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研颠覆传统教研模式 足不出校、遍览实时课堂

29.10.2014  13:24

拱墅区的音乐课上,学生用平板自行演奏创作曲谱。

西湖区省教研室附小的录播课堂。

  教师培训、备课、教研统统搬到网上;通过一体化录播系统,师生足不出校、遍览实时课堂。杭州市拱墅区、西湖区,作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区域样本,也将同时亮相在10月30日开幕的2014中国(杭州)国际电子商务博览会智慧教育展区中,一起来看这两个城区的探索实践。

   拱墅区:
  网络研修让教师飞速成长
  近年,拱墅区教育信息化建设一直大手笔不断,区财政每年投入不少于2000万元用于区域网络改造和数字校园建设。截至目前,全区建设“数字校园”示范建设校16所,占公办学校的55%,其中10所被确定为省、市“数字校园”示范建设校;2012年,拱墅区被教育部正式确认成为全国首批56个区域信息化试点单位之一。
  同时,拱墅区还开展了基于“特级教师网络工作室”模式的拱墅运河名师网络工作室群建设,以及实名制教师个人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它就像一个网络资源仓库,之前学校在进行的教师培训、备课、教研等活动,全“”到这里开展,打破学校间、学科间、地域间的壁垒。目前,全区已开通了以特级教师引领的近100个工作室和3000多个教师学习空间。组织开展教育培训活动160次,600多位教师参与。
  区内各学校也根据校情,摸索出各自的经验。有的学校把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中,进而引发教学理念、方法、手段、模式等深层次变革。如卖鱼桥小学将IPad引入教学,老师第一时间掌握学生上课情况,同时会对遇到问题的学生给予及时回馈指导,真正实现了一对一个性化教学。
  有的学校在教学管理引入信息技术,实现信息与知识高度共享,提高教学管理效率。如大关中学,自主开发了一套学业诊断系统,可以就班级整体学习情况和学生个人学习问题进行诊断,方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还有的学校把信息技术用于校本课程建设,如拱宸桥小学的运河研究院,学生登录其网站,就能了解运河的前世今生,也可以把自己对运河的研究上传,实现了网上网下的数据丰富和资源共享。有的学校把信息技术用在家校沟通上,如建新小学,开设了一个学校官方微信,每天学校把校园百态、师生趣闻以新闻的形式和家长分享。

   西湖区:
  用“智慧”的方式抱团发展
  省府路小学的数字生态园、翠苑一小的3D打印、十三中教育集团的云视窗、西湖小学教育集团的微课、育才外语实验学校的校园APP、学军小学的“数字童年”等,已成为各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新名片。
  西湖区是浙江省名校集团化办学首创区、省首批教育强区、教育部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区。2011年,西湖区组建成立了独立建制的直属单位:西湖区教育信息与装备中心,将教育信息化工作从之前的学校“单兵作战”升级到区域层面整体部署,加强资源共享,推进区域整体提升。此外,还成立了由区教育局长为组长的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构建和完善管理机制,组建区域教育信息化工作专家小组,合力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工作。
  目前,西湖区已基本达成教育部“三通两平台”建设要求,区内100%的中小学校已通过宽带入网,实现了城域网千兆带宽到校及校园网络全覆盖。全区中小学计算机配置有效生机比已达到4.8:1;师机比达1:1;各中小学均配置了标准的计算机教室;中小学校教室多媒体覆盖率和校园网建网率均达到100%。此外,西湖区还建设完成了“西湖教育汇智网”、“西湖教育发展研究网”等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平台。
  最具特色的是“教育技术装备教学应用绩效评估工程”,区内构建了“配、训、考、研、融”五位一体的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应用考核评估机制,该机制被评为浙江省2013教育信息化特色应用十大案例之一,入展上海教育博览会和全国网络校际协作论坛。
  2011年,西湖区全面实施了“紧密型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同时,借助录播技术的支撑策略,谋划推进了录播系统区域一体化部署,依托技术,突破城乡时空界限,实现资源共享、名师共建、师资提升,架构足不出校、遍览实时课堂,搭建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和教师专业发展支撑新平台,目前已建设全自动录播教室46间,覆盖率达中小学校区数的83.6%。(本站编辑 陈洪凯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