾,实现“绿色发展”一直是湖州人所渴望实现的目标。

  太湖街道毗邻太湖,改革开放以来“家家点火、村村冒烟”,民营经济迅速发展。以生产耐火材料为主的小作坊企业在当地遍地开花,企业厂房大都手续不全,属于违法建筑。再加上1992年,以太湖街道为主要辖地的经济开发区正式成立,部分行政村被纳入“控规”范围,20多年无法建新房,导致危房林立,“一户多宅”现象突出。

  2013年全省“三改一拆”工作启动以来,太湖街道对全域违法建筑进行集中拆除。今年在拆违36.55万平方米的基础上,太湖街道将重点工作放在了危房治理上。围绕D级危旧房必改、违法危旧房必拆、C级危旧房自愿改造的思路,太湖街道共腾空325栋,拆除310栋危旧房,拆除危旧厂房28栋。

  11月29日上午,笔者来到太湖街道祥符斗工业集聚点,原先这里共盘踞着6家企业23栋违法厂房,如今已基本拆除完毕,其中有一家市政道路设施有限公司的新建厂房已投入生产。该公司负责人李爱芳告诉笔者,其原先的老企业主要生产耐火砖,由于生产线老旧,且产品淘汰,年产值不足200万元。由于环保不过关,又属于低小散,在街道组织的祥符斗危旧厂房治理改造中,被依法拆除。如今在街道帮助下,企业投入资金转型升级,新建厂房3000平方米,引进先进生产线,用于新材料市政道路设施生产。投产半年来,产值达2000多万元,利润400多万元,产品半数远销海外。

  太湖街道正是湖州全力推进治危拆违工作的生动缩影。今年湖州各县(市、区)按照市、县、镇、村四级联动,紧紧扣牢“三无一稳一率”(无存量违法建筑、无新增违法建筑、无非法“一户多宅”、确保平安稳定、拆后土地利用率)的要求合力攻坚克难。以“”“”“”“”的方式已完成城镇危旧住宅房屋治理改造1321幢、49.24万平方米,提前完成省定的三年目标任务。

  来源:浙江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