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浙”水情绵四十年

13.12.2018  15:36
”水情绵四十年

江南水乡浙江,这方仅占中国陆域面1.1%的省份,密布着钱塘江、瓯江、椒江等八大水系,水面占全省陆域面积的5.05%。

然而浙江水资源总量较丰,人均水资源量不足1800立方米,比全国人均水平低8%左右,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左右。此外还存在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空间分布与人口和经济布局不匹配等情况,是国际公认的中度缺水地区。

水利事业的良好发展,对保障浙江人的生产生活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维系地区生态意义重大。

筑安全防线 水利工程护卫人民生活生产安全

地处东南沿海,浙江洪涝、台风灾害频发。自然灾害强大的破坏力,一度成为浙江百姓的“噩梦”。

应对灾害威胁,浙江水利迎难而上,相继实施建设了沿海千里高标准海塘、钱塘江千里标准江堤、百城城市防洪、千库保安、太湖治理、强塘固房等防洪排涝工程。

浙江台州三门县沿海村民马传党还记得,自20世纪60年代他记事起,每年冬天,家家户户都要扛着铁锹修补海塘——彼时的浙东沿海地区,曾经老旧的黄泥海塘因总体防御能力偏低,屡遭台风暴潮破坏。

1997年8月18日,“9711”号强台风袭来,将浙江沿海人民苦心建设的776公里海塘的海塘冲垮,直接经济损失就近200亿元。仅在三门县,当地320个行政村28万人口受灾,死亡97人,伤500多人,直接经济损失22亿元……

砸锅卖铁也要把海塘建设好! ”“9711”号台风过后,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全民动员兴水利,万众一心修海塘”的决定,决心建设一千公里高标准海塘,标准海塘建成后经受住多次台风暴潮考验。

除了一系列标准海塘,为应对多发的洪涝灾害,浙江水利部门还修筑了一系列“镇水重器”守江河安澜。

在杭州,一座极具科技感的现代水利工程——三堡排涝工程于2015年6月正式投入使用。该工程4台机组全开一天可排放1728万立方米涝水,相当于1.5个西湖的水量。在2017年“6·25”钱塘江中上游洪水中,正是该工程的投用,有效降低杭州主城区运河水位27厘米,使杭州免于一场洪水的袭击。

在宁波宁海,白溪流域曾是浙江省的暴雨中心之一,2003年9月,白溪水库顺利竣工,并在接下来的15年里持续佑护下游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特别是2013年“菲特”台风来袭,面对远远大于1988年“7·30”特大洪水的超强降水,白溪下游却没有发生险情……

2016年底,浙江省启动实施百项千亿防洪排涝工程,进一步补齐防洪短板。凭借越织越密的安全网,沿线的经济重镇,在面对洪涝台灾害时,变得更有底气。浙江受台风洪涝等灾害造成的各类损失也变得愈来愈小。

就在最近的2018年汛期,浙江就交上了一张优异的防汛防台成绩单:经历8个台风的影响,无一人因洪涝台风灾害伤亡,直接经济损失仅有近15年平均值的10%,为2003年以来最小……

保供给需求 服务经济社会高速发展

水利事业发展,仅达到“安全底线”远远不够。在钱塘江中下游的浙北苕溪、杭嘉湖平原、曹娥江和甬江一带,人口历来稠密,耕地面积占浙江省的近一半,而水资源量只占该省的1/5;浙西南瓯江、飞云江、鳌江一带耕地面积只占浙江的1/4,而水资源量却占全省的近一半。

改革开放以来,为破解水资源困境,进一步优化水资源配置,浙江以“开源、引调、提升”工程为重点,相继建成了一批“保供水”重点水利工程,形成了多源供给、联网联调的水资源保障格局。

浙东引水工程,就是其中一项“利在千秋”的引水工程。工程由萧山枢纽、曹娥江大闸枢纽、曹娥江至慈溪引水、曹娥江至宁波引水、舟山大陆引水二期和新昌钦寸水库等6项骨干工程组成,引水线路涉及杭州、绍兴、宁波、舟山4市18个县(市、区),跨越钱塘江流域、甬江流域和舟山本岛,引水线路总长294公里,总投资超100亿元。这也是浙江历史上投资最大、跨域最广的引水工程。

