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教育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浙江省发力老年教育

02.11.2016  01:10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编者按:发展老年教育是打通人生教育“最后一公里”的有利冲击波,是实现终身教育、继续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到来之际,本报推出“老年教育”特刊,展现浙江省老年教育在满足老年人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有益探索和尝试。



 



□本报记者   胡梦甜


在湖州市八里店镇,每逢周四,50余名老年歌唱爱好者就会准时聚集在社区活动室,识谱、开嗓、练歌,一番其乐融融的景象。领队沈根法,原是八里店镇曹报村党总支书记,乡亲们都热情地称呼他为“说唱书记”。退休后,他和一群老年歌唱爱好者一起加入了八里店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乐活”课堂的学习行列。在八里店镇,像沈根法这样的“银龄学生”数不胜数,他们活跃在书法、国画、舞蹈、太极拳、葫芦丝等各个课堂,享受着幸福的晚年生活。

事实上,这只是浙江省老年教育的一个缩影。为了让“银发族”老有所需、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浙江省倾情投入,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老有所需

浙江省曾在2015年发放了一份有关《市民终身学习意愿》的调查问卷。调查显示,约有98%的老年人认为政府应该提供有针对性的老年教育与学习服务。85%以上的老年人意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由此看来,学习已经像柴米油盐一般成为老年人的日常需求。

为了按需向“银发族”提供服务,八里店镇进行了一项更细化的调查。从老年人群的教育需求分析,45~59岁的“初老期”中老年人群大多想通过学习,掌握实用的知识、技能;60~69岁的“低龄段”老年人群更偏向于休闲娱乐,如书画、器乐、戏曲、唱歌等;7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则更为关注养身保健、社会保障等。对此,八里店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相继开设了“中医养生”“书法”“国画”“舞蹈”等专业兴趣类课程,同时安排了基础文化扫盲、户籍政策解读、养老护理技巧等公共课程,让学员在享受不同类别教育的同时,提升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今年,绍兴市柯桥区柯桥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共收到社区的60份“订单”。这些“订单”都是各社区在充分调研老年人精神需求的基础上生成的。成校根据这些“订单”精心配出“菜单”,为老年人提供实实在在的培训。

湖州市双林镇更是创造性地推出了老年人包户教育服务。由街道办事处、社区服务中心或民政助理员负责组织全街包户工作,由居委会和参加服务的单位和个人签订包户协议,定服务人员、服务项目、服务时间、服务要求。此外,社区居委会还广泛组织邻里包户,确定教育服务内容、项目、服务措施、服务人员。


老有所乐

不同于义务教育或高等教育,老年教育是完全自主自发的教育行为。走进老年大学、社区学院的老年人很多。有为圆年轻时的音乐梦学唱歌、学乐器的;有为了出国旅游学习外语的;有结交新朋友的……虽然他们的目的迥然不同,但凝聚在他们身上的共同点却十分明显:为了丰富生活、充实自我。因此,对老年人而言,只有当他们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他们才愿意积极地参与进来。

绍兴市越城区塔山街道罗北社区建起了老年人红歌会、太极拳队、健身队、越剧社、舞蹈队、门球队等多支文体团队。社区以节日为契机,定期开展各类文体活动。迎新春棋牌比赛、“快乐运动、健康生活”企业退休职工趣味运动会、欢乐中国梦文艺汇演……这些活动不仅点燃了“银发族”的激情,也焕发了他们的青春。

玉环社区老年人“阳光历奇”教育活动是玉环社区学院开发的一个公益体育项目。“振臂高呼”“出海捕鱼”“玩转气球”“三打白骨精”……这些专为老年人设计的游戏新颖有趣、简单易做,其中既有记忆力、创造力、协调能力的考验,也需要团队的相互配合,无形之中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88岁高龄的蒋老伯在参加完活动后激动地说:“真是太开心了,仿佛重新回到了快乐的童年时光。”据悉,活动自2013年1月启动以来,足迹遍及全县近10个乡镇,涉及托老院、老年大学、离退休教师、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等的老年朋友3000多人次,辐射人数近万人。每一次活动,都受到老年朋友的热烈欢迎。


