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沃土花正盛 ——招宝山街道“家门口”惠民文化助推群众文化新发展

12.11.2014  11:10

  

  一社一风采:“家门口”的文艺之光燎原群众文化繁荣 汤 越 摄

  

  后大街社区的“十里红妆”敲出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纪录 李浙东 摄

  

  后大街社区龙鼓斩获全国山花奖 李浙东 摄

  近年来,招宝山街道以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契机、以“家门口”文化为落脚点,着力发展社区群众文化,使之从“社区文化”逐步蜕变成为“文化社区”,并形成了一条从共享文化到共建文化再回到共享文化的文化发展路径。2013年,街道被授予首批浙江省文化强镇称号,2014年被评为宁波市首批公共文化示范区,辖区内6个社区被授予省文化示范社区称号。部分社区文化队伍获得全国和省市民间文化演出最高奖项,部分节目走进央视及各级电视台,个别演出还成功申报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中国之最,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招宝山社区群众文化现象。总结和剖析招宝山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对加强和促进社区文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

  招宝山,是一座英雄之城,海防赞歌遥唱辉煌篇章;

  招宝山,也是一座文化名城,璀璨文化散发熠熠光辉;

  招宝山,更是一方安居之地,惠民举措让群众乐享幸福生活。

  正如招宝山街道党工委书记程振明介绍,招宝山街道位于镇海区东部沿海、甬江口北岸,是镇海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系宁波市的东大门。因境内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招宝山风景区而得名,辖区主要由老城区和后海塘区域、镇海港区三部分组成,辖区总面积17平方公里,下设10个社区居委会,渔业村经济合作社、涨鑑淳煤献魃纭;Ъ丝6.8万人,外来人口3.2万人。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以和谐文化建设为载体,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力打造魅力招宝山,并于2013年成功创建首批浙江省文化强镇,2014年被评为宁波市公共文化示范区。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对于文化需求的层次、标准、品位提出了更高要求,招宝山街道通过走访社区、调研群众文化需求、全面评估社区文化建设,最终确定以“惠民乐享”作为繁荣群众文化的目标,让人人享受文化、人人参与文化、人人建设文化,并以“家门口”为落脚点,全面推进社区文化建设,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铸就招宝山下一片繁花似锦的群文风骨。

   十五分钟”文化圈:“家门口”的设施让“共享”花开遍地

  近年来,以“就近、就便”为原则,该街道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宁波市率先提出“十五分钟文化圈”,以“一点带多点”的模式,充分发挥基层文化阵地作用。

  “一点”即将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的区人民大会堂作为街道文化站主阵地,充分发挥其文化综合辅导培训、大中型文艺演出、中小型主题展览、文化团队日常排练等功能;“多点”即10个社区文化宫和面向企业员工及新镇海人的文化活动室。

  走进后大街社区文化宫,书法、美术、手工、书报阅览、棋牌麻将、乒乓球室、电子阅览室……大大小小11间屋子分门别类,不少居民是这里的常客。此外,还有藏有6000多册图书的社区阅览室、2000多件藏品的社区博物馆、广场舞池、社区居民门球场、相约健康吧以及合唱团、“居之馨”服务联盟……名目繁多的设施、文艺团队以及开展的多种活动,迎合了居民的不同需求,也为社区群众文化繁荣提供了有力支持。

  “目前街道下属10个社区及后海塘区域均按照‘规模化布局、标准化建设、个性化设计、人性化服务’的标准建有市级标准文化宫,建筑面积均达300平方米以上,其中最大的1500多平方米,功能齐全,每周向居民开放42小时以上。”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每周日下午,顺隆社区四楼的“常青藤”书法培训苑内,几十名七八岁的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这个书法培训苑与时下热门的儿童兴趣班可不同,它是由该社区书香文化共建会成立的,由会内的书法艺术家组成教师团,义务为社区儿童授课。

  中午11时左右,总浦桥社区日间老年护理中心的老年人三五成群围坐在一起,拿着营养菜单细细研究,搭配自己的美味套餐。2006年,该社区以打造孝德型品牌社区为工作目标,老年食堂、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亲情问候热线等各种围绕“孝德”主题的社区服务项目逐渐展开,除给老年人带来更多贴心呵护外,更在社区居民尤其是青少年中形成崇尚孝德的文化风尚。

  与此同时,街道社区还充分利用共驻共建优势,积极开拓各类社区文化设施资源,广辟文化阵地,先后与辖区各单位共建了100多个社区文化活动点,这些文化阵地和设施构筑起了社区文化活动辐射圈,使社区居民群众可以就近、便捷地在自己的家门口参与和享受各种“文化自助餐”。

  下一步,街道将着力提升大会堂主要文化活动载体功能,整合辖区现有文化队伍和文化资源,建立文联常设机构,完善管理体制,创新活动形式,实现文化共建同享。同时加大投入力度,做好“雄镇大舞台专业剧场”杂技、越剧等专场演出和公益电影放映,并针对不同年龄群体开设戏剧、书法表演、合唱、茶艺等系列公益培训。