2005年,浙东引水代表性工程——曹娥江大闸枢纽工程在隆冬时节开工。2013年,浙东引水萧山枢纽至引曹北线(曹娥江至慈溪)工程全线贯通正式通水,正是这年夏季,浙东地区出现持续的高温少雨天气,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减少80%以上。

浙东引水工程随即启动应急引水。历时25天,引水量达8457万立方米,保证了浙东地区工农业生产及环境用水,减少了旱情造成的损失。“曹娥江大闸枢纽工程建成后,为流域内的群众增加了年均6.9亿方的淡水资源,在各方面都有重大效益。”曹娥江大闸管理局总工程师王柏明告诉记者。

从2014年6月进入常态化引水至2018年9月底,浙东引水工程累计引水20.1亿立方米,相当于143个西湖的水量。”浙江省浙东引水管理局工作人员介绍。

浙东引水工程打破了原有的供水工程体系,与星罗棋布的河道、水库一起重组浙东地区“水脉”,共同担负起整个浙东引水工程的职责。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浙江通过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建立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2017年用水总量179.5亿立方米,比2000年的201亿立方米明显减少,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00年分别下降88.5%和86.8%,用水效率大幅提升,水资源得到有效节约保护管理与开发利用。

从“喝水难”到“有水喝”,浙江农村饮水安全同样得到了长足发展。2003年,浙江率先启动“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目前已建成2.92万处农村饮用水工程,供水人口约3200万人,基本结束了千万农民喝水难的历史!接下来,浙江还将实施农村饮用水达标行动,攻坚800余万农民“喝好水”问题。

护水环境生态 守住绿水青山造优未来发展

从防洪水,到引清泉,浙江人与水的“旅程”行至今日,又迎来了新的方向:建设美丽河湖,守住自然生态,已然成为浙江当代水利发展的突出主题。

推进生态建设,是功在当代的民心工程”,在“八八战略”指引下,历届省委、省政府始终把河流治理与平安浙江、生态浙江、美丽浙江、富强浙江建设紧密结合,2003年启动“万里清水河道建设”以来,累计治理县乡河道长度近2万公里,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河网初步呈现。

1999年初,水乡绍兴抓住建设城市防洪工程的有利时机,启动实施环城河综合整治工程。新砌高标准堤坎24公里,疏浚淤泥40万立方米,拆迁旧房64万平方米……今天的绍兴环城河流水潺潺,沿岸绿草青青,杨柳依依,重现了“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白玉长堤路,乌篷小画船”的水乡美景。

环城河整治工程实施后,一方面提高抗洪蓄水能力,另一方面拓展城市框架,串联城郊主要景点。水湾小桥依偎,江岸自然流畅,植物依水种植,凸现出亲水性。河岸绿化是斜坡爬升,既节省了大量河坎叠石,又可在洪水期间大面积增加蓄洪空间。

从 “百城防洪”到“万里清水河道”,从“五水共治”到如今的美丽河湖建设,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浙江河流治理的不竭动力。当前,浙江省的河道治理,也越来越强调要突出自然、人文和产业特色。通过挖掘河流本身自然特点以及特色历史人文、产业禀赋,让百余条花园河流展现不同的魅力。

在浙江台州天台县的百里河道生态廊——始丰溪,鸟语花香,绿树参天。正在散步的市民告诉我们,上世纪90年代初,始丰溪中游城区段几乎年年经历洪涝灾害,两岸居民不堪其苦,甚至衍生出了一个节日——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五,岸边居民家家户户都要做包子馒头送给亲戚朋友,感谢他们每年洪水期间的援助。“哪里知道现在不仅不发大水了,还变得这么漂亮!”当地居民告诉记者。

近二十年来,天台坚持规划治溪、科学治溪和生态治溪。经过综合治理的河流不仅摆脱了洪水的烦恼,生态价值大增,当地水利部门还将河流沿线的文化元素融入其中。

天台是浙东唐诗之路的目的地,又是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我们在打造‘禅意始丰溪’主题河道的时候,就考虑到要对流域内以‘佛宗道源’‘和合文化’为主线的历史文化遗存进行保护和继承,保护好文化生态。”天台县水利局局长周正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