老有所为

老年人由于生活枯燥、缺乏情感交流,常常会产生一种无用感。老年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充分调动老年人的积极性,使他们重新融入社会。

温州广播电视大学积极探索老年学员参与社会化的机制。一方面,实行老年学员毕业制度,对达到毕业条件的学员,学校准予其毕业,并颁发毕业证书。学有所成、心想所为的老年学员毕业后可以到基层社区老年学习点担任辅导教师。另一方面,学校鼓励老年教育社团走出校门、服务社会,并建立了“双阳志愿队”和“彩虹志愿服务队”,组织老年学员开展送春联、书画义卖、八一慰问、广场展演等一系列公益活动。

越城区塔山街道罗北社区有一支老年人爱心服务队,服务队由乐于奉献的老年人组成。小区里、大街上,常常能看到他们热心助人的身影。每年冬天,潘老太都会买上二十几套棉衣、棉裤,给社区贫困家庭送去“温暖大礼”,这份大礼一送就是13年;杜大伯常常帮邻居修煤气灶、装灯泡、通下水管道……这些热心老人用自己的余热温暖着更多人。

双林镇社区教育指导中心成立了老年人教育协会。这是一个由老年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保护的老年组织,由热心老年工作、德高望重的离退休干部、老教师、老职工、老村干部担任老年人教育协会领导职务,并形成了以离休干部为龙头、退休干部和老村干部为骨干,老党员为先锋,社会老人为基础的基层老年工作队伍。老年人教育协会还建立了相应的工作制度,定期公布老年人教育协会工作情况,接受老年群众监督。



一个“银发学习圈

  

□本报通讯员   李仁忠


潘嘉森是余姚市黄家埠镇的一位退休老教师,也是一位把书籍看作良师益友,把邻居当作同窗好友,把“书迷”交作知心朋友的有为老人。在他的影响下,黄家埠镇形成了一个“银发学习圈”。

1998年,潘嘉森出资万元,在自家办起了阅览室,挂出了老年活动室的牌子。每周,他都会组织周边老人读报、议报、剪报。渐渐地,在潘嘉森身边汇集了一群爱读书的老人。老人们彼此交流读书心得,沉浸在阅读的快乐中。期间,潘嘉森还研发了父子问读、夫妻研读、渔民唱读、婆媳教读、耄耋静读、爷孙晨读、婆孙跟读等18种读书形式。

2001年,潘嘉森集资两万余元,以读书增知添趣延寿为目标,办起了“农家书屋”。“农家书屋”藏书达1500余册,墙上挂了几十本资料簿,上面分别标注着“植棉文化”“梅园文化”“围涂文化”“长寿文化”等字样,资料簿中是老人们从各类期刊上剪下来的知识集锦。每天,来“农家书屋”借阅图书的老人络绎不绝。

为展示老人们的学习成果,潘嘉森在自家的围墙外侧建起了12平米的学习窗。开辟了农家书屋、红色寻访、银族之声、百姓讲坛等8个栏目,定期更换内容。借助这个平台,不仅可以将老人们的读书成果展示出来,还可以让过路人学习。

2006年,为了让更多老人学到知识,潘嘉森开设了乡村百姓讲坛,义务为周边的老百姓宣讲政策、传播知识。一张球桌、几条板凳,成为村民们求知、求富、求乐的“大课堂”,村民们更是热情地称其为“阿拉的百姓讲坛”。“百姓讲坛”每逢周五都会组织活动,每逢月末,都会举行一次时事专题讲座。这些学习活动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传播先进文化为宗旨,以老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和群众喜闻乐见的事例为题材。不但同村人爱听,还吸引了周边村庄的村民前来聆听。越来越多的退休教师、党员、村干部、文化志愿者加入到这支草根宣讲员队伍中来。这些草根宣讲员因为语言通俗易懂,讲述生动活泼,拥有了大批“粉丝”。

