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缩微技术抢救保护文献古籍 价值要比想象的大得多

02.07.2015  10:49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李珂一直想看看上世纪50年代报纸的报道内容以及编排风格,近日,她的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利用参观“传承文明 服务社会——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工作成果展”的机会,她使用河南省图书馆的阅读机详细查询了解了缩微胶片的报纸资料。“缩微胶片保存时间长、稳定,使用不受那么多限制。即便停电,缩微胶片也可以使用放大镜或用肉眼直接观看。”观看缩微胶片的李珂还当起了观众参观展览的“讲解员”。

  本次展览由国家图书馆主办,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以下简称文献缩微中心)和河南省图书馆承办,6月25日在河南省图书馆拉开帷幕以来吸引了众多观众。在一个月的展期内,读者可以在河南省图书馆免费近距离感受1985年文献缩微中心成立至今30年间,与各省级公共图书馆一道,利用缩微技术抢救保护珍贵文献取得的丰硕成果。

  自汉代以降,纸张逐渐成为记录与传播文明的主要载体,在带给使用者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道难题:如何让珍贵文化遗产超越纸质载体的存续年限永久传承下去。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国内图书馆收藏的珍贵历史文献保存状况堪忧,毁损日益严重,迫切需要通过缩微技术抢救保护。

  在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副主任王浩看来,报纸是最难保存的文献之一,“上世纪80年代,很多老报刊原件在岁月的侵蚀下已是满目疮痍。”在这种情况下,1861年在上海创办的中国最早的商业性报纸《上海新报》,1815年创办的中国最早的中文宗教类刊物《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清末维新派在华北出版、由严复等主编的《国闻报》,1872年出版的《申报》等一大批濒临损毁的珍贵文献进入文献缩微中心的抢救视野。

  王浩表示,缩微技术是采用专门缩微拍摄器材,把经过编排和整理的文献拍摄到感光胶片上长期保存,并利用数字还原方式加以利用的文献管理手段。缩微技术是当今国际通用的长期保存珍贵文献资源的重要手段,保存时间可在500年以上,珍贵文献以纸本、数字、缩微三种形式共存已成为国际共识。

  王浩介绍,文献缩微中心成立以来,先后率领24家拍摄馆、20家资料提供馆开展缩微文献复制工作。为抢救拍摄珍贵文献,该中心工作人员足迹遍及全国、深入城乡。同时,各公共图书馆也很支持此项工作。30年来,全国图书馆界在文献缩微中心带领和协调下,利用缩微技术成功抢救珍贵文献超过16万种、3000多万拍。

  其中,河南省图书馆收藏、保存的大量珍贵历史文献资料从中深受裨益。河南省图书馆馆长孔德超表示,河南省开展数字缩微工作已有20多年时间,截至2014年5月,全馆共拍摄文献5776种、907991拍。此外,该馆还合作开展民国图书缩微胶卷数字化工作,购置阅读还原机和缩微胶片阅读机,设立供读者查阅缩微胶片的专门阅览室;为方便读者检索使用,编制《河南省图书馆缩微胶卷报纸目录》等。

  本次展览还重点展出了图书馆界利用缩微品开展善本古籍全文数据库、民国文献全文数据库等数据库建设,以及缩微技术相关标准制定方面取得的成绩。在工作人员引导下,记者打开国家图书馆网页,各种在线数据库琳琅满目。这其中的数字善本、民国期刊、民国图书等数据库内容均是通过国家图书馆馆藏缩微胶片数字化获取,缩微技术与数字技术的相互融合能让更多读者方便查阅。

  河南省图书馆古籍部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数字缩微工作与“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是一个道理,数字缩微技术保护古籍文献的价值要比想象的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