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光合作用 推动杭州成为历史文化与创新发展的国际名城

23.09.2017  20:29

  文化发展,潮起钱塘澎湃而来;文艺作品,月满杭城香飘云外。

  近年来,杭州市按照“八八战略”的指引,围绕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和“东方文化国际交流重要城市”的目标,服务中心大局,坚持文化创新,聚焦短板发力,保障领域安全,推动全市文化改革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在文化国际化建设方面,杭州文化服务外交大局和城市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近五年来,已同20余个国家和地区开展重点文化交流项目92个,组织演出(展览)200余场。2016年,全市文化服务贸易出口额超过2亿元,占全省14.24%。

  同时,杭州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并依托丰厚文化资源,在重大会议和项目中展示城市文化形象,先后参与组织“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杭州世界大会、“文化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角色”国际会议。2016年,借势G20杭州峰会契机,创排《最忆是杭州》大型水上情景表演交响音乐会,充分体现“杭州特色、西湖元素、江南韵味、中国气派、世界大同”,获国家领导人和社会各界一致赞誉。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上,杭州的基层文化阵地不断夯实,初步形成了国内领先,具有鲜明特点的“1+x”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体系。全民阅读氛围更加浓厚,连续十一年举办西湖读书节,创新全民阅读推广体系,应用互联网技术,改善市民公共文化服务体验,以社会化协作为抓手,拓展公共阅读新空间,营造了“满城书香”。

  为了惠及更多的群众,杭州目前已有1500个社区(村)公共文化场地实现免费WiFi覆盖,计划到2018年底,实现三级文化机构和文化场所无线网络覆盖,同时利用智慧文化服务平台,为市民提供一站式服务。

  在艺术创作上,杭州的文艺工作者始终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动我市艺术创作生产勇攀高峰,屡屡斩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群星奖”等国内外重要奖项,充分展示了杭州文艺精品创作的雄厚实力。

  在传承发扬经典文化方面,五年来,杭州深入实施濒危剧种守护行动和地方戏剧振兴计划,支持地方戏曲传承发展。“三位一体、五力合一、全民参与”的非遗保护模式日益完善,推动非遗项目在生产生活中实现传承,积极申报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开展杭州市非遗旅游经典景区评选,非遗进校园、进社区和非遗小镇建设,推动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历史文化是根,扎得越深就越坚立不倒,创新发展是水,灌得越精准就越能开枝散叶。

  五年来,杭州的文化建设一路高歌猛进又深耕细作,在把这座千年名城塑造成国际化大都市的道路上发挥着举足轻重难以替代的作用。

文化光合作用 推动杭州成为历史文化与创新发展的国际名城




制图 田兰芳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物质文明极大发展,也需要精神文明极大发展。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震古烁今的伟大事业,需要坚忍不拔的伟大精神,也需要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习近平

  杭州的文化就是一株千年大树,古老却不乏现代活力,根深蒂固且枝桠繁盛,在时代的大风中奏响最强音。

  根深让枝干愈加坚固,也让更多传统文化的养分传到最显眼的枝叶上,让叶更绿果更美,让市民和这座城市的过客都能看到颜值更高的杭州,这就是文化的光合作用。

  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是根。中国人离不开土地,现在对一件新事物一项新政策最好的评价就是接地气。杭州文化的发展也离不开钟灵毓秀的地气,近五年间,杭州发展了一千多个农村文化礼堂,非遗保护工作走在了前列,“三位一体、五力合一、全民参与”,用最基层的细胞吸收传统文化的每一点养分,消化融合传递,让所有人“心有所归处”。

  公共文化服务是干。这树干,就像是宽阔的高速公路,把更多的文化养分从根传递到叶。这五年来,杭州的基层文化阵地不断夯实,推标准拉标杆,让这条“高速公路”不仅好用而且谁都能用,将文化惠民的政策带到了这座城市的每一个田间地头,“短程文化圈”蔚然成风,同时还利用这座互联网城市的魅力,使公共文化服务变得时髦又精彩,在全国都名列前茅。

  优秀文化作品是叶。它是人们对于这座文化城市最直接也是最感性的认识。叶子美不美是大家“晒不晒朋友圈”的唯一标准。这五年来,杭州的艺术创作生产精品迭出,塑造了一批如《最忆是杭州》这样的品牌演出,这也正是这座城市的根和干几年来不懈努力的成果。时间花在哪儿,一定能看到结果,对人如此,对城市亦如是。

