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教育报:为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

11.11.2016  10:05

编者按:

推进教育现代化,教师是关键。近日,《浙江省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发布,提出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提升教师师德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为核心,以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提高教书育人水平为落脚点,遵循教师成长规律,统筹规划各级各类教师队伍建设。“十三五”期间,我省将深入破解中小学教师工作方面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和突出矛盾,大力建设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高素质、专业化中小学教师队伍。


为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


任务清晰     改革有力 ——《浙江省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十三五规划》解读


□陈钦林


规划》提出,到2020年,浙江省中小学教师总量发展目标是配足配齐专任教师,使生师比指标基本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师德建设目标是教育和促进教师认真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特有的人格魅力、学识魅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全社会的尊重。教育教学能力建设目标是引导和帮助教师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终身学习理念,善于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教育。学历结构建设目标是幼儿教师专科及以上学历不低于90%,初中、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教师的研究生学历(含硕士学位,下同)分别不低于8%、20%和20%。学科结构建设目标是能有效满足开足开齐规定课程、深化课程改革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规划》提出了我省“十三五”期间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6大建设任务。即以着力提高爱心与责任心为重点,大力加强师德建设工作;以着力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为重点,大力加强师范生培养工作;以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为重点,大力加强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工作;以着力培养一批名师名校长为重点,大力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以组织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为重点,大力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以提升教师教育基础能力为重点,大力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工作。

为保障《规划》的落实,省里制定了8个教师管理改革项目。

一是完善教师编制管理制度。建立教职工编制统筹配置机制和跨区域调整机制,实行教职工编制城乡、区域统筹和动态管理机制,提高使用效益。切实解决农村学校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确保农村学校开足开齐国家规定课程。

二是推进教师队伍“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资源的统筹使用管理,完善教师岗位聘任和竞争上岗制度,落实中小学教师“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落实中小学校的用人自主权,从制度层面促进教师合理配置,城镇学校和优质学校教师每学年到乡村学校交流轮岗的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0%,其中骨干教师不低于交流轮岗教师总数的20%。

三是探索建立校长职级制。促进校长交流和校长专业化建设,探索建立科学的校长职级评价体系,形成有利于优秀校长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和政策导向,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小学校长队伍,推动校长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四是完善教师资格制度和新任教师准入制度。全面实施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和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严把幼儿园教师持证上岗关,提高特殊教育教师准入标准。严格招聘程序。把师德作为选拔新教师的首要条件,扩大学校在教师招聘中的自主权。改革小学教师招聘条件和方式,逐步实行具有小学教师资格证者均可报考新任小学教师招聘的制度。

五是完善教师职称晋升制度和聘任制度。健全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体系,完善评价标准,健全评价机制,实现与中小学校岗位聘用制度的有效衔接。引导小学教师尤其是农村小学教师一专多能,引导中小学教师和中职学校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改革,引导中职学校和成人教育学校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培训工作。完善以合同管理为基础的用人制度,实现教师职称评审与岗位聘用的有机结合,构建多元开放、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机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持续发展,形成公平竞争、优胜劣汰、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

六是完善教师绩效工资制度。确保县域内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收入水平,着力做好增量分配,有效发挥绩效工资分配的激励导向作用。健全校长和班主任工作激励机制,根据考核结果合理确定校长绩效工资水平,坚持绩效工资分配向班主任倾斜,班主任工作量按当地教师标准课时工作量一半计算。

七是全面建立教师培训学分制管理制度。拓宽培训形式和渠道,分层分类设计培训项目和课程,建立多元开放、质与量相结合、总量与结构双要求的教师培训学分制管理制度,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八是积极探索建设中小学校用人新机制。加大政府购买教学服务力度,多形式建立教师储备基地和教师资源信息平台等,为学校缓解教师临时性短缺提供服务。

(作者系省教育厅人事处副处长)


 

教师教育:提升质量抓源头   聚焦问题补短板


□庄华洁


规划》强调完善教师培养工作和推进教师专业发展,清晰了未来五年的目标、任务和措施。

以提高质量为重点加强师范生培养的改革与创新,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完善师范生招录政策,鼓励高校积极采用师范类专业“三位一体”自主招生面试方式,选拔出在性格、特长上适合做教师、又有理想从事教师职业的优秀学生攻读师范专业,努力保障未来教师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有意愿、有潜质、有能力做一名好教师。

