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瑰宝“种入乡村” 临海打造农民精神家园

25.11.2015  10:02

  中新网台州11月24日电(记者 邵燕飞 实习生 王梦瑶)夕阳渐垂,华灯初上,万物虽寂,但位于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两水村的文化礼堂却热闹了起来。一群年轻人正在礼堂中的乒乓球室火热地打着球,而门外的小广场早已成了村民跳广场舞、休闲锻炼的天堂。“有了这个礼堂让我的生活热闹了很多,我们可以来这边打乒乓球、羽毛球,对健康都很有帮助。”两水村村民简女士说到。

  如今在临海,这样的礼堂有很多。走进礼堂,村史展示、文化传承、民俗演绎应有尽有,融合着当地特色的文化元素为村民营造了一个追古溯今的精神家园,这一个个出现在乡间村头的“文化综合体”为临海这座千年古城增添了新的意蕴。“文化礼堂能够在精神文化,特别是价值观上面去提高一个人的素质,是一个很好的载体,能够让老百姓感兴趣。”临海市文广新局局长苏小锐说。

  浙江从2013年起开始开展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工作,并连续三年将其纳入浙江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临海以“文化礼堂,精神家园”为主题,大力推进文化礼堂在临海落地生根。今年是临海文化礼堂建设的第三年,在过去两年中,临海已经建成71家集文化设施、文脉传承、文明传播于一身的文化礼堂,今年临海计划新建50家,文化礼堂已然成为临海市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关键词”。

  身有所憩小礼堂化身大舞台

  细数临海这座城市的标签,“文化”一定是不可缺少的一笔。这个负山枕海、位于瓯越万山之中的“文化之邦”历经千年沧桑,无处不烙印着文明发展的痕迹。

  因为文化兴盛、千载传承,这座城市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引世人向往。如今在这方热土之上,文化事业再一次焕发了“新颜”,一个个文化礼堂落户村村落落,村民得以置身其中,休闲放松,温习村史,重拾耕读传统,文化的东风借机吹遍了临海的大地。

  “村民们在建设文化礼堂中,培育文化素养,除了参与政府部门组织的各项文化惠民活动之外,还自主性的挖掘本村文化活动,一些特色技艺焕发了新活力,村落文化也被唤醒了。”据临海市宣传部副部长姜亦青介绍,2014年,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被写入临海市政府工作报告,列入到临海市“十大民生工程”之中。过去两年,临海的文化礼堂已经建成验收71家。

  “我们村的文化礼堂是去年建好的,本来这块地是废地,村子回购后正赶上市里面搞文化礼堂创建,我们就造起来了。”临海古城街道古楼村书记施嘉兴指着面前一幢三层小楼说道。这座修葺良好的文化礼堂既是村民活动的“舞台”,也是展现古楼村农耕文化的窗口,里面不仅设有排舞室、健身房、阅览室等文体活动场所,还有几个展览室,陈列着村子发展中保存下来的“老古董”。

  对于文化礼堂建成前后村里的变化,施嘉兴是看在眼里、乐在心中。“以前村民都是自娱自乐,自从有了礼堂后,排舞队有了,腰鼓队有了,平常演出、下乡全在这里,大家都很认可这个地方。”

  借着热闹的发展势头,今年临海文化礼堂的建设更是开足了“马力”。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5年的建设目标是40家,但是因为农民建设热情高涨,最后不得不增加到50家。在过程中,临海力图把文化礼堂打造成一个以礼堂、讲堂、文体活动场所为一体的村级文化阵地综合体,不仅有完备的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广播室、“春泥计划”活动室,还有群众体育活动设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网点等场所。

  “基层的建设积极性非常高,很多村子从‘要我建’转变成‘我要建’。”在苏小锐看来,文化礼堂除了要“建”,还要“用”,只有把握好“建、管、用、育”的四字“真经”,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价值。

  据了解,临海目前正努力把各地方的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收集到“农村文化礼堂”之中,供村民参观学习,并借此保护传承。除此之外很多文化礼堂还会定期开展文化讲座、茶道会、书法绘画等别具地方特色的活动,让村民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传统文化。

  手秉诗书话桑麻。在农村物质条件日渐提高的今天,文化礼堂这样一个能承载村民所愿、满足村民所需的文化场所的出现正当其时,它让追寻精神“富足”的村民身有所憩,也让农村重新回到“诗礼传家”的精神“乐园”中。

  心有所寄小天地打造精神地标

  一村一韵皆风情。在临海,村村镇镇所保留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既是村民的精神寄托,也是大家的乡愁所在,而文化礼堂为大家的“文化情结”保留了一片净土,留住了那些乡间记忆,守住了那些非遗传统。

  浙江省委宣传部长葛慧君曾说,建设文化礼堂是建设当代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和当代乡村的“精神文化地标”。如其所说,如今临海在打造农村精神家园方面正在逐步摸索自己的“临海经验”。

