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受两地携手同行 真情共筑团结之路——丽水市着力把援疆工程打造成民族团结工程

13.06.2015  13:15

  五月的浙江丽水,山黛水清;五月的新疆新和,风清气爽。在新疆第33个民族团结教育月,位于丽水的“门户重地”——丽水火车站站前广场的“新和路”和位于新和县行政中心附近的“丽水路”正式挂牌……这是名副其实的“团结路”:承载着中央、浙江赋予丽水新一轮援疆工作历史重托;见证着援受两地多年携手同心、真情交融的点点滴滴。
  倾力援助推动发展
  2010年,中央掀起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大潮,相隔万里的秀山丽水与龟兹故里“喜结良缘”。丽水虽是浙江省的欠发达地区,但援疆重任,勇挑在肩。历任市委、市政府领导对援疆工作高度重视。现任中共丽水市委书记王永康曾指出:“新和县作为丽水的第十个县,支持新和县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是我们的分内工作。”5年来,丽水共选派80多名干部、教师、医生、农业技术人员,远离家乡,投身新和县开展援疆工作,实施援疆项目45个,投入援疆资金2.73亿元,带动投资10.42亿元,有力助推了新和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全县地方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15.5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31.4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由5.98亿元增加到27.1亿元,增长353.18%;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6169元增加到11058元,增长79.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3240元增加到21300元,增长60.88%。
  项目援疆民生为先
  新和县总人口17万,是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县,医疗卫生水平相对落后、教育教学设施条件较差。针对这一现实,丽水援疆指挥部把改善民生作为项目援疆的重中之重,在项目和资金安排上优先倾斜,有力保障新和各族人民“居有其所、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这里干净整洁,就像大医院一样,诊疗设备也先进多了,一般病再也不用去县人民医院和地区人民医院了,不仅治疗效果好,花钱也很少。”新和县尤鲁都斯巴格镇铁热克博斯坦村79岁的海力切木•艾麦提在卫生院里一边办理住院手续,一边跟记者述说着援疆给老百姓带来的实惠。对口援建以来,丽水援疆指挥部先后建成了新和县浙江丽水维吾尔医医院,新和县尤鲁都斯巴格镇卫生院病房楼、渭干乡卫生院病房楼、玉奇喀特乡卫生院病房楼,为新和县新增卫生建筑面积12597平方米,病床位386张,极大缓解了城乡各族群众就医难题。其中,新和县浙江丽水维吾尔医医院由丽水援疆指挥部全额投资2200万元建成,是目前丽水市援建规模最大的单体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参事阿力莆参观后认为:“这是全疆最好的维吾尔医医院之一!”
  新和地处沙漠戈壁,飙风狂野,常有地震,而很多农牧民栖身的土坯房阴冷潮湿,有的墙土开裂,安全隐患大;有的几代人共居,拥挤不堪。心同情至,为使农牧民安居乐业,丽水援疆指挥部连续4年投入援疆资金1.29亿元,占累计投入援疆资金的47%。帮助当地新建和改建“安居富民”房14026户。今年年初,依其艾日克乡尤卡克英瓦提村吐尼亚子•热合曼一家三代8口搬进了新居,新居外观装饰民族特色浓郁,水、电、路、气、厨、卫、浴配套齐全,院子宽敞。吐尼亚子•热合曼说:“以前土窝房冬天年年破年年修,住在里面天天一身泥,现在在县委、县政府、丽水援疆指挥部的帮助下盖了新房子。有了这房子,下面子子孙孙就有了依靠,都会记得党和政府的好。”
  区域发展,儿童是希望;民族团结,娃娃是根本。为缓解新和适龄幼儿“入园难”问题,加强民族地区双语教育,今年丽水援疆指挥部还将投入全额投资1800万元,建设新和县友谊幼儿园项目。同时,按照第二次中央新疆座谈会精神,将发力点对准住房改善、基础设施、基层维稳、医疗卫生等方面,建设新和县2015年“安居富民”工程、新和县城镇污水处理厂改扩建项目、新和县“平安乡镇”高清监控系统、新和县医学技能培训中心项目,进一步夯实民生改善的基础。
  产业援疆活血造血
  产业发展事关经济社会全局。如何将地方实际和丽水优势有机结合,丽水援疆指挥部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比翼双飞”的路子。
  “新和乳鸽”是新和县的知名品牌,闻名全疆。虽然新和乳鸽养殖业有一定的规模和基础,但仍属于典型的自然经济,技术含量低,生产效益差,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不完善。丽水援疆指挥部经过详尽考察论证,把做大“新和乳鸽”品牌列为2015至2016年产业援疆的重点项目。安排援疆资金940万元,全额投资建设新和县乳鸽养殖实训及深加工基地。项目按远期养殖2万对种鸽规模进行规划设计,占地面积41亩,总建设面积9104平方米。项目建成后,采取“公司+农户”方式,通过技能培训,推广养殖,形成“一户带多户、多户带一村、一村带多村、多村成基地”的发展模式。目标到2016年,场区以及带动农户养殖达到2万对规模,养殖户农民人均增收7000元以上。
