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支付终于有了名分 央行首次官方承认二维码支付合法地位

04.08.2016  22:37

昨日上午,支付清算协会向支付机构下发的《条码支付业务规范》(征求意见稿)全文在网络曝光,该意见稿中明确了支付机构开展条码业务需要遵循的安全标准。这也是央行在2014年3月紧急叫停二维码支付后首次官方正式承认二维码支付的“合法”地位。

此前已有消息称央行已发文确认二维码支付的市场地位,定位为传统线下银行卡支付业务补充,在被叫停两年后,“二维码支付”开闸终于被提上日程。

个人用户有交易限额

依据风险防范等级而定

此前有消息称,央行曾向支付清算协会、银联发函,要求支付清算协会在前期相关工作基础上,按照要求,会同银行卡清算机构、主要商业银行和支付机构出台条码支付行业技术标准和业务规范,并在个人信息保护、资金安全、加密措施、敏感信息存储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

昨日曝光的征求意见稿中提到提供二维码支付的支付机构必须取得相应业务资质,这可能意味着二维码支付将实施牌照管理。此外,支付机构必须落实实名制要求。

意见稿指出,支付机构应将客户用于生成条码的银行账户号码或支付账户账号、身份证件号码、手机号码进行关联管理。个人用户的交易限额依据自身的风险防范等级而定。A级用户使用了两种以上的验证方式,交易限额可以由用户与支付机构自行商定;B级用户使用了两种以上的验证方式,但未使用数字证书、电子签名,交易限额为每日5000元;C级用户采用不足两类要素对交易进行验证,交易限额每日不超过1000元。

此外,还对条码的有效性、软硬件安全、用户信息安全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二维码支付技术飞速发展

工行业内“抢跑”散发强烈信号

2014年3月13日,央行一纸紧急文件,暂停了二维码支付服务。央行认为,“线下条码(二维码)支付突破了传统受理终端的业务模式,其风险控制水平直接关系到客户的信息安全和资金安全。目前,将条码(二维码)应用于支付领域有关技术,终端的安全标准尚不明确”。

不过,央行名义上的暂停并未能阻止二维码支付这两年来的飞速发展,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全年市场交易规模达到16.36万亿元人民币,同比涨104.2%。而支付宝、微信支付等已经完成了大量线下商户场景的覆盖。即便是一些没有申请商户二维码的街边小店,也可直接采用个人二维码收款。

与此同时,业内各界也均没有放弃二维码支付业务。2014年年底,就已经有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机构着手研究二维码支付。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积极布局线下二维码“被扫”模式,由商户扫客户二维码进行支付,取得了快速增长。

今年的7月15日,工商银行正式宣布在行内推出二维码支付产品,成为国内首家具备二维码支付产品的商业银行。据介绍,工商银行此次推出的工银二维码支付,通过简单的“扫一扫”即可覆盖线上线下和O2O支付全场景,大大提高了支付效率和便利程度。该产品不仅具备当前市场主流扫码产品的全部功能,而且首度采用国际清算组织领先的令牌技术对卡号进行变异处理,可以有效保护客户资金和信息安全。从工行抢跑二维码支付可见,作为国有大行散发的政策信号相当明确,“二维码支付”开闸早有预兆。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记者 郭雀屏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