实施教师发展学校建设工程,创建高等院校、地方政府和中小学校协同全过程参与师范生培养机制。全省建设1000所各级各类教师发展学校,其中100所建设成为省级示范性教师发展学校。明确高校和中小学校在教师培养中的各自责任和义务,形成高等师范院校与中小学校合作培养中小学师资的良好格局。在高校试点设立“特级教师工作流动站”,要求高校中不少于20%的教师教育类课程要由中小学一线教师承担或参与。建立高校师范类专业教师每5年到中小学从事不少于一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制度。制定并实施师范生实践教学规程,保证师范生到中小学教育实践不少于一学期。通过一系列组合拳,着力破解师范生培养“不接地气”、高校教师教育“眼睛朝上”的难题,让教师教育紧盯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

提升教师学历培养层次,学前教育在大专及以上层次培养,小学教育在本科及以上培养,提高高中段教师持有研究生学历比例。积极采取措施扩大特殊教育教师培养规模,增设急需专业。创新职教师资培养模式,探索实施中职学校面向综合性大学非师范毕业生招聘教师、非师范类大学毕业生入职后先进行一年“师范教育+企业实践”见习培训制度,拓宽、优化职教师资来源。探索定向为农村及山区、海岛培养紧缺教师。努力提升教师队伍底部。

通过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重点支持建设25个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100门重点教师教育共享精品课程,完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培养模式及教学环境,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

以提高教师教育能力为重点加强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以全面建立和实施教师培训学分制管理制度为抓手,完善“培训机构开放竞争、参训教师自主选择”机制,分层分类设计培训项目,落实教师自主培训选择权,努力做到遵循教师成长规律,科学指导,精准施训,提升实效。

实施第二轮浙派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选拔500名校长和1500名骨干教师重点培养,努力打造具有教育家情怀和素质的浙派中小学名师。多渠道、多措施让10%以上高中段专任教师和3%以上义务教育段专任教师拥有国外学习培训经历,助力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提升。统筹规划,调动资源,充分保障和加强农村教师、特殊学校教师、幼儿园教师、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及中小学紧缺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培训。

以教师培训机构标准化建设为抓手,加强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完善教师培训质量监控机制,优化以承担教师教育高校为主导、市县教师培训机构为主体、校本(园本)培训基地为基础、现代远程教育为支撑的省、市、县、校四级教师培训体系。

(作者系省教育厅师范处处长)



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好教师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   童富勇


未来教师教育的首要任务无疑就是培养好教师。仔细研读刚公布的《浙江省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十三五规划》,强调“以着力提高爱心与责任心为重点,大力加强师德建设工作。”很显然,这个规划的核心思想就是要千方百计打造一支“好教师”队伍。

关于什么是好教师,我前几年做过一项10000名中小学教师参与的调查,被调查者公认好教师最重要的10项专业特征是有责任感,关爱学生,有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公平公正对待学生,赏识学生,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重视学生思维的培养,掌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握教育教学规律,处事耐心细心。重点突出了教师的爱心与责任心。

那么,好教师怎么培养?《规划》提出“大力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工作,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的基地,我认为这是个全新的提法,把培养培训融合,真正做实职前职后一体化。我从2010年开始承担国家基金项目《特级教师专业特征成长规律研究》,通过对200多名浙派名师的访谈,得出结论:好教师的成长首先在于自身的强烈愿望及师范院校的系统学习和训练,此外还有8大因素:从内部因素讲,包括专业发展愿景,自我效能感,实践磨砺,研究反思。从外部因素而言,包括专业引领,关键事件,同伴互助,地域文化。

由此可见,我认为未来好教师的培养,必须做实做强做好“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文章。一是把好面试关,选拔乐教适教的人;二是高考成绩应在良好基础之上,即排名处于前30%~40%的学生;三是选拔3~5所排名在前50%的师范院校或大学集中培养,并各有侧重,各具特色;四是职前职后一体,实行“招回制度”,对毕业生实行职后跟踪服务,“终身保养”;五是让中小学名师走上大学讲台,引领未来好教师的成长;六是小学教师要向全科发展,培养一专多能,具备实施多学科整合教学能力,中学教师要向教育硕士方向发展,提升本体性知识,增强研究性教育能力;七是不给乡村教师贴标签,避免人为矮化,不同学校、不同地区任教,享受不同的薪金。