   招宝大舞台:“家门口”的星光大道成就“草根”文化梦想

  10月30日晚,招宝山街道海港社区的活动中心灯火通明,社区居民正加紧排练情景剧,准备11月下旬街道的“每月大家乐”演出。社区里的好人好事要宣扬,那就演成小品上台亮亮相;小区里的老年人想展现夕阳风采,那就化身模特上台秀一秀;学堂里的孩子们有着小小舞台梦,那就让他们在台上跳个够……

  作为“招宝大舞台”今年的重头戏,“每月大家乐”自今年2月启动以来,俨然成了街道百姓生活中一道丰盛的“文化大餐”。

  “这些孩子有灵气,跳得真棒!”“这些老演员也看不出实际年龄,表演真精彩。”“每个月都有演出,我一场不落,每场演出都是不一样的主题,好看。”之前演出时的观众席上,不时能听到居民对节目的点评、一边倒的赞扬声。

  在这个舞台,百姓不再只是台下的看客,也成了台上的演员。

  “每月大家乐”的舞台集“百姓编、百姓演、百姓看、百姓乐”于一体,围绕“招宝人演招宝事”这一主题让居民成为舞台主角,既丰富了百姓的文化生活,也给没有机会上台却一直活跃在社区内的文艺团队队员表现机会,过一把明星瘾。大家爱看什么,演员就演什么。这一为群众量身定做的接地气的节目自然受到追捧。

  通过“每月大家乐”这一平台,招宝山街道10个社区将各自的特色发挥得淋漓尽致。“‘每月大家乐’按每个月每个社区轮流办一场晚会的形式举行,以展现社区特色为主题,由评委评分并计入社区年底文化考核,这有利于推动群众文化的发展,同时鼓励社区多挖掘文艺爱好者,多出形式好、内容赞的精品节目。”招宝山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

  招宝山街道各社区坚持“普及性文化”与“精品性文化”并举的路子,把实施品牌战略作为发展社区文化的重要思路,立足居民家门口,成立居民自己的精品文化队伍,共培育了龙鼓队、舞蹈队、合唱队、戏曲队、民乐队等131支社区文化队伍,近5000名队员。10个社区分别组建了10个群众业余文化品牌艺术团,形成了城东社区腰鼓,胜利路社区曲艺,总浦桥社区舞龙,合唱,后大街社区龙鼓,广场舞,顺隆社区书画,车站路社区健身舞,西门社区排舞,白龙社区声乐,涨鑑瓷缜非取F渲泻蟠蠼稚缜陌偃肆亩佑2001年在全国中华鼓舞大赛中获得了最高奖——“山花奖”,先后多次受邀赴省内外演出,“后大龙鼓”成为宁波市社区群众文化的知名品牌。该社区818名居民组成的数量最多的“十里红妆”婚俗打击乐成功申报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纪录,并于2009年11月在第九届全国民间鼓舞鼓乐大赛梅开二度斩获“山花奖”。此外,总浦桥社区、顺隆社区、城东社区的舞龙队、绸带秧歌队、手绢舞蹈队、合唱团等队伍也多次在省、市的各项比赛中屡屡获奖……

  据招宝山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制定了业余文化团队考核办法,每年拨付15万元定向资金,开展“十大最具魅力文化团队”评选活动,对文化团队进行考核和奖励,选拔和挖掘一批先进集体,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自2009年开始,街道以“请进来”和“送出去”相结合的创新方式,专门安排2万元至3万元经费,为社区文化辅导员每人每年提供1次以上的省、市级培训,2次以上的区级培训。多次邀请省、市、区文化部门专业老师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和辅导,打造出一支业务精、素质高、能力强的人才队伍。“街道对草根文化的扶持如同阳光雨露,让草根们在这片沃土上根深叶更茂。”在该街道文化站站长邓芳芳的心目中,正因为街道在群众文化上给予了财力、物力、人力上的大力支持,才让平凡的草根们成就梦想,街道的群众文化也才能有走向“海阔天空”的一天!

   一社一风采:“家门口”的文艺之光促进群众文化繁荣

  随着“招宝大舞台·每月大家乐”接近尾声,这段时间,各社区也开始紧锣密鼓地对原先演出的节目进行筛选,提炼出一个最能体现社区品牌和风采的优质作品进行二次加工创作,备战即将开始的2014年招宝山街道“一社一风采”精品展演。

  “早在2006年,街道就提出‘一社一品’特色品牌社区创建目标,指导社区开展各具特色的品牌文化活动,一批节目脱颖而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演出服装、道具、人员的构成及文化活动都有些陈旧,需重新包装和提升。”招宝山街道相关负责人说。在2012年3月,该街道举行社区文化建设专题会,推出“一社一风采”文化精品建设工程,并对基层文艺精品节目加大资金补助力度。

