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三大举措精准发力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09.09.2016  22:33

宁波市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发展首要战略工程,以提升素质、优化结构、激发活力为重点,着眼长远、创新管理、完善机制,全力推进中小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为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目前,宁波中小学(幼儿园)在校学生110.4万人,教职工9.51万人,其中专任教师7.25万人。全市小学、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100%、99.88%,高一级学历比例分别达到98.42%、95.36%,普高和职高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9.37%和96.24%。中高级职称教师在教师总数中的比例达63.1%,成为教师队伍中的主要力量。

(一)改革驱动,制度发力激起教师队伍活力迸发

该市立足教育工作实际,不断完善教师队伍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方式方法,提升服务保障水平,促进教师队伍焕发活力。

一是健全师德师风激励约束机制。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意见》,建立完善师德师风建设组织机构,制订十条工作举措,初步形成了省、市、县、校四级师德师风责任网格和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五维师德师风监督网络。2016年,该市出台《宁波市中小学教师从事有偿补课等行为处理办法(试行)》,与该市的教师退出机制相呼应,进一步明确有偿补课的在职教师的惩处办法。加大师德师风宣传和表彰力度,利用报刊、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体,树立和表彰一批师德典型,并予以奖励。

二是实施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按照科学合理、精简效能的原则,通过实行岗位总量控制、结构比例控制和最高等级控制,其中副高岗位比例在原定基础上总体增加10个百分点,组织引导事业单位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以岗定薪、合同管理,实现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的转变。

三是强化教师待遇保障制度。基本建立起教师收入与公务员收入联动机制,提高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待遇,从2014年9月起,10年以上特殊教育工作经历的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其特殊教育津贴从基本工资金的15%提高到30%,满15年并在特殊教育岗位退休的,所享受的特殊教育津贴计入退休金。注重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建立了市直属学校事业编教师重大疾病医疗互助保障制度;提高了教师体检标准,开展交友驿站活动,帮助大龄未婚教师解决婚恋问题。

四是完善聘用退出机制。出台《宁波市教育局关于深化教师全员聘用制度完善教师退出机制的实施办法(试行)》,在深化教师全员聘用制度,加强教师聘用管理的基础上,明确了转岗、待岗培训、离岗退养、解聘等教师退出的4种渠道和不同退出渠道适用的情形。2015年,各县(市)区全部出台了相应的实施细则,对市级政策予以细化。该项政策实施以来,共有120余位教师依规退出教学岗位。

(二)定向施策,四项举措力促优质城乡师资均衡配置

一直以来,受政策和办学条件等因素影响,教师队伍建设成为限制乡村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该市切实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制订《宁波市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6—2020年)实施办法》,从师德建设、人员配置、待遇保障、职称评审和培养培训等5个方面采取12条具体举措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予以支持,全面增强乡村教师岗位吸引力,有效提升乡村教师队伍素质。

一是推进义务段优秀教师向农村学校交流任教。该市制发《关于推进县(市、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全面推进教师校长交流工作,通过在职称评审、岗位聘任、工作津贴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鼓励优秀教师交流到薄弱学校、农村学校任教,实现优质教师资源的城乡均衡配置。2014年以来,共有4300名教师校长参加交流,其中骨干教师924人,占参与交流教师人数的21.5%,农村师资队伍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二是统一城乡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去年底,该市出台《宁波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指导意见》,明确规定该市实施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结束了长期以来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城乡倒挂的历史。新制定的编制标准统一为高中1:12.5、初中1:13.5,小学1:19,不再有城乡差异,将进一步充实乡村教师队伍。

三是落实农村特岗教师津贴。该市大力推进农村特岗教师津贴制度的制定与落实,根据教师任教学校所在地理位置偏远程度、交通便利状况、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差异、生活条件艰苦程度等情况,按照最低每月300元标准发放,在此基础上按区域或学校分2-3类标准,奉化、宁海等地最高发放标准为700元每月。2015年,该政策共惠及7200余位农村教师,年投入经费3400余万。下一步,该市还将进一步提高乡村特岗教师津贴补贴标准。

四是坚持教师培养向农村学校倾斜。积极开展名师、骨干教师送教下乡活动,通过名优教师亲自上示范课、青年教师上研讨课、教学专家点评和作专题讲座等形式,把名师风采、优秀课例、教研方法、学术报告送到农村、山区、海岛学校。以2015年为例,义务教育阶段“送教下乡”活动共覆盖学校22所,学科42科次,邀请专家126人次,为农村学校送去84节课,42堂讲座,惠及农村教师2000余人。在职称评审方面,从评审资格,至评审标准,再到最终投票,都体现了公平、公正基础上的向农村学校倾斜,较好地促进了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2015年农村学校教师参评高级教师职称通过率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

(三)专项护航,四大工程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的专业发展与个人成长是教师队伍建设核心工作。该市实施“名师工程”“卓越工程”“曙光工程”、名校长工程”,有效推进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培养成长计划,师资队伍结构日趋合理。

一是完善教师分层分类管理制度。为了体现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特点,该市在“名师工程”原有“教坛新秀-学科骨干-市名师-省特级教师”的培养序列基础上,针对中职学校专业教师单独设立了“专业教师技术能手、优秀双师型教师、专业首席教师和省特级教师”职教序列。在职称评审中也将职教和普教分开自成体系。中职教师职称评审相应调整了评审指标,加入了技能测试环节,并单独组织一个评审委员会评审。

二是推进骨干教师战略性培养。为孵化一支未来的甬城名师队伍,该市实施了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卓越工程”,推出5大培养计划,选拔培养500名左右青年骨干教师,其中国内高端集中培训300余人,“影子教师”出国培训近百人,中外合作学科专业博士培养40人。项目通过与华师大、宁波诺丁汉大学、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合作,结合名优教师带徒、“影子教师”跟岗实践、教育科研资助等形式,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集体培养与个别指导的原则,将跟岗实践环节嵌入每个项目中,将导师制嵌入每个项目中,开展有针对性的高端培训培养。自工程启动以来,参训学员中有2人被评为省教坛新秀,36人被评为市学科骨干教师,2人被评为市名师,42人晋升高级职称,并从中涌现了浙江省优秀教师、浙江省师德楷模、省市优秀班主任等先进典型,教科研成果丰硕,培训效果日益显现。

三是注重青年教师基础性培养。针对该市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过半的现状,面向该市中小学(幼儿园)全体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实施“曙光工程”。通过实施五大计划,开展专项培训与培养,并鼓励青年教师提升自身学历水平,帮助每一位青年教师在成长道路上打好基础、起好步,找准目标,快速提升。该工程以校为主开展,具体包括岗位成长计划、师资交流计划、学历提升计划、职业道德修养与心理健康促进计划以及中职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实践计划。各县(市)区、各学校积极探索“苗子计划”“种子工程”“顶岗培养”“青蓝工程”等多种培养途径。其中宁海县对所有新入职的农村学校教师开展前三年在城区优质学校顶岗培养,首批教师培养期满后回到农村学校成果显著,不仅成为学校的业务骨干,而且在县级教坛新秀评选中崭露头角,县教坛新秀评选获奖面一改城区学校“一统天下”的格局,几乎覆盖所有农村学校。

四是加大校(园)长培养力度。完善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培养培训制度,实施“名校长工程”,组建12个市级名校长工作室,连续开展四期名校长“导学制”活动,发挥市名校长在学校管理和教育改革上的引领示范作用,提升校长(园长)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活动举办以来,每年培训校长(园长)达200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