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教育报:两美浙江·教育在行动 宁波:让教育变得更智慧

25.01.2016  10:14

 

点击量近200万次,日均点击率3万多次,上传优质资源10万余个、资源总量3个多T,这是宁波智慧教育学习平台正式运营3个月来交出的“成绩单”。

十二五”期间,宁波市不断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及教育管理的深度融合,主动拥抱“互联网+”,开展智慧教育建设,推出门户网站、云平台、甬上云校、平安校园监控分析系统、智慧校园卡等多项智能化应用,让教育变得越来越智慧。

 

机制突破   探索持续发展模式

只要点击鼠标,就可以让显微镜载物台移动起来,还能通过鼠标的控制,让显微镜镜头上下移动调焦等……由宁波市装备电教中心研发的“基于‘互联网+’的中小学远程控制实验中心”项目实现了让学生在家做真实实验的梦想。2015年5月,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对这项宁波首创、全国独有的研究成果表示肯定和赞赏。

宁波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上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步。”宁波市教育局原副局长苏泽庭告诉记者,从上世纪末起,该市启动教育信息化建设,并于2006年在全国率先提出以校园数字化为抓手,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思路。2010年宁波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制定《数字化校园评估标准》。2012年,又先一步开展城市层面的智慧教育课题研究,2014年智慧教育项目被列为该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中的重点工程,以3年1.4亿元的大投入进行建设。

在智慧教育的建设过程中,我们着重从机制、体制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创新。”苏泽庭说,一方面重点突出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提高教育服务的智能化、个性化、便捷化水平;另一方面探索政府政策支持、企业投资建设、学校持续使用的建设运营机制。2015年,宁波专门成立了一家混合所有制运营公司——宁波鸿达服务公司,探索市场化运营方式,确保智慧教育可持续发展。

 

试点推进   打破信息孤岛瓶颈

宁波市自开展数字化校园评估以来,经过几年的建设,到2014年,已建有数字化校园400多所,生机比达到4.2∶1,师机比达到1∶1,100%学校实现千兆互联,100%学校建有校园网,100%教室配备多媒体,基本实现了教育信息化基础的高位均衡发展。

但长期以来以学校为主体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模式,出现了各自为政、互不兼容的信息孤岛现象,难以体现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优势,投资效益极低。”宁波市学校装备管理与电化教育中心主任张曦说,“为打破这一瓶颈,我们出台了《2014—2016年宁波智慧教育建设方案》,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同时,鼓励各地各校在方案可选项目中选取合适项目推进落实,并可根据自身特色和条件创新试点项目,形成可复制的经验在全市加以推广。

2014年11月,宁波启动了为期两年的智慧教育试点工作,慈溪市、北仑区以及宁波效实中学等23所中小学和幼儿园成为首批试点单位。慈溪市是“云桌面”项目的试点单位,该市探索市校两级投入分配机制,尝试以项目推动本区域硬件更新换代。北仑区“教育资源公共平台”所提供的丰富资源和畅言教师助手工具,较好地实现了教师备课与教学的整合,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宁波市实验小学初步形成了基于STEAM的创客校本课程体系和创客空间系列建设标准。宁波效实中学以“需求”为导向,整合教育教学资源,把自主开发和合作开发的几十个应用子系统整合到学校网站中。

 

成果共享   提供高效惠民服务

上个月,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宁波社区大学)与外包定制服务中标单位北京超星数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签订了终身学习视频资源建设合同。宁波市投入300万元,建设102门、381讲包括老年教育、宁波特色文化等学习资源在内的视频资源。这些资源将实现电视端、电脑端和手机端“三屏互动”,满足市民随时随地学习充电的需求,也让对电脑、智能手机比较陌生的老年人,在家打开电视就能轻松看视频,学知识。

在智慧教育建设中,宁波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开发公共服务应用,为学校、广大师生及全体市民提供了实用便捷、丰富多样的教育服务。2015年8月,宁波智慧教育门户网站、智慧教育学习平台、云平台正式开通,并推出多项成熟的云应用。

甬上云校是该市在整合“空中课堂”海量资源和直播优势的基础上,运用“三屏互动”技术推出的网络学习新品牌。通过扫描二维码,市民可以从多达300T、5600多课时的海量课堂资源中,将课程“”到手机上看。学生可以在电脑端的各类课程中“哪里不会点哪里”,进行针对性的选课学习,并通过手机向教师提问。教师、学生和家长可以创建自己的空间,相互关注,随时随地进行互动。它还为教师提供了语文工具大全、微课、一师一优课、网络教研等应用,教师们可以一键轻松完成备课、作业布置、学生测评等教学内容。

经过试点在该市教育局直属学校范围内推广的智慧校园卡,集“身份感知、行为感知和小额支付”于一体,通过与市民卡的成功对接,合二为一,“优化升级校园应用”和“创新支持校外支付”,打通了校园内外的壁垒,实现了跨区域应用;对于尝试走班上课方式的学校来说,学生到课和缺勤情况更能一目了然,便于教师管理。

正在该市推广的平安校园监控分析系统通过视频分析技术和大数据分析,将事后取证提前到事前预警,大大减小了安全隐患,也减轻了管理人员的负担。清晰明了的大数据比对图,能直观显示学生出入校门的峰值时间、中午就餐的人流分布时间、运动场所的运动人次以及平均运动时间等分析数据,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