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大学整合区域资源融合专业教育不断提升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与水平

05.05.2016  18:25

一、依托区域优势,强化顶层设计,加强创新创业工作组织保障。一是成立独立建制的实体性创业学院。学校把创业教育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特色,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并组建了处级建制、实体运作的创业人才培养学院,统筹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主要开展全校的创业教育管理、创业实践与创业研究等的工作。二是建立多部门协同育人的联动协调机制。该校就业处、教务处、团委3个部门的负责人兼任创业学院副院长,分别从就业创业指导、创新能力培养、课外创新创业实践等方面开展工作;在各学院建立了分布式创客空间,打造四级联动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为大学生搭建持续帮扶、全员全程指导、一站式服务、齐抓共管的创新创业帮扶体系。三是顶层设计全校创新创业教育行动计划。学校出台《温州大学创业教育创新行动计划》,基于分层分类导向,以培养专业基础扎实且具备创业管理与实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通过建立深度融合专业教育的创业教育新体系,建设校内创业导师和校外创业导师两支队伍、完善创业文化、创业教学、创业实务三个平台,实现创业教育受益面、创业项目孵化面、学生自主创业率、创业教育影响力四个方面的提升。学校设计了“1235”实施方案,即建立一种竞争性教学激励机制,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夯实专业建设、实践教育、开放教育三个平台,实施创新课堂教学、创新实践教学、创新学业管理、创新教师发展、创新教研活动五项创新,达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

二、整合区域资源,推进专业融合,打造协同递进的创新创业教育新体系。一是强化区域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在理论课程设计上,以培养既懂专业又懂管理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为目标,开设全校性《大学生创业基础》公共必修课,创新创业实践项目,跨学院跨专业选修课,实现了创业教育全覆盖。学校充分结合温州区域资源,开发了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生创业基础》通识课程教材,并积极筹建网上慕课课程;建立了包含基础类创业选修课程、温州区域特色的创业类选修课程、专业类创业选修课程三大类共50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建立课内外、校内外一体化分级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学校以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为核心,树立大实践的教育理念,强化课内外、校内外实践教学一体化。明确规定各专业要设置足量的实践课程,人文类不少于总学分的20%,理工类不少于总学分的30%,并鼓励学生选择课外开放实践项目、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科技创新、学科竞赛等多种形式的自主实践项目和创新创业实践项目。要求各专业结合专业特点和相应的专业实践与应用能力培养规律,加强课内外、校内外实践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支撑从学科基础技能、专业基本技能、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到职业适应能力的渐进式培养,建立专业实践与创新教育教学体系,促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二是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新机制。出台了《温州大学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实验班项目管理办法》《温州大学创业教育辅修专业、双专业班级管理办法》。结合区域产业布局,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跨行业交叉培养创业人才的新机制,设立汽车服务工程、鞋靴设计、服装设计、经济、法学等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建设,每学年设立创业教育专项教学改革课题。开设“3+1”创业精英班(3年本专业学习+1年创业实践)创业人才培养改革试点班,主要针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在完成本科三年学习后,转入创业学院集中进行创业能力培养、创业实践锻炼和创业园区项目运营,并且以实战项目牵引全程贯穿1年的教学。精英班学生100%真实运营创业项目,并且全部实现自主创业。三是建立灵活多样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规制。出台并实施了《温州大学课外教育项目学分管理办法》《温州大学学生综合素质考评实施办法》《温州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多样化管理办法》等文件,完善弹性学制,允许保留学籍休学创业,建立健全创业成果和学分转化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创新创业学分与专业学分、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绩效与学分业绩之间的关联,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在国内高校最早落实了创业计划书充抵毕业设计、创业项目实践充抵专业实习实践等创业成果认定机制。

三、强化分层分类,能力为本,全面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一是分层分类实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学校基于高等教育的“选择性机制”,需要充分考虑个体学习诉求,根据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差异化需求,通过实施《温州大学创业教育创新行动计划》,开展分层分类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分层方面,即通过通识教育、创业文化传播培育全体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业精神;通过创业苗圃、众创空间等挖掘兴趣学生的创业潜能;通过创业课程、特色班级等发展意向学生的创业知能;通过孵化区、园区等提升创业学生的创业实务。分类方面,即开发了青年创客班、创业先锋班、创业管理班、创业精英班等四类创业教育试点班,满足个性化学习需要;同时,以区域新兴产业创业为导向,针对不同专业行业类别、不同学生类别实施不同的创业课程与创业实践,形成设计、影像技术、互联网+、新媒体、文创、电商、公益、综合等八个类别的创业项目布局。二是建立“同心圆”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学校紧密围绕培养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目标,结合学科建设和专业特点,充分结合多方资源,注重学科高效协同,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以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及省、市、校科研实践项目为依托,建立“同心圆”科技创新工作模式:以“挑战杯”系列赛事为圆心,以各类课题立项为内环,以科创训练营及社团为中环,以各类科技学术活动为外环,形成立体化、全覆盖的科技创新工作体系。制订《温州大学学科竞赛管理办法》《温州大学学生课题立项管理办法》《温州大学“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鼓励专业教师和学生广泛献力参与。建设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营、大学生科技型社团,打造大学生科技创新典型,完善学术活动、科研训练、学科竞赛平台。三是整合教学学科平台资源支持创新创业能力发展。学校建有19个实验教学中心、7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2个公共服务平台(实验室),全面向在校学生开放,用于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创新创业训练、专业实习以及毕业设计等。学校建设“E-learning教学平台”,借助多媒体教学环境和交互式教学环境,开展研讨式、探究式、互动式以及翻转课堂教学创新,目前已完成网络课程834门,总访问量达16085648人次。建立校级众创空间,并在二级学院建立7个分布式创客空间,拓展全校的创新创业发展空间,打造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的一站式服务的共享开放式众创空间。