  传统文化传承城市发展的根和魂

  这几天,白马湖的文博会举行了一年一度的“浙江·中国非遗博览会”,近400位来自全国的非遗传承人把现场变成了非遗“万花筒”,其中杭州的非遗项目特别亮眼。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二暑连。秋处白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千年古老文化的浓缩,彰显着古人的智慧。2016年,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其中,浙江省就有4个项目名列其中。这次非遗博览会就特别设置了一个“二十四节气生活馆”。

  在“立夏”区,观众便可体验每年立夏时节在半山地区举行的秤人斗蛋民俗活动;而随着时间步入“清明”时节,西湖龙井茶等应季茶饮便呈现其中;到了谷雨时分,因天气变化大,容易生病,特意邀请来了胡庆余堂的老中医为到场游客把脉问诊……参观的观众不仅长了见识,还深切感知了传统优秀文化的魅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五年来,杭州市认真贯彻习总书记讲话精神,在传统戏曲振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就十分富有成效。

  在地方戏曲的传承发展上,我市深入实施濒危剧种守护行动和地方戏剧振兴计划,支持地方戏曲传承发展,全面开展地方戏曲剧种普查。从出台扶持政策、搭建展演平台、开展理论研究三个方面扶持本土特有剧种杭剧,近年来先后创演了《永远的雷锋》《好人木佬佬》《新编龙凤锁》《银瓶》等作品,取得了主旋律戏曲叫好又叫座的可喜成绩。

  同时,积极探索市、县合力打造戏曲精品实现共赢的艺术生产新模式,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与富阳市越剧团联合创排的越剧《山水黄公望》先后晋京和赴台献礼演出,与建德婺剧团联合创排的婺剧《天下第一疏》代表浙江省参加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获好评;新近创排的婺剧《畲女凤凰》入选浙江省十部文化精品工程扶持项目。注重青年曲艺人才培育,举办杭剧传习班,开展师徒结对传承,杭州艺校曲艺大专班在中断十年后恢复招生。2016年,淳安县正式重建专业睦剧团。

  在非遗保护工作中,杭州也走在前列,“三位一体、五力合一、全民参与”的非遗保护模式日益完善。加快非遗名录体系建设,全市累计入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4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44项,居全国同类城市第一;入选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185项,居全省首位,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项目368项;首创镇级非遗名录制度建设,将资源、服务、技术、规范延伸到非遗名录保护体系末梢。对16个濒危项目实施抢救性保护,完成37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视音频制作保存工作。

  此外,为了给最接地气的农村群众营筑一方安放心灵、寻找归属、寄托情感的精神家园,杭州市连续几年将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列入市政府十件民生实事之一。预计到2020年底,我市将建成1500余个农村文化礼堂,将覆盖81.4%的农村人口和所有中心村。

  公共文化服务从标准到均等

  “说实话,在图书馆发展的脚步上,你们做得比上海都要好。”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上海市政府参事吴建中如是说。他表扬的就是杭州图书馆在“信用借还”上的全国“首创”,他说,把信用体系引入图书馆系统,其实上海早就在做了,但因为没有和整体的社会信用体系结合,只是图书馆系统的小打小闹。但杭图做的就特别“杭州”,有着这个城市独有的互联网基因,和芝麻信用的结合,把借书这件事的门槛降到了最低。

  杭州图书馆馆长褚树青告诉记者,信用借还书推出不到半年,新增的读者人群将近3万,每个月保持6000-7000册左右的线上借阅量。

  “杭图模式”也成功入选全国首批民生改善典范城市案例,吸引了全国公共图书馆的馆长来参观学习,目前已为800余万名市民卡用户免费开通图书借阅功能,探索拓展“中心馆+主题馆+24小时图书馆”公共阅读新空间,目前,市本级拥有特色主题分馆15个,24小时自助式微型图书馆10家,漂流书亭120个,成为学习型城市建设和推动全民阅读的重要阵地,“悦读-你借书我买单”“悦借-线上借书,快递到家”“第三文化空间”等新体验受到群众追捧。