如今,“银发学习圈”的半径越来越大,潘嘉森将学习圈的目标定为“千次讲座,万人学习,百万文字”。迄今,已开展了800余次讲座,完成80余万字的写作,参与人次已逾3万。人老还能何为?“潘嘉森式”银发学习圈以实践探索给出了答案。


 

一张终身教育券

  

□杭州市上城区社区学院


2004年,全国第一张终身教育券在杭州市上城区诞生。教育券的实施以“培训部门设计菜单,政府及各行业部门买单”的形式,鼓励和引导广大市民参与到教育学习活动中来。2008年上城区教育局划拨财政专款,进一步加大终身教育券面向老年人的“七彩夕阳工程”的服务力度。从那以后,老年朋友只要手拿一张终身教育券,即可走进社区学院、社区分院等培训机构免费参加学习。老年人学习的热情被一场场报告、一项项培训、一个个活动所点燃。经过十余年的实践与探索,“终身教育券——七彩夕阳工程”实现了“民有所求,我有所应;民有所需,我有所为”的公共教育服务目标。

七彩夕阳工程”积极引入社会组织,实施市场化运作,由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事业等不同主体共同为区域老年市民提供集聚式服务。政府职能定位在制度设计、平台搭建、法治保障,真正做到 “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

上城区终身教育券工程的决策主体是区委区政府,具体实施由社区学院、街道社区分院、社区市民学校等培训机构共同完成,而社区教育委员会则起到了评价监督的作用,由此形成了决策——运作——评价三方互制互动的灵活运作机制。

为确保终身教育券工程真正落到实处、惠及百姓,上城区社区教育委员会成立了专门的测评机构,分别对老年教育课程设置、学习内容、时间安排、学员需求等方面进行评价,并定期评选“优秀学员”。通过向老年学员发放调查问卷、回收学员反馈表、设置学员意见箱、利用网上信息平台调查反馈等多种手段,真实掌握学员对课程设置、授课方式等的意见和建议,充分了解学员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需求,并及时调整总体培训计和任课方案。




如何营造最美“夕阳红


□浙江省社区教育指导中心 杨淑珺


发展老年教育是人口结构变化的现实要求,是保障老年人学习权的需要,是建设两富浙江的重要基础,也是建设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教育面临许多新难题、新挑战。2015年,省委、省政府把《推进浙江终身教育体系与学习型社会建设研究》列为重点调研课题。课题组于同年5月开展了全省终身教育与老年教育的专题调研,并就如何应对浙江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推进老年教育和终身教育事业提出政策建议。


发挥政府主导

建立省政府终身教育协调委员会。应按照我国有关法律法规中关于老年教育性质、地位的规定,尽快理顺管理体制,将老年教育纳入教育行政管理的轨道。构建一个融入政府行政体系的推进老年教育的行政组织架构,促进不同主体之间共同参与、相互协调、良好合作。

形成以政策和立法为基础的投入保障体系。各级政府要加大对终身教育、老年教育的投入。对于一些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县,政府要通过一定的政策途径予以补偿和援助。同时,扩大老年教育服务范围,重点关注“空巢”、高龄、“失独”等困难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建立多元投入保障机制。随着浙江省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老年群体的生活需求呈现多样化特点。应积极鼓励和支持各类企业、民间组织、慈善机构和个人等多方力量筹措资金,搭建多元筹资平台。积极应用金融、税收等政策手段,拓展终身教育经费的来源渠道,吸引和鼓励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或捐助到终身教育、老年教育领域,由此形成政府、社会、个人共同投入的格局。


