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墅教育信息化工作领跑全省

28.11.2014  17:34
              光纤接入直接从百兆升到万兆 
                相信大家都有网上下载“大号”文件的经历。一般家庭的带宽为4兆,那么1台电脑假设以最高网速下载1G的文件,大概需要40分钟。如果你的带宽达到万兆,这会是一个什么概念:它可以支持10台电脑同时下载1G的文件,只需要10秒钟。 
                这是一个讲究速度的信息时代。各种信息就好像高速公路上的汽车,想让汽车跑得快,公路就得宽。教育要实现信息化,第一步就得拓宽信息高速公路。 
                而就在今年,拱墅区正式建立了万兆骨干网络的教育城域网,所有中小学均以万兆裸光纤接入,这在省内乃至全国的县级区中尚属首个。据了解,按照浙江省的要求,今年有80%的中小学要完成千兆光纤接入,而拱墅区则迈过了千兆门槛,直接上升到了万兆。可别小看这个数字升级,这可不是一个量的突破,而是质的飞跃:一举打破带宽的限制,为大面积的网络阅卷、视频点播、视频会议、教育资源等大流量应用提供安全、稳定、可靠的网络路径,为区内学校未来15-20年的教育信息化提供了硬件保障。 
                而这只是近年来拱墅探索发展“教育信息化”的一个缩影: 
                2014年,区基础数据库与浙江省师训管理平台数据库进行对接,实现了统一数据交换、基础数据服务、统一身份认证等功能。 
                2013年,为全区所有的班级配齐了交互式电子白板,全区3500多名的一线教师笔记本电脑均得到更新。 
                2012年,成为首批国家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成立了“以特级教师工作室和学习空间推动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的课题组来开展试点工作。 
                …… 
                “没有信息化的教育是落后的教育!”这句话说出了全体拱墅教育人对这项事业的决心和信心。拱墅区教育局也一直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推进拱墅教育现代化的催化剂,为此提出了“规划优先、硬件优先、应用优先”三大战略,按“区域推进、分步实施、全面融合,引领教育信息化发展;学校并举、和而不同、多元发展,创新教育信息化特色”不断推进。在“十二五”期间,全区先后投入8000多万元,用于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数字校园、应用终端、软件平台开发等。 
                由经验推进探索向理论引导实践转变,从关注技术本身到向关注应用技术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师成长的转变。拱墅多年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探索,也迎来百花齐放的局面。为此,我们也特意走进拱墅教育,共享该区在区域推进教育信息化上的特色做法。 
                深度解读 
                万兆光纤提供20年硬件保障 实时视频、大数据处理不再难 
                “过程性评价针对的是活动本身,评价主体需要多元化。”当品德学科教研员蒋雪飞老师正在做教研辅导时,各学校品德学科的老师则纷纷地点着头,有的做着笔记。这一幕可不是发生在一间研讨室里,而是在一张电脑屏幕上。老师们不用再从各校赶来集中教研,只要有一台电脑,在学校连上网,就能进行视频即时教研,这也省去了赶路的时间,提高了效率。
    中午时间,区教育局分管食堂安全工作人员正坐在电脑屏幕前,调取着各学校食堂监控的画面,画面中厨房工作人员的一举一动都显得一清二楚。对于食品安全,区教育局一直很重视。以前,检查学校食堂工作都会下学校,一次只能检查两三所,现在全区中小学的食堂监控都和区资管中心进行对接。“有了技术硬件支持,我们就可以一手掌控各校的食堂安全,而且数据都有备份,一旦出了问题可以调出录像,找出问题来源。”张频说。 
                今年,各中小学机房内的服务器被区里统一回收管理,这也让学校省去了繁琐的维护工作。“过去每个学校都有配独立的服务器,但是并不是所有学校都能把资源充分利用。现在我们集中回收服务器,学校可以申请虚拟服务器,这样有的学校资源用得少,多出来的资源就可以让其他学校使用,节约成本,优化管理。”教育技术中心王大龙老师说。 
                上面的三件事例,看似没有联系,但是要操作起来,他们的指向是相通的——都需要强大的硬件作支撑,这就是万兆光纤带来的优越性,有足够的带宽来保证大数据的快速传输。而把带宽直接从百兆升级为万兆,这也为区内学校未来15-20年的教育信息化提供了硬件保障。学校、老师可以迈开步子,在更广阔的平台上,大胆地进行教育信息化的尝试。 
                教师网络工作室和学习空间 打破地域壁垒改变教师研修模式 
                点开拱墅教育网,在首页就能看到网络工作室和学习空间的链接,点击进去,就是平台首页。这个平台主要由一批特级教师、教研员、骨干教师、品牌学校、学校发展群领衔开展。 
                像著名的省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的工作室,上面有名师书斋、诗意语文、诗意花絮等各个板块,里面都是王老师几十年语文研究的精髓,年轻教师经常点进去浏览阅读,收获颇丰。紧随其后的蓓蕾科学工作坊、祥幼研修工作室的访问量也很高。而在学习空间这块,区内3000多位老师都可以通过账号直接登陆,记录自己的各种学习轨迹。 
                2012年11月,拱墅区成为全国首批教育信息化区域试点单位,承担了这个“拱墅区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工作室)”平台开发与建设。这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对于全区的老师成长更是一种福音。自今年上线以来,开展了上百次的网络研修活动。 
