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一丹来杭宣传新书《我遇到你》退休了仍然是个职业新闻人

04.07.2015  09:35

敬一丹在杭州签售现场。

    敬一丹在杭州签售现场。

    时报讯 “已经不记得这是第几次来到杭州了,第一次来的时候沿着运河坐了一夜船,很享受那种慢慢靠近杭州的感觉。”记者第一天见到敬一丹时,她轻声和遇到的每一个人都问了好,还是那个沉着持重的敬一丹,却不再是《焦点访谈》中紧锁眉头的模样。“其实我还是会笑的,”敬一丹说,这一次她是带着新书《我遇到你》来杭的,走近敬一丹,你会发现她并不高冷。“大家觉不觉得封面这张照片的风格,和柴静的那张照片风格有点相似啊?我告诉大家为什么,我们俩都是一个部门的,我们都是在新闻线上的,还有一个最重要的,这是同一个摄影者拍的。”台下的读者就哄笑成一片。

    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在延续

    退休以来,敬一丹一直在空中飞来飞去,记者问她会不会不适应?她笑笑说,比以前更忙碌了,但至少不会觉得落寞,“这是一种延续。”前一天还在成都忙忙碌碌地赶场子,第二天上午就已经在杭州落地。

    一坐下来,敬一丹先打开了话匣子,“我今天上午去参观了一下北秀小学,那个小学真让我觉得有点意外,和原来的这类学校还是有区别的,你看不出这些孩子的父母是流动人口。”位于半山的杭州市北秀小学,是一所国有民办的外来务工者子弟学校,“听说很多学校70%都是新杭州市民的孩子,我觉得这样非常好,能感受到这个城市的善意和文明。”说完敬一丹掏出手机给记者看自己和孩子们的合影,“你看这个小孩像不像中国梦的那个小泥人儿?”说话的时候,敬一丹的眼睛一直亮亮的。

    “我就问他们,你能介绍我去哪个地方玩儿吗?都是这么大的小孩儿,他们就如数家珍,就像说自己熟悉的地方一样,说,你可以去六和塔呀,你可以去西溪湿地呀,说三潭印月,就画出三潭印月,看吧,他们跟这个城市已经很融合了。像自己的家一样,挺让人高兴。真希望我书中写的那些孩子也能这样。”一边说,一边敬一丹的眼里似乎还有一种感同身受的羡慕和希冀。

    13岁那年的一夜长大

    从中央台电视节目《一丹话题》时,敬一丹就一直很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她说自己是一个对“痛苦”特别敏感的人。《一丹话题》的片头是一串儿的标点符号,逗号、问号、感叹号,却没有句号,她说在中国,很多逗号延续着,很多问号延续着。

    “我在《一丹话题》里关注过中国的户口问题,其实就是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弟的问题。1993年我听到这个的时候就特别想把这个做成一个专题,当时私下我们可以议论,但在当时要在媒体上说是要突破一些禁区的,当时我正好赶上了电视改革的新一轮高峰,所以我就在《一丹话题》里关注了户籍制度这个专题,一连做了三期节目。刚才说到有什么东西在延续,中国户籍制度的问题在延续,虽然有所改善但是问题依然存在。

    敬一丹给人的印象,多数是“沉重”。她说,有“痛感”的事情,就情不自禁地会去注意。一直反复强调留守儿童问题的她,其实也有一段留守儿童的经历,那是在文革中。

    “在文革中,我的父母都失去自由的时候,我当时才13岁,我还有两个弟弟,我姐姐也下乡了,我姥爷是一个没有文化的老人来帮忙看家。就在这样情景之下,在我上中学的那一天,我家被抄家了。

来源:青年时报        作者:实习记者 张婉婧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