整合社会资源

终身教育与老年教育涉及社会诸多方面,应充分发挥普通学校、电大系统、社区学院、老年大学、社会专业机构、社会志愿者组织等各方力量,合力开展相关工作。

充分发挥学校尤其是高校的基础性作用。教育主管部门应把开展老年教育列入职责之中,尤其是地方高校、师范院校和高职院校应承担一部分老年教育工作,凡有条件的高校均要开展老年教育。同时,进一步加大公办学校场地、师资、课程教学、科研、图书馆、社团等资源对外开放的力度,建立定期开放、定时服务的固定制度,促进校区与社区的联动,提高公共教育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加快开放大学建设,推进终身教育和老年教育。广播电视大学承担着为各类人群提供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的社会职能,亦具有覆盖省、市、县(区)和街镇、社区的办学网络,应发挥终身教育主力军的作用。依托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加快浙江开放大学建设,成立浙江老年开放大学。

支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老年教育。既要允许非营利老年教育组织发展,也要允许营利性组织的发展,并逐步推进老年教育的社会化和市场化,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学习需求。鼓励各类社会团体按照各自章程,开展终身教育工作。鼓励市民为终身教育提供志愿服务。


建立政府购买服务机制

完善政府购买服务的环境。转变政府职能,规范和引导社会组织发展,推动公共教育服务社会化。建议将社会组织与相关公办教育机构一并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内。积极培育各类社会组织的市场主体地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积极作用。

健全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在政府主管部门主导下,规定购买服务的目标、购买主体、承接主体以及购买的内容、标准、流程、技术等,采用市场化方式,引入专业社会机构、企业、团体,承担终身学习资源建设任务。

建立第三方绩效评价制度。通过市场机制对社会组织的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建立以中介评估为主导的多元化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鼓励各学术团体、专业协会、民间组织等评估机构积极参与,全面核算社会民营力量提供公共服务的成本,科学评估社会力量提供公共服务的绩效,建立稳定的政府资助渠道和激励方式。


借力“互联网+教育”

2013年,由教育厅主办、省社区教育指导中心承办的“学习广场·浙江终身学习在线”开通运行。既面向学习者提供较为丰富的公共教育学习资源,又面向教育机构提供从学习网站自动建站、培训流程定制和培训项目管理的方便快捷的一体化工具。截至2014年底,已有50多家机构依托“学习广场·浙江终身学习在线”建立了自己的终身学习平台。

基于“浙江终身学习在线”构建公共服务平台,深化平台功能建设,加强信息咨询服务、学习支持服务和学习者资源建设支持功能,支持学习者参与资源建设。国内外正在探究的主题资源学习社区为资源建设模式提供了新的视角,用户既是资源和服务的应用者,也是主动的资源和服务提供者。

建立长效合理的运营机制。制定教育资源交换技术标准,加强资源提供商、专业资源制作商、平台运营方等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同时探索增值服务作为有益补充”的运营投入机制。

重视基于大数据的教育决策科学化。充分研究和分析处理平台的大规模数据,更精细化捕捉各个层面的变化数据,以及由数据展现的复杂相关与因果关系,促进教育决策科学化。


建立终身学习认证体系

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建立学分银行,完善公民学习信息储存、学分互认与转换、学习信用管理、学习信息统计等制度,推进不同学习成果互认衔接”。2015年初,省教育厅下发《关于成立浙江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的通知》,提出要加快建设浙江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拓宽终身学习通道。

加强学分银行的指导管理。成立浙江省学分银行管理委员会,由教育、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政府相关部门,高等院校以及行业企业相关社会机构共同组成,对学分银行定位、发展规划和运行等重大事项进行指导、决策和管理。

开发学分银行信息管理平台。按照通用性原则,与省内目前已有的各类学习平台进行功能对接,使学习者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的学习成果能够方便地在学分银行进行存储、积累与转换。为学习者建立终身学习档案,记录全部学习经历及获得的学习成果,帮助学习者对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管理。

探索创新学习激励措施。政府可对市民的终身学习活动给予一定的物质鼓励,如发放市民终身学习卡,市民可通过学习积分,并凭卡在公共文化场所享受一定的优惠;为学习者提供此类优惠的书店、剧院、图书馆、博物馆等,可凭借其给予折扣的数量享受一定的免税、减税或退税的优惠政策。

浙江教育报》2016年10月21日第4版http://www.zjjyb.cn/jyb/zb/15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