                和传统的教师研修相比,网络平台最大的变革就是智能化。像之前研修结束了就过去了,可现在的研修过程是可视化的,全程视频记录,方便老师事后观摩;交流方式也实现多元化,即时通讯、在线交流、消息收发、好友帮助等,每位老师都能找到适合的交流方式;研修过程中的资料平台都会保留,老师进行教学设计时,相关资料就会被迁移出来,同时一些访问量最多的相关资料也会被智能推送。就像一位一线老师说的那样:“有了网络工作室和学习空间,老师们在家里也能集中教研,太方便啦。”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开放的平台,除了教育教学专业研修外,丰富多彩的教师个性特长也得到了发挥。像行知中学的迟长征老师,他的工作室呈现的都是他的摄影作品、摄影器材用途攻略,这些看似和教学并没有关系的内容,反倒映射出迟老师的另一面,个人魅力陡增。这样的一种网络平台,已不仅是一个老师学习的平台,完全可以成为教师的精神家园。 
                目前,网络工作室和学习空间的账号已经与省师训平台的账号同步,这也意味着有更多省里的名师资源引入到这个平台,给老师们更大的助力。 
                中小学生健康成长信息管理平台 建立成长档案、制定个性化锻炼菜单 
                今年10月下旬,拱墅区进行了中小学生体能抽测工作。抽测的过程中,还运用了不少新技术:每个参与测试的孩子都会有一张记录卡,比如量身高,刷一下卡,然后孩子站上仪器,相关数据都会自动记录。跑五十米,起点终点都有红外线,孩子越线的同时,数据也自动被记录下来。 
                往年,这些体能抽测数据将上传国家,国家会将全国的数据进行分析。为了对本区孩子体能做一个精细化的分析,拱墅区自主建立了一个中小学生健康成长信息管理平台,区内的孩子的相关数据也都会录入这个数据库中。 
                点开管理平台,页面的左侧有一排菜单。上面可以宏观地显示整个区中小学生的体能状况的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率,也可以微观到调出单个学生的各项体能指标。 
                “有了这个系统,真是太方便了,也很实用。”新城实验小学体育老师唐侠,前期一直有参与该平台的筹备和调试工作。他坦言,过去这些数据需要老师前期进行大量统计,现在都是自动记录计算机分析,效率提高不少。这些数据也将成为孩子的电子档案,记录他们的成长。当然,更重要的是关注到这些数据背后的意义。 
                目前,拱墅区教育局正在和浙大公共体育与艺术部的教授合作,计划在该管理平台的基础上,开发出一套智能软件,能对孩子的体能数据进行智能分析、诊断。比如,一个学生体测出来肺活量不足,系统会根据其肺活量数据,再结合其体成分(脂肪、骨骼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开出一张菜单。上面可以显示其肺活量不足的原因,同时给其量身定制改善肺活量的锻炼建议。 
                “体育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完成硬邦邦的教学任务或者拿到所谓的分数,落脚点还是应该放在孩子的健康成长上,这才是以人为本,为了孩子终身发展考虑的教育。”拱墅区体育老师们有着一致的共识。 
                教育信息化“百花齐放” 涌现一批特色鲜明的数字校园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对于学校办学,拱墅区教育局一直坚持着一校一品、百花齐放的思路。在全区推行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区内各个学校也根据校情,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数字校园。 
                卖鱼桥小学的IPAD一对一教学实践,帮助教师实现课堂监控;拱宸桥小学的智慧云班级,学生学得如何老师一手掌握;外语实验小学开展的沉浸式外语学习环境应用,让外语学习不再难。当把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中,这也让学生学得更省力,老师教得更省心。 
                如何让校园教育管理更加高效,一些学校也摸索出了新方法。如大关中学自主开发的学生学业分析系统,可帮助教师分析教学成效,帮助学生认识知识点缺陷;行知中学的智慧课堂之智能组卷系统,能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业自测。运河学校基于移动技术的开放课堂实践,家长可通过手机终端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德胜小学基于信息发布的电子班牌系统,可以让班级信息、课表、通知、特色等一牌打尽。建新小学基于微信的家校互动,直接拉近了家长和学校的距离。拱宸中学的教育服务平台,通过学生成长信息服务、学生综合素质管理、家校共教管理等方面实现学生的教育、管理、信息服务。 
                学校不仅仅是教授课本知识的地方,同样也是促进学生个性成长的平台。如大关中学附属小学基于航空航天科技教育的飞梦网,实现虚拟3D、探究学习、社区互动、游戏知识于一体。长征中学正在打造的“选修课及资源管理”学习社区,可实现学生网上自主选课、自主学习、学分评定等多项功能。大关苑一小正在打造的SDC学习社区,通过学生的学习、发现和创造,实现资源搜索、项目探究、互动评价、存储展示。 
                正是因为各学校的不懈探索,才形成了拱墅教育信息化“发展快、亮点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形成了星火燎原的良好态势。而对于接下来的路,拱墅教育也信心满满:将继续深化国家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的探索研究,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相融合,努力建设“改革创新、南北均衡、学教和谐、敢于超越”的高水平教育现代化强区。 
                数字榜单       
                ★“十二五”期间,教育信息化先后投入8000多万元。       
                ★全区中小学计算机教室拥有率、学校校园网覆盖率、教师笔记本配备率、班级多媒体配备率均达到100%,全区有效生机比达3.45:1,名列杭州市前列。       
              ★实现服务器集中化管理,为学校提供虚拟服务器达102台,成为杭州市城区教育系统最先进数据中心之一。 
              ★2013年,全区学校有5项教育技术课题在中央电教馆立项,2014年全区有8项课题在中央电教馆立项,超过全市立项课题总量的三分之一。       
            ★2014年第十八届全国教育教学信息化大奖赛,拱墅区有2项作品获得大赛一等奖,全杭州市总共5项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