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东打造“阿拉文化空间”宁波首个公益文化服务平台

14.08.2015  10:46

  为提升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效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宁波市江东区于2014年12月31日推出了“阿拉文化空间”全市首个公益文化服务平台,经过半年时间运作,平台取得了较好的文化惠民实效。据统计,平台已吸引粉丝近万人,推送产品和服务1260余场次,惠及群众15万余人次。

  一、做细方案,做好顶层设计

  一是专家引领。邀请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首席专家作为平台建设的智库成员,召开平台建设咨询会,从名称定位、服务范围、服务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对平台打造进行深度把脉,提出适合江东区情实际的平台建设模式,并完成平台建设课题研究。

  二是融入“互联网+”。探索运用“互联网+”思维,坚持“互联网+文化”理念,将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和内容融入互联网模式进行传播和推广,既结合了时代背景,又创新了工作平台。目前已完成“阿拉文化空间”微信公众平台1.0版建设,微信公众平台2.0版即将上线运行。

  三是加强建设保障。抽调专业人员组成建设小组,拟定工作方案,明确建设实施步骤、预期目标及预期效益。重视平台运行机制建设,以服务效能为导向,借鉴淘宝等商业网站的运营模式,探索建立“公益服务+企业管理”为核心的运营模式,下一步还将探索建立政府、社会、服务群体等主体共同参与的平台建设运行评价机制,通过舆论监督与群众满意度调查对平台的运作情况进行评议,推动平台的良性发展。

  二、做优平台,实现便捷操作

  一是整合优势资源。前期对公益性和经营性文化单位各类资源,进行深入细致地排摸。通过统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各类文化资源,引导更多部门、企业参与“阿拉文化空间”公共文化服务。目前,区文化馆、图书馆、文保所、区文联相关协会、区卫生局健康管理中心、志愿者服务指导中心、各街道社区等相关部门以及27家经营性文化单位的各类文化资源都纳入了平台服务中,形成了“公益文化服务联盟”,有效盘活了闲置的社会文化资源,提升了平台的文化惠民服务能力。

  二是创新功能设置。为实现操作便捷,提升平台的实用性,“阿拉文化空间”以菜单式配送为主要方式。打开“阿拉文化空间”的微信公众号,通过简单点击,就会出现限时优惠、免费票务和暑假活动等版块,内容有戏剧票务、电影票务、培训等诸多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市民只需找到需要的文化产品或活动,点击“领取”,在跳出的界面输入手机号码和验证码后“提交”,凭回复的短信或验证码便可到相关活动场所进行验证和体验。

  三是拓展平台功能。着手建立平台的节目库、师资库、活动场馆库等,并开设街道文化站专区、部门专区(共青妇、科技局、教育局等)、机构专区、企业专区和场馆专区,实现公共文化“零距离”服务和高效的公共文化配送。还将开通实时支付功能,建设完成后,实现用户和商家一对一支付,市民只需轻轻点击就能满足自己的培训、观影、健身等一系列的文化需求。打造平台“文化地图”,将平台内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120余家场所(馆)进行布点,并将一键导航功能引入平台,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定点定位功能。

  三、做强推介,提升平台影响

  一是加强平台宣传。通过报纸、电视、电台、网络等媒介,宣传“阿拉文化空间”微信公众号。积极利用宁波文化广场“爱要有我”跨年晚会、2015年宁波夏至音乐日等各类大型文化活动,进行现场宣传和展示,提高平台影响力和知名度,报道特别提到活动门票全部通过“阿拉文化空间”微信平台和宁波文化广场官方微信限时抢票。

  二是做好活动推广。在今年寒假和暑假前夕,通过整合平台相关部门、宁波文化广场、相关企业等文化资源,分别策划了寒假活动汇和暑假活动汇,共计推出区文化馆、区图书馆、宁波文化广场等8000多个免费课程和活动。通过平台网络抢单,名额一经推出便被一抢而空,秒杀效果可以和大型商业网站PK。通过大数据分析平台用户行为信息,开展平台LOGO征集评选等各类衍生活动,增强用户黏度,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挖掘更多潜在的用户群体。

  三是延伸产品内容。除了本地文化资源的整合,平台还致力于推广市外优质文化产品和活动。如与上海市黄浦区侨办、江东区工商联合作,推出上海都市原点剧社出演的原创公益话剧《梧桐树下的沉思曲——思南公馆的故事》。邀请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徐建顺主讲“吟诵——中华传统读书法”讲座。平台自上线以来,针对不同年龄的用户,推出了不同的活动和课程,深受群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