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不仅仅发生在音乐厅和博物馆里 “全面打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2.09.2015  07:05

西湖区送戏进村社

今年7月,浙江省政府在一次发布会上介绍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情况:浙江不仅率先制订了施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评价指标体系,还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划出49条“硬杠杠”,成为全国最全面标准。本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杭州各城区、县(市)在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中已走在全省前列,呈现百花齐放的喜人局面。今天起,我们以西湖区为范本,剖析、展示杭州在公共文化探索中所做的努力。

西湖区的“15分钟文化圈” 带来脑洞大开的创意

在双浦镇东江嘴村,有一个建筑群落非常醒目:那是占地4443.48亩的文化礼堂,附近还有一个1.3万平方米的生态文化广场、一个200多平方米的文化舞台;这些建筑均配备可移动电子教学设备、LED显示屏等现代化设备。村里的节庆典礼、文化仪式活动、知识讲座、技能培训,都可以在这里举办;关于东江嘴村的历史传说、族训祖训、家谱族约、婚嫁农耕等民风习俗,人们都可以在这里领略。

与东江嘴村这个大气恢弘的省级示范文化礼堂形成有趣对应的,是市级示范点、转塘街道何家埠文化礼堂:约70平方米的礼堂,“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整体布局采用江南园林设计,分为上下两层,顶层是道德讲堂,四周设文化宣传廊,底层用于书画、工艺以及图片展示,礼堂内配备现代化设备,可以同时容纳200人。此外,还有图书室、小广场、小舞台、门楼等文化设施,在园林景观中交相辉映、移步换景、若隐若现。这里同样承载了各种公共文化事务的运行。

像东江嘴村和转塘何家埠这样的文化礼堂,整个西湖区有18个。走进这些规模各异、千秋独具的文体场馆,我们就能了解一方水土在时间纵轴上的来龙去脉、起承转合;而它们在空间横轴的“文化走亲”,也正全面发酵……

西湖区的“15分钟文化圈” 力争让每个人都获益

为了促进公共文化均等发展、深入对接百姓需求,西湖区努力提升文化阵地服务,将18个农村文化礼堂和11个镇街文化站分别结对,2014年3月至2015年7月,开展“文化互联”活动1194场,其中演出453场,培训534场,展览207场,西湖区已然形成一个“15分钟文化圈”,能将各类文化活动,推送到老百姓的家门口。

为了打造高效便捷的“15分钟文化圈”、满足各个层面人群的需求,西湖区科学规划,与区内不少省市同类文化场馆错位建设,目前投资7亿多元的蒋村文体中心即将开工建设。

在执行上,西湖区也努力将文化输送做到了精准投放,无论你执笔案头还是深耕田间,都能在这个公共文化体系中获益。

比如,区图书馆专设“土默热红学研究中心”,来自全国各地的“土默热红学”爱好者们每年定期举办研讨活动、开办杂志;老沙村和白鸟村,需要养殖甲鱼和沼虾方面以及用于农家乐烹饪烧菜的图书,西湖区图书馆特别为他们购置相关专业图书;骆家庄文化礼堂需要各类戏曲方面的电子读物,满足老年戏迷,图书馆专门购置了越剧、京剧、绍剧等进行配送;还将西溪哑目连戏、转塘民间小调等传统文化节目,送进各农村文化礼堂和社区小广场……

在西湖区文广新局的计划书里,有这样一个动人的细节:下一步将为农村文化礼堂配送题字器,让观众能清楚地看到演员的唱词。

西湖区为什么要费力气造这么多文体设施?

著名作家龙应台,曾写过这样一段话:

任何一件文化工程的背面都牵动着一个城市灵魂深处的东西——它的历史情感、文化认同,以及人们对未来的共同梦想。

她还举例:瑞典斯德哥尔摩市的人口只有100万,却有8个专业级的儿童剧场,说明该城对儿童美育极为重视;英国伦敦花很大笔的预算重点补助25岁以下的创作者,美国纽约强力补助青少年买票看戏听音乐,都是为了培养年轻人的艺术修养;韩国汉城则选择补助电子游戏的研究发展。

我们的李克强总理就说过:“国家的繁荣在于人民创造力的发挥。”家国天下,是由每一个具体的“”、每一个具体的“”组成的,人民的创造力就是国力的依据。

近年来,西湖区文广新局在打造公共文化体系上,就坚持这一原则:城乡统筹、均等发展,基层阵地全覆盖。目前,西湖区的11个镇街都建有独立的多功能综合文化站,其中省特级站6个,占了一半以上。

通过“全面建设镇街综合文化站”、“文化小广场建设”、“智慧文化”等政府实事项目,建成了180个村社文化小广场、图书(活动室),在全市率先实现全覆盖;还建成了21个农村文化小舞台,18个市级农村文化礼堂,每年镇街综合文化站利用村社文化礼堂等开展活动、组织培训1000场次以上,推进“文化最后一公里”问题的解决。

公共文化的旺盛程度 决定一个国家的国力与未来

这些基层的文化工作,执行起来真的非常繁杂琐碎。很多人觉得太折腾:文化嘛,不过就是唱唱歌跳跳舞,造几个博物馆意思意思也就差不多了,费啥劲儿在每个村和社区搞这些个文化礼堂?还折腾这么多活动,老百姓消化得了吗?

那么,看看故宫武英殿外那些早起、狂奔、排7个小时长队只为看一眼《清明上河图》的普通中国人,我们就能明白:对文化与智识的高层次需求,已然是一种普遍现象。

龙应台在长文《文化是什么?》中,阐述过她对文化的理解——

文化是生活,它决定我们眼睛所见、耳朵所听、手所触摸、心所思虑的整体环境的美丑……文化更是一个国家的心灵和大脑,它的思想有多么深厚、它的想像力有多么活泼、创意有多么灿烂奔放,它自我挑战、自我超越的企图心有多么旺盛,彻底决定一个国家的真实国力和它的未来。

这样的观点其实早已是共识:文化不仅仅发生在音乐厅和博物馆里,文化不只是少数精英的事情。文化作为基础国民教育的作用,正如古诗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们在公共文化空间所感受到的,是城市与居住者的品位、素养和智识。

由衷感谢这些基层文化工作者,给我们的城市构筑了那么多兼容并蓄的平台,带来了那么多脑洞大开的创意。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孙磊        编辑:陈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