  两年多来,10个社区在原来“一社一品”基础上,根据社区品牌特色和丰富的内涵,重新编排了10个各具特点的精品文化节目。例如在2012年,总浦桥社区投入5万元全新包装其传统的舞龙项目,除了聘请老师定期辅导外,还优化原先的舞龙队伍,打造了一支全新的男子舞龙队,同时提升舞龙技巧,新增“绕身”“K式”等高难度动作,增强观赏性和精彩度。而车站路社区充分发挥与某驻镇部队的军民共建特色,以“大海”为创作背景,编排热烈欢快的踢踏舞彰显如大海般深厚的共建情谊。

  如果说2012年的“一社一风采”是“初生牛犊不怕虎”,那么2013年的展演则是“凤凰涅槃”,胜利路社区的《转角有爱》显现了原创辖区原创情景剧的不凡实力、后大街社区的广场舞蹈《金鼓飞扬》热闹非凡、西门社区舞姿翩翩的排舞《菊花台》温情动人……无论从居民的现场表演还是服装道具的精美,无论是节目的创作还是舞台的呈现,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在街道领导及工作人员指导下,各社区围绕“一社一品”特色品牌社区创建工程和“一社一风采”文化精品建设工程,纷纷开展了各具特色的品牌文化活动。如总浦桥社区的“孝德文化艺术节”、顺隆社区的“书香文化艺术节”、城东社区的绿色文化、胜利路社区的科普文化等等,其中,后大街社区的吉尼斯活动还引来了四川卫视专程采访。

  此外,各社区紧紧依托社区文体队伍,每年举办的各类文体活动达80场次以上,直接参与群众5万人次以上,做到了“年年有主线,月月有安排,周周有活动,季季有高潮。”队伍的大量组建、阵地的广泛使用、活动的蓬勃开展,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居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对社区的关注认同。

   回归人本质:“家门口”的规划蓝图实现“种文化

  “大家热热身,跟着音乐扭头、甩手,好,来,跟着我做。”早晨6点半,海港社区的宫岫岩舞蹈培训工作室内已经开始了老年街舞的培训。在舞蹈室,一群充满活力的老人们在宫岫岩的带领下跟着节奏有模有样地抬手、摆身、昂头,这阵势一点不输给年轻人。

  从2012年开始,招宝山街道提出了利用3年时间成立百家以文化体育、手工制作、和谐自治等志愿服务为主题的“草根”工作室,寻找更多社会主体参与社区服务、管理和建设的目标。街道文化站瞄准这一机遇因势利导,挖掘、培植辖区文艺骨干和文艺带头人,从成立以文体类的个人工作室开始,孵化出更多的文化群体,让群众文化在“家门口”落种、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截至目前,全街道已建立能人工作室64家,其中较为优秀的有30家。

  招宝山社区文化建设最重要的一条工作原则就是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居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成为社区文化舞台的主角。

  在招宝山街道总铺桥社区内的其中一幢名为“孝德楼”的楼里,一张张述说温情的照片贴满楼道,在美化楼道的同时,传递“敬老爱老”正能量。在胜利路社区的清川家园里有个出名的楼道博物馆,在小区内的5幢楼下都立着一块醒目的“招牌”:编织人生、魅力纸艺、书情画艺、收藏人家、低碳生活,详细地总结了楼道特点。目前,招宝山街道已打造特色楼道近30幢,通过围绕居民所需、所盼、所乐,营造美丽和谐的“大家”氛围。

  该街道和社区先后投入300余万元用于社区文化环境建设,每个社区分别建有1至2处长达10多米至30多米且各具特色的文化长廊,在居民区楼群中还设有知识窗、学习长廊、宣传牌、宣传教育栏、公共阅报栏、楼道小黑板,有些楼群还分别建有以名人名言、诗词名句、警世恒言、道德哲言等为内容的各类文化宣传路径,如后大街社区的文化服务一条街、城东社区的廉廊、廉亭、廉墙把社区文化与廉政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居民在家门口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此外,每个社区还分别拥有自己的报纸,定期印发到每户居民家庭中,社区报通过刊登社区工作动态、发表居民的文艺作品,成为居民了解社区、参与社区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这一道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不仅在社区中营造了浓郁的文化氛围,也使居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文化气息,尽享文化的熏陶。

  如今,招宝山群众文化不再停留在“说说笑笑、唱唱跳跳”的层面上,家门口文化作为一种催化剂深化了社区成员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这里的居民在文化活动中体验到了群众性、自主性,在表现自身潜质的同时享受着生活的乐趣;这里的居民纷纷走出家门,彼此相识,互相关照,在淡化了社会角色区别的同时主导了人际和谐氛围,创造了优秀的精神生活环境。如今的招宝山街道,正在朝着“文明、厚德、自觉、共享”的“惠民文化”不断前进,谱写出崭新的和谐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