  新和县是“班超府治、汉唐重镇”,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其中以“中国新疆民间手工乐器制作第一村”——加依村最富盛名。全村215户村民有105户从事乐器制作,都它尔、弹拨尔、沙塔尔等新疆民族乐器远销北京、上海、巴黎等地……因其300多年来传承保留着手工制作新疆民族乐器的传统工艺,还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丽水援疆指挥部因势利导,发挥加依村的乐器制作优势,将新农村建设与特色产业结合起来,投资500万元,整村统一规划设计,建成龟兹文化乐器展示中心,改造农房和基础设施,使加依村“华丽转身”为“天籁加依”景区。“在家里就可以搞乐器制作、参观销售、农家乐,以前不敢想。”有“乐器王”头衔的3代乐器制作传人艾依提•依明对此感慨万分。现在他每年靠制作销售民族乐器收入就可以达到10余万元。为进一步提升“天籁加依”景区的游客接待能力,发挥辐射带动作用,2014年,丽水市又投入援疆资金650万元,建设“天籁加依”景区游客接待中心。目前项目已竣工,将在今年6月中国新疆国际旅游节期间正式服务八方来客。
  在做大做强本地品牌的同时,丽水援疆指挥部结合新和农业资源条件和维族农户特点,积极发挥“世界人工栽培香菇发源地”的优势,选派3名食用菌专家,到新和推广食用菌种植。会同县农业局出台“庭院经济”食用菌种植扶持政策,对企业和种植户给予技术指导和资金补助。在政策引导和专家指导下,5年来,香菇、蘑菇、平菇、黑木耳等一批“丽水名品”在新和落地生根。目前全县已建成核心示范基地2个,发展“庭院经济”种植农户66户,年产食用菌300吨,人均增收5000元,产品远销阿克苏、库尔勒等地,实现维族农户在家门口增收致富。作为渭干乡“庭院经济”食用菌项目首批种植户,伊斯马伊力•艾库力去年在自家门前搭建100平方米香菇棚,种植1000棒香菇,净赚3500元。“通过丽水援疆指挥部、新和农业局以及乡里帮助、指导,相信钱会赚的更多,日子会越过越好。”伊斯马依力•艾库力信心满满地说。
  智力援疆培育人才
  人才是一个地方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客观原因,新和县人才引进困难重重,本地人才流失严重。对口支援以来,丽水援疆指挥部把“留下一批带不走的人才队伍”作为智力援疆的目标,先后选派61名专技人才到新和支教、支医、支农,充分发挥援疆人才的“传帮带”作用,为新和培养了一批年轻的高素质教育、医疗、农业技术人才队伍。
  5月20日至21日,新和二中的5位丽水援疆教师举行集体公开课活动。明确集中的教学目标,深入浅出的语言表达,耐心细致的课堂讲解,营造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和谐共处的生动画面,也让听课的年轻教师受益匪浅。新和二中教师李东军说:“我们学校的援疆教师,在授课方式上与我们有很大的不同,他们能把握整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难点,能更好的带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考。”经过“师傅”周巧慧的一年多的悉心指导,现在李东军已成长为学校的骨干教师,还在县优质课评比活动中获二等奖。
  5年来,依托“青蓝工作室”,26名丽水援疆教师主持申报课题5个,上公开课53堂,编写校本课程5本,开设专题讲座19场,组织教研活动183次,听课评课554节。通过援疆教师团队的示范引领作用,把丽水的先进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有机融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当中,有力推动了新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在新和县人民医院,24名丽水援疆医生依托“援疆医学专家工作室”,通过举办论坛、手术示教、临床指导、远程会诊等形式,在全县范围内传递先进医疗理念和技术经验。累计接待门诊5950人次,手术1770人次,义诊13次,举办各种讲座88次,帮助当地新建学科2个,填补医疗技术空白20余项,帮带培养本地医生107人。全院转院率由16%降到5%,国家职业医师技能考核由60%提高到81%。2014年12月举行的第一届浙江援疆人才大比武决赛上,丽水援疆眼科医生朱帧的“徒弟”马超获得帮带对象类一等奖。
  在充分发挥专技人才支点作用的同时,丽水援疆指挥部不断深化拓展“传帮带”工作的内涵和外延。以“十百千”人才帮带提升行动为载体,帮助当地党政干部、专技人才拓宽视野,更新知识,提升能力。先后选派新和县37名党政干部赴丽水挂职锻炼;组织五批129名新和中青年干部赴丽水考察培训;组织新和县254名三级干部赴丽水轮训;选派新和县38名中青年专业技术骨干赴浙江开展培训;选派58名未就业大学生赴浙江开展为期两年的培训实习工作;组织51名丽水教育、卫生、规划、经济发展等专家进行“新和行”活动;邀请13位丽水食用菌专家到新和开展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研讨活动;促成丽水二中与新和二中网络结对。一系列干部人才选派培训、挂职锻炼及专家咨询指导等活动,有效促进了当地干部人才的培养。