全球胜任力是未来教师的重要素养


□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副主任     吴卫东


根据《规划》,在中小学骨干教师队伍培养中教师队伍的国际化被提到了议事日程。《规划》提出实施中小学教师海外提升计划,使10%以上高中段专任教师和3%以上义务教育段专任教师拥有国外学习培训经历。这一面向未来的教师素养提升计划着眼于教师的全球胜任力,以应对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的挑战。

OECD(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正在考虑在2018年的PISA测试中增加一项全新的评估,就是评估15岁儿童的全球胜任力,该项评估的目的在于考查学生对全球和跨文化议题的知识掌握与理解,与多元背景的人们共处、互相学习的能力,以及带着尊重与他人互动所需要的态度和价值观。这种能力对多种技能提出了具体要求,包括用超过一种语言进行交流,与来自其他文化或国家的人们进行恰当且有效的沟通,理解他人的想法、信仰和感受,并能从他们的视角来看待世界,为适应新的背景和情境,调整自己的想法、感受或行为,批判地分析和思考,以检查和评估信息与意义。

全球胜任力的评估尽管是对学生的测试,但这必然导致学校课程内容的变革,同时也对教师的国际视野与全球胜任力提出了必然的要求。但是现实的教师教育体系中无论职前培养还是职后培训尚未把国际理解教育纳入课程体系。究其原因首先是由于教育活动自身的滞后所致,任何教育活动都是运用过去体系培养的师资与教材培养未来所需的人才;其次,教师教育体系相对比较封闭与保守,对课程体系的设计主要囿于“学科性”与“师范性”的博弈以及“学术性”和“实践性”的论争;再次,国际理解教育课程需要跨学科的组合,就全球议题而言指的是对超越国家边界的最重要议题(比如气候变化、移民问题、贫困问题)的理解;就跨文化的知识而言是指对跨文化互动和文化理解,涉及关于自身的文化、他人文化和文化间异同点的认知等,这对教师教育者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挑战。

也许教育的变革正是遵循这样的逻辑,那就是从具有生命活力的教育现场的变革倒逼教师教育体系的变革。未来教师的培养需要从“全球胜任力”的视角展开,因为它是未来教师重要的素养。


 

树立教师的“专业形象


□省特级教师、东阳第九小学副校长   包丽莎


在《规划》里面有这么一段话:“严把教师入口关。严格招聘程序,把师德作为选拔新教师的首要条件。

我觉得提高门槛,严把教师入口关,需要制定有理念、可操作、有标准、讲实效的统一细则和科学流程,把一个人的学科知识水平,日常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人际交往能力,身体和心理健康,终身学习的志趣等作为衡量尺度,制定教师教育资质标准和评估标准,这样,可以转变曾经的“人皆可师”“人易成师”的现象,真正在社会上形成和树立起教师的“专业形象”,吸引优质人才进入教师队伍。

将师德作为首选条件,非常必要。通过几年努力,教师成为具有高专业标准的职业人士,学校成为具有高文明水平的学术圣地,学生也就可以成为具有高核心素养的一代新人,国有兴,家有幸,人有福,规划也才能真正落地。


 

丰厚教师的课程经历


□杭州江南实验学校副校长     田燕芳


研读《规划》可见,各级政府部门将教师培养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规划》指出,优化结构、使师生比达到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很有必要。故应重新测算教师的工作量,进行科学核定,在教师编制上进行调整,真正让一线教师适当减负,才能让教师有岗位学习成为真正可能。

规划》明确 “以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为重点大力加强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工作”。其中,“充分落实教师自主培训选择权”一条让人向往。不管是实践活动课程,还是“拓展课程”,在现有教师的学习经历中都比较缺乏。期待在岗教师能够有固定的一段时间,在导师的带领下,经历不同新的课程,积累不同的体验,从而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规划》提出“完善教师职称晋升制度和聘任制度”,是一线教师最关心的话题。以评职为导向,提供更多为一线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改革的教师提供成长的平台,能够有力推进课程改革的进程。

浙江教育报》2016年11月9日第3版http://www.zjjyb.cn/jyb/qygc/15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