四、坚持服务导向,协同育人,构建创新创业工作保障体系。一是成立大学生创业园支持创业项目孵化。学校于2007年建立5000平方米的大学生创业园,并于2014年增设500平方米众创空间,现有常驻大学生创业团队55支,出台了《温州大学大学生创业园管理办法》。创业园区对入驻团队一律免租金,并提供免费的水电、物业服务,配备1000M光纤宽带和多台70英寸交互式平板,提供创业咖啡吧、路演厅、会议室、洽谈室等开放共享式场所,提供一站式的工商注册、财务管理、法律咨询、纳税申报、知识产权代理、物业管理等全方位专业化服务。二是协同指导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学校建设有创业指导和就业服务信息网站、公众微信号及QQ群,开通“大学生科技创新”专题网站和“挑战杯”竞赛项目网络申报系统,高频率更新大量丰富实用内容。设有校外中小企业实践教育基地239个,创业实践深度合作基地35家,组织成立了全国首个大学生创业投资机构联盟;出台了《温州大学大学生创业补贴实施办法》,为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和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积极承接政府服务购买,举办大学生创业大赛、创业项目资本对接会、大学生村官创业培训、海峡两岸创业实战营等;全方位拓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生态圈,真正实现了创业人才培养的“校、企、政、产、金、介、创”多维协同与合作。三是落实创新创业指导服务“四到位”。在机构上,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处级建制、实体运作的创业人才培养学院,配备9名专职工作人员,就业处、教务处、团委3个部门的负责人兼任副院长,建立多部门协同育人的联动协调机制;在场地上,成立5500平方米的大学生创业园和众创空间,常驻55只创业团队约600余名学生,提供物业管理、工商注册、财务管理等全方位专业化服务;在人员上,实施创业导师“双百”计划,构建了一支包括创业基础课专任教师、专业课程导师、专业创新创业导师、学生创业先锋在内的结构合理、专业行业均衡、实务导向的创新创业导师库;在经费上,学校每年拨款400余万专款用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并通过企业投资和社会捐助等多渠道做大创新创业基金,设立了新湖创业教育基金、奥康创业基金、邦盟汇骏创投基金、掌上大学梦想基金等大学生创业孵化基金共计4000余万元,与银行合作授信2000万扶持大学生创业。四是实施创新创业教师发展“双百计划”。成立了学校教师发展中心,实施创新创业教师发展“双百计划”,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专业行业均衡、实务导向的双百校内外创业导师队伍;建立了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制度;同时充分利用创业园等校外师资,吸引更多相关行业企业优秀经营管理人才、企业家到学校兼职或挂职任教。

五、辐射示范突出,成效显著,引领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新发展。一是学生创业就业竞争力明显提升。根据对曾在创业特色班就读或者创业园从事过创业实践的306名毕业生的抽样跟踪调查显示,毕业生工作第一年的平均年薪约6.51万元,年薪10万以上的占17%,最高31万,平均起薪是同届毕业生的1.6倍。其中,约1/3毕业生进入国内外知名企业或者直接受聘为企业中层。毕业生具备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职业稳定度为90.48,70.98%的受雇毕业生能在初入职时适应新的职场环境,98.61%的人表示能够胜任当前工作,98.98%的毕业生能够处理好工作中的各种人际关系;用人单位对该校毕业生综合素质比较满意,满意率为96.61%,98.31%的用人单位表示今后继续愿意从本校毕业生中选择员工。二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明显增强。近三年来,学生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90项,省新苗计划立项203项,校级课题立项987项。学生获得国际级竞赛奖项18项、国家级奖项255项、省级奖项1159项。“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金奖两项、银奖一项,铜奖两项;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五项,三等奖两项。三是毕业生自主创业率和企业存活率显著提升。学校创业园区自运营以来,共成功孵化出120余支大学生创业团队,孵化存活率达80%以上,提供就业岗位(含在校生实习岗位数)1800余个,大学生创业企业营业年总收入逾5000万元。相关专业自主创业能力明显提升,自主创业率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据浙江省教育评估院发布的2012届、2014届毕业生调查数据,除师范专业之外的27个专业中,有19个专业毕业生毕业后一年创业率高于全省同专业创业率;有23个专业毕业生毕业后三年创业率高于全省同专业创业率;以2012届为例,服装设计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业工程、工业设计等专业学生自主创业率为本省高校同专业创业率的2倍以上,分别达到25%、19.05%、15.38%、15.00%。四是学校教研成果水平与质量不断提升。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成果曾于2014年、2009年分别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理论研究获省部级奖3项,获国家社科基金3项,省部级项目6项,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等CSSCI期刊发表论文4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