  为进一步打造人才培养的“摇篮”,加强技能指导和就业培训,丽水援疆指挥部还投资建设新和县劳动力市场、医学技能培新中心、新和电子商务培训中心,通过“一市场两中心”,全面提升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就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文化援疆融入融合
  丽水与新和虽然相隔万里,却同为人文荟萃、底蕴深厚之地。近年来,丽水援疆指挥部结合两地文化特色,以“新和风•丽水情”为品牌,帮助新和建设文化试点,搭建文化交流载体,加强文化交流,努力将“软功做实”,共同唱响民族团结的主旋律。
  2014年,丽水援疆指挥部投入128万元,在新和县依其艾日克乡克孜勒努尔村建设农村文化礼堂。礼堂占地面积582.81平方米,包括260平方米的活动大厅、30平方米的村史展厅以及文娱活动室、绿色网吧、厨房、卫生间等,是一所集村民学习、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场所。礼堂的建成不仅丰富了本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也辐射带动周边5个村的村民参与各项文化活动,现在,无论是村里的红白喜事、文艺演出还是“去极端化”宣讲,都有了好场所,有效对冲宗教极端思想的渗透。投入使用以来,克孜勒努尔村文化礼堂已举办各类文艺演出、“去极端化”宣讲活动40余场。在这一试点基础上,丽水援疆指挥部乘势而为,2015至2016年将安排援疆资金2300万元,在新和新建6个行政村(社区)文化礼堂示范点,改扩建21个行政村群众服务活动中心,实现文化礼堂”村村全覆盖”目标。
  为丰富新和农牧民的文化生活,从2012年起,丽水援疆指挥部连续4年与新和县联合举办“丽水援疆杯”农牧民传统体育运动会,每届比赛吸引新和、库车、沙雅等县近2万名农牧民参与运动会,观看比赛11万人次。连续4年开展“丽水共建杯”五个佳(最佳星级农户奖、最佳农村精神文明创建示范村奖、最佳校园文化奖、最佳乡村旅游文化奖、最佳广场文化活动奖)评选活动,通过系列创建活动,树立文明、团结、和谐的社会风尚。
  5年来,以援疆工作为桥梁纽带,两地文化交流互动呈现“蝴蝶效应”。丽水援疆指挥部先后实施了以“文化走亲”为主题的摄影、书法、油画等文化交流活动,组织了丽水摄影大师来新和采风,摄影作品在丽水国际摄影节上专题展出;组织了新和县文工团赴丽水开展“新和风•丽水情”文化交流活动;开办《渭干河文艺》季刊,促进两地文学创作和交流;开展两地少年儿童“手拉手”活动,组织新和县中小学生赴丽水开展“丽水新和,携手成长”夏令营活动。从文艺工作者到少年儿童,大家以实际行动精心浇灌“友谊之花”。
  5月20日,新和县尤鲁都斯巴格镇塔格艾日克小学的孩子们收到了丽水市缙云县七里小学同学们的书信和精美的剪纸、美味的红薯片。在来信中孩子们有的介绍了家乡风景,有的介绍了自己的校园环境,还有的介绍了自己的学习生活。“收到他们的来信和礼物我们觉得很幸福,希望我们的友谊能一直持续下去!”塔格艾日克小学的孩子兴奋地说。
  排忧解困亲如一家
  新和县第二小学2年级学生排子来提•玉散是丽水援疆指挥部指挥长王军的结对资助的贫困生。自2014年结对以来,每隔一段时间,王军都会到她家走访,了解她的学习情况,为她送去衣物和学习用品,还为她的家庭解决实际困难。在王军的鼓励下,排子来提•玉散学习进步很快,语文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
  周凌云是新和县人民医院妇产科的援疆医生,在新和县,许多孕妇还习惯在家里生孩子,难产或出现危险才往医院里送。援疆一年多来,周凌云已经做了大大小小300多台手术,迎接了200多个新生命,被当地维族群众亲切地称为“援疆妈妈”。
  对口援建新和以来,丽水援疆指挥部开展了“真情援疆、结对助学”、“情系新和、共筑爱心”助学活动等系列帮扶济困活动,援疆干部人才累计提供助学金11.25万元,帮助113名维汉贫困学子完成学业;援疆医生顺利完成手术1770余例,抢救新生婴儿窒息等危重病人320余例;开展结对共建,走访慰问公安武警、社区干部、老党员和困难群众,使新和人民真切感受到丽水人民的深情厚谊。2014年12月,丽水援疆指挥部被新和县委、县政府表彰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丽水援疆医生周凌云被表彰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援疆真情日月可鉴,援受两地携手同行。在党中央的指引下,在两地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民族团结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
  5年来,市党政代表团、人大政协代表团及县(市区)、市直部门代表团等共计50余批600余人次到新和考察对口援疆工作,并捐赠资金500余万元。新和县党政代表团、县直部门代表团等300余人次赴丽水开展交流对接活动。通过互访交流,增进了两地的了解和友谊,极大推进了全面援疆工作有效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