  在古城街道的两水村,一条文化长廊环绕在礼堂前的中心广场四周,上面不仅有两水村的简介、史志,还有寿星榜、学子榜和周氏文化等几个内容。一张张图片记载着村子的变迁,一段段文字诉说着历史的演变,很多散落在民间和口头传承中的“记忆”被“激活”。村里的年轻人通过文化长廊了解了自己的家乡,也找到了自己乡愁的寄托。“文化礼堂的内核就是构建一座农民的精神家园,而文化长廊就是这个精神家园里的一个重要地标,同时也是村魂的展示点。”两水村党总支书记周金慧说道。

  “以前的一些传承活动和慈孝文化都是放在祠堂里面做的,现在祠堂没有了,礼堂可以做起来。”苏小锐十分肯定礼堂的价值:“就像我们倡导爱国要先从爱家开始,从爱你的村开始,现在我们会在礼堂中展示村里的人物典型、道德模范、先进事件以及历史名人,让大家去爱自己的家乡。”

  遍观临海,小芝镇乌岩村、东塍镇东溪单村、大田街道大田刘村……乡间村头的文化礼堂逐渐变成村里最聚“人气”的地方,也渐渐成为凸显农村特色文化和非遗传统的“名片”。

  临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卢如平表示,要鼓励村民及大中小学生在文化礼堂“晒文化”,鼓励有条件的村庄建设特色展陈馆、特色文化广场,力求“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通过文化礼堂特色馆建设和民俗活动开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民俗,在文化礼堂中得到保护和传承。

  “村子里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高跷,高跷的传统我们一直都有保留,有这个平台后保护起来就更方便了。”施嘉兴说道。如今古楼村的高跷已经成为村子的一个“招牌节目”,无论是大年小节还是市镇的演出,高跷队都是最出彩的一个。

  “礼堂将村里的传统文化、手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来,这其实就是一种乡愁,一种怀念,一种感恩。”苏小锐感慨道。

  如今临海很多礼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都做的风生水起,村子通过礼堂梳理村庄特有文脉,挖掘地方特色文化,乡情在此得以延续。如孔坵村特有的祭祖文化,不仅是村子固定的清明礼仪,还是展现乡风民俗的窗口。

  浙江省社科院历史所所长陈野认为,文化礼堂是农村的精神文化地标,作为“精神文化家园”承担了构建一个村民有凝聚力、向心力、归属感的公共家园的担子。它很像西方农村的教堂和中国过去农村里面的祠堂,是一个精神层面的象征。

  梦有所圆农村精神状态焕新颜

  春风细雨,润物无声,当身有所托,心有所寄,梦想也需要一片乐土来让它落地生长。如今在临海的文化礼堂中,人们不仅可以在这里找到农村文化的根和魂,也可以安放自己的心绪,追寻自己的梦想。

  两水村是一个混合村,由于企业多,外来务工人员占了村子大半的人口,鱼龙混杂使这个村子一度陷入治安差的困境,“文化礼堂建起来为他们搭建了一个平台,一个场所,治安也好起来了。”周金慧回忆道。

  然而真正让周金慧感到改变的还是村民的精神状态,“文化礼堂为村里面的妇女提供了排舞的地方,我们也会不定期地同企业搞联欢,所以他们的思想提升了,在潜移默化中也改变了他们。”

  “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增量”是基础,“提质”是核心,临海以提升文化礼堂的文明和文化内涵为主线,以提高农民群众综合素质为目标。”卢如平指出。

  为了让“提质”见成果,让农村风貌有切实的改变,临海市大力开展文化交流工作,由原来的以“文化下乡”为主的模式转变为“农村献文化”的模式。文化礼堂建设以来,临海借助文娱平台“崇和大舞台”为农村的文化提供了一个展示平台,舞蹈、书法、摄影应有尽有,而走上“崇和大舞台”的文化都来自于村中的礼堂。

  除此之外,各村的文娱活动也开展得如火如荼。白水洋镇上官村文化礼堂曾举办上官籍人士书画展、体育活动比赛、亲子游艺活动、唱红歌活动等各类活动几十次,累计已有上万人次的群众参与。

  上官村村委会主任朱枝国笑呵呵地说,文化礼堂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有效地提升了上官村及周边群众的文化素养和文明素质,文化礼堂已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

  如今,在临海的农村,迎春活动、学生入学、新兵入伍、村民入党和结婚典礼等礼仪礼节活动一个接着一个,非遗传统项目演出、“古城高跷”集训表演、红七月纳凉晚会等活动更是让人应接不暇,村民们踊跃参加高跷队、排舞队、腰鼓队,虽然闲暇的时间少了,心情和精神面貌却都焕然一新,生活也有了新的追求。

  今年4月21日,浙江省召开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现场会,文化礼堂这一崛起中的“精神文化家园”成为了大家热议的话题。葛慧君在会上强调,要围绕文化礼堂建设的难点、着力点、突破点,大力培育礼堂文化,更加注重乡村基层内生文化建设,更加注重农民群众的文化认同和内在需求,走出“精神家园”建设的新路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