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市文广新局着力增强“三个力”共建“精神家园”

14.06.2017  12:44

  近年来,衢州市文广新局以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为载体,创新服务供给模式,丰富文化礼堂活动,加强人才队伍培育,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焕发出勃勃生机。

  创新服务供给模式,着力增强“精神家园”吸引力

  结合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致力将农村文化礼堂打造为“流动文化加油站”的基层服务终端。在服务内容供给方面,注重供需对接,把群众“要文化”和我们“送文化”匹配起来,大力推进“点菜服务”。每年年初将演出、展览、讲座、培训、图书流通、电影放映等各类流动服务内容以菜单方式公布,让农民群众自己选、自己点,在家门口接受多样化的文化服务。2016年,全市公布文化礼堂“菜单”服务内容77项,可供选择文化服务有2392场,深受基层群众欢迎。在服务形式提供方面,注重方式改变,从“送文化”逐步向“种文化”转变,通过“”文化增强农村文化礼堂的吸引力。积极培育当地的文化氛围,提升当地群众的文化自觉性和参与率,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挖掘地方特色,打造本地礼仪活动和民俗文化活动,群众通过自编、自导、自演、擂台赛来秀才艺、展才艺、赛才艺、唱主角,获得存在感、自豪感、幸福感。如江山市的文化礼堂带头人才艺比赛、龙游县的农村文化礼堂精品展演等,极大地激发了农村基层群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丰富文化礼堂活动,着力增强“精神家园”凝聚力

  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灵魂”在于活动,礼堂文化的精神内涵需要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来支撑。2016年,全市共组织各类活动进农村文化礼堂2140场次,以高品质的文化服务活动吸引群众聚集到文化礼堂来。一是“四送”惠民服务进文化礼堂,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结合“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送书下乡”、“送展览讲座下乡”等文化惠民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小品等接地气的艺术表演,有声有色的微电影宣传片、生动活泼的讲课及内容丰富的图片展览等形式,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送到农民群众耳边、脑海、心中。二是特色活动进文化礼堂,创礼堂文化品牌。在推动礼堂文化建设过程中,重特色,强服务,树立品牌意识,开展最美、乡贤、家风、村歌等主题的服务培育,形成“一堂一品”及系列活动品牌。如柯城的“放学来吧”继而延伸的“暑假来吧”、“周末来吧”等系列品牌服务;常山的“乡贤论坛”、“乡贤馆”等以“乡音、乡愁、乡风”为主题的活动,展示乡贤的事迹,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涵育文明乡风,为文化礼堂建设聚力、聚情、聚心。江山的村歌进京秀文化、村歌献礼G20等活动,让礼堂文化闻名海内外。三是传统文化进文化礼堂,传播弘扬优秀文化。在春节、元宵、端午、中秋、重阳等节日期间,到农村文化礼堂开展传统节庆活动,解读节日的来历,承载民族记忆和文化内涵。结合重要节庆和村民结婚、孩子入学等特殊时节,指导基层开展祈福迎新礼、学子启蒙礼、青年成人礼、孝老爱亲礼等富有特色的礼仪活动,让农民群众在传统庄重的仪式中净化心灵,铭刻乡愁记忆。如开化组织开展的七岁启蒙礼、新人入村礼、孝老敬亲礼等符合农村特点的礼仪活动;常山以村落文化为内容建设的“东坑古道文化展示馆”提升了文化礼堂的品味,丰富了建设内容,传播了古道热肠的优秀品质。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增强“精神家园”支撑力

  注重人才队伍的培训、辅导,积极培植、发展业余文艺团队,鼓励文化志愿者积极参与,为农村文化礼堂提供人才支撑。一是加强队伍培训,提升服务能力。多层次开展农村文化礼堂管理员、指导员、农村文艺骨干、文化志愿者及文化馆(站)业务培训,加强专业文艺团队和文艺人才的培育和提升,大力培植、发展、壮大业余文艺团队。2016年全市共培训文艺骨干5.76万人次,全面提升基层文化队伍的服务能力。二是壮大志愿队伍,增强服务力量。把有艺术特长、有爱心的文艺爱好者、乡贤、退休干部、乡村教师、高校学生、民间艺人发展为文化志愿者,以农村文化礼堂为平台和载体,组织文化志愿者以管理者、表演者、培训者、创作者多种身份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内容突出主题,如市文化馆组织志愿服务队开展“送文化年货—文化志愿者进文化礼堂”、“文化暖心点亮生活”关爱特殊群体文化志愿服务活动、机关排舞队送文化进礼堂活动等,为活跃文化礼堂氛围增强了感染力、凝聚力和影响力。三是注重宣传推广,打响文化志愿品牌。通过网络、报纸、广播电视、微信公众号、QQ群、微信群等宣传手段,及时对文化志愿服务活动进行宣传报道,让更多群众了解志愿行动并参与其中。积极探索文化志愿服激励机制,拍摄优秀文化志愿者微视频在媒体上进行宣传,树立标杆作用,吸引、带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文化服务。创新“文化志愿•嗨起来”文化志愿服务品牌,提高衢州文化志愿服务品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