  不只是图书馆,每年4月举行的“西湖读书节”也已成为杭州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半年的读书节、百余场多种多样的服务、覆盖全市的“无差别均等化”待遇、数十万人次的参与,全杭州的300多家大小书店,各类文化场馆都成为了阅读的基层细胞,“多读书读好书”成了杭州市民的一种共识和愿景。

  智慧文化城乡共享工程也成效明显,“文澜在线”项目获第四届文化部“创新奖”,“你点我演”群文配送、数字图书资源覆盖中小学校、智慧文化一点通App等项目借助互联网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无线网络和海量数字资源已成功覆盖1500个社区(村)公共文化场地。

  为了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我市还创新设计“我送你秀”百家社区文化行、“美丽杭州”群众文化节、“美好生活”城乡电影行等载体,深入实施万场文化活动下基层、广电低保、广电对农节目、农村应急广播、农家书屋、在杭高校文化站等重点惠民工程,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有力推进。按照“八八战略”的指引,向着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和“东方文化国际交流重要城市”的目标而努力。

  艺术精品打造从高原走向高峰

  要说现在杭州最热门的演出是什么?每个来杭州前做过攻略的游客一定会扳着手指头数给你听,《宋城千古情》、《最忆是杭州》、西湖边的音乐喷泉、钱江新城灯光秀……每一个都是不得不看的经典,真是恨不得要在杭州多待几天才能都刷完。

  每晚的音乐喷泉和节假日的灯光秀都是免费的,早点去一定能看上,但是《最忆是杭州》就不一样了,尽管演出方在旺季的周末还会加演一场,仍然一票难求。从G20杭州峰会一炮而红后,很多人来杭州指定就要看这个,有的还是“二刷”“三刷”,怎么看都看不厌。

  《最忆是杭州》用大型水上情景表演交响音乐会的形式呈现了“诗情画意,美轮美奂”的月夜画卷,充分体现了“杭州特色、西湖元素、江南韵味、中国气派、世界大同”,不仅在峰会期间实现了“创作具有国际一流艺术水准、给与会贵宾留下深刻印象文艺演出”的目标,在峰会后的一年里,也赢得了无数市民与游客的赞誉,该作品还被评为今年的省“五个一工程”特别奖之一。

  在最新的一张“全国成绩单”中,杭州依然成绩亮眼,9月6日,中宣部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2014-2017)对外正式公示,共67部作品进入入选名单,由浙江省委宣传部推荐的反映义乌商人创业故事的电视剧《鸡毛飞上天》位列其中,成为8部入选优秀电视剧之一,这也是杭产影视作品的又一佳作。

  同时,9月21日公布的浙江省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70部入选作品中,由杭州报送的作品共有12部雀屏中选,在电影、电视剧、歌曲、广播剧等重要门类均有所斩获。

  歌舞剧《遇见大运河》和话剧《生命密码》在全国巡演均超过一百场;杂技《头顶圈》节目在法国第17届国际马戏节中获评委会特别荣誉奖与最具独创奖;话剧《聆听弘一》、越剧《玲珑女》等多部作品获国家艺术基金专项扶持。杭州艺术创作中心一级编剧余青峰凭借戏曲剧本《大清贤相》第三次荣获曹禺剧本奖;杭州越剧传习院周妤俊凭借新编越剧《心比天高》获得第28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除了《鸡毛飞上天》,近年来,杭州市共有8个项目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5个项目获得文化部“群星奖”。同时,以杭州市新剧节目汇演为平台,推出原创新剧(节)目72个,全市舞台艺术作品获国际级奖项15个,国家级奖项40个,有321件广播影视作品获浙江广播影视政府奖,充分展示了杭州文艺精品创作的雄厚实力,也用努力行动践行着习总书记“文艺创作不仅要有高原,更要有高峰”的要求。

  专家点评

  文化可以更精更美更雅

  文化部文化产业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 刘士林

  杭州这样的城市和一般的城市不一样,文化发展方面需要也是可以出经验和出模式的。文化产业现在讲究内容为王,这点上,杭州做得很好,可以成为全国的示范和试点。未来可以把内容做得更精美一些,更雅一些,多出一些像《最忆是杭州》这样的精品。江南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半壁江山”,而杭州是江南五个核心城市之一。未来杭州这种精致的文化,体现的不仅是江南文化、南宋文化,也代表了国家级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