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墅区域教研训工作正迸发“滴水穿石”的力量

04.12.2014  00:39
              点睛之笔——
              什么是教研
              什么是教研? 
                对于教育圈外的人而言,教研,这是一个带着“神秘感”的词:因为它的专业性,讨论的都是教育教学的核心内容,而且它和每一位老师的成长、每一所学校的提升,都有着息息相关的紧密联系。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又特别好奇:到底什么是教研? 
                现在,拱墅教育给出了一种答案:教研如水! 
                “水,本身无色无香,所到之处,却可以让百花齐放,万木葳蕤。”而水的这种特质,正是教研最精髓的内涵所在。“教研的行云流水需要深厚的积淀,需要教育智慧,需要一份执着的态度,真正的教研是一种‘滴水穿石’的境界,于无声处响惊雷。”拱墅区教育局副局长、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兼)、省特级教师赵群筠对此有这样一番解读,耐人寻味。
    教研如水。于是,学校将一颗水滴造型图作为学校LOGO,静静地挂在校门口。 
                山一程,水一程,心向教育深处行!全区34位专职教研员,年轻力量占了主导:10年以上教研员龄16人,6-9年教研员龄4人,1-5年教研员龄14人。教研员的使命感,让他们对工作充满了热情,敢想敢做敢拼。“教研员,要发现问题、发现学科、发现自我、帮助发现,从知识点到学科体系,从个人自我实现到帮助更多人去发现。”在这样的一个定位下,全体教研员经过不断研磨,最终定下了学校的校训——“发现,以及帮助发现”。 
                今天,杭州市两年一届的全市教研大会在拱墅召开。在这次会上,拱墅教育将展示其具有区域品质的各种教研活动。“一周蹲点”调研、新教师培训、正校级公开课、学校发展群兼职教研员……这一项项突破传统的创新教研模式,如同涓涓细流,已经在拱墅校园流淌渗透,滋养着教师队伍的成长、名师名校长队伍的壮大,不断打磨轻负高质的高效课堂,最终带动拱墅这一方教育高地走得更稳、更快、更远。诚如拱墅区教育局张云雷局长所言“教研员,应该是学科的精英、相马的伯乐,行政的参谋”。 
                教研如水。于是,进修学校在院墙上用心设计了一条水路景观,或静蓄、或叮咚、或奔腾、或渗流,呈现的正是教研员的不同生命状态。 
                “我们需要奔腾的激流勇进,带着我们的队伍勇往直前,开拓创新;我们需要‘叮咚’的和风细雨,呵护幼苗,耐心引领;我们当然也需要潜藏和静蓄,在沉静中让自己不断丰盈,强大而不威武,精准而不犀利,从深处汲取营养,从根须输送活力,根深叶方可以茂盛,花才得以芬芳。”这一段话,摘自这次教研大会会刊的卷首语,拱墅的教研员们都心领神会。 
                今天,就让我们跟着这条水路去感受“教研如水”! 
                每位教研员都要去做10件事 自我的积累和发现是他们的起点 
                教研如水之潜藏—— 
                每位教研员都要去做10件事 自我的积累和发现是他们的起点 
                水,未曾显现的状态是含蓄、内敛、捉摸不定,正如每一个人在未经开发时都在静待唤醒。每个人的背后,都藏有许多个未曾发现的自己:他的潜能、才华和兴趣。 
                这是水路的起点,表面看似安静,内在其实涌动。而对于教研来说,这是一个积累内化的过程。拱墅的教研员身份,正从这里起步。 
                34位教研员,每人案头都有一份共同的清单:“塑造一颗乐观进取的心,始终让自己有空间吸纳新鲜知识;一年至少精读两本书,每年至少完成5000字写作量;每三年主持或参与一个研究项目,每两年至少有一篇高质量论文获奖或发表;保持对教育教学的敏感和观察,每年下学校听常态课80节;每学期至少有3节”下水“课堂的实践,并在一年之中形成6个教案;保证学科测验的命题质量,开展体现学科特点的过程性评价;建设一支友爱积极的教师队伍,既有常态的务实管理,又有专业的特色引领……” 
                清单上的10件事,是每一位教研员的基本工作内容。“即便我已经在学校教了20多年的语文,但一进入进修学校,我就要开始去做全新的积累,绝不能吃老本,要不断地发现‘新的自己’。”说这话的是区小学语文教研员许珂,她今年刚加入这支队伍。“一个团队领头的人强,这对团队成员是一种激励,作为教研员,我们更需要自强。”许老师对自己的定位,不是上传下达、出试卷的老师,而应该是有效服务于学科研究和区内年轻教师发展的推动者。 
                教研员要试着唤醒自己的潜力,更好地为学科为区域服务。所以,自我发现、反思是拱墅教研员的“必修课”。为了更好地提升教研员们的素质,区教师进修学校会定期开展“发现论坛”,邀请教研方面的“大咖”来做讲座。每一次的互动交流,都是一次头脑风暴。 
                21位教研员在一所学校蹲点一周 教研活动要真正“扎根渗土” 
                教研如水之渗流—— 
                21位教研员在一所学校蹲点一周 教研活动要真正“扎根渗土” 
                水,渗流入土,潜藏入另一个世界。思想的河流,润泽大地,为更多的精彩生命创造可能,潜移默化,酝酿下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教研活动,不是浮在上层的“空想主义”,而是需要扎根渗土的“踏实主义”。这和水的特质,又一次不谋而合。 
                “听了55位专职教师的80节课,观课107节次;访谈了学校的领导、教师、学生及家长60余人次;与55位专职教师中的44位进行了面对面的聊课交流;分学科召集了教师座谈会10场,参与者达60余人次,问卷调查了四、五、六三个年级185名学生的学校生活及课业负担情况……” 
                这是今年10月底的一周,拱墅区21位小学教研(科)员整体出动,到省教科院附小“蹲点一周教研”后统计出的一组数据。而初中教研员们去的是北苑实验中学,同样“战果”颇丰。像这样大规模、长时间对学校进行从学科质量、课堂教学以及学生负担的全面诊断,在拱墅的教育史上是第一次。确实,教研员就应该像水渗入泥土一样,渗入到学校中去,为学校“把脉诊断”。 
                因为受到学校的欢迎,这样的“一周蹲点”活动,越做越有劲。“以前教研员下校去听课,一般都会提前和学校打招呼,学校会有所准备,这次完全是随机听课,收获更多。”初中数学教研员姚琪翔坦言,一般准备过的课,整个过程是缜密的,不容易暴露问题。而随机听课,老师上课时的一些问题就会暴露出来。下课后,教研员就和老师一起去小会议室交流,这样面对面更容易把问题说透。“刚听到教研员要来突击听课时,很紧张,但一接触,发现教研员是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课后就像朋友一样深入交谈。原来被调研也是这么美好。”省教科院附小郑小花老师动情地说。 
                不仅如此,教研员也积极“下水”重返课堂一线。就在上个月,进修学校校长赵群筠和半山实验小学汪远老师来了一次“同课同构”。这不仅是一种示范,也是一种决心:所有教研员,都必须进入课堂、体验教学,还规定每学期不少于3节课。这学期,初中语文教研员胡培兴也在区内区外上了不少课,感触很深:“一堂课,自己上和在下面听完全是不一样的感受,作为教研员,只有自己去体验过了,在指导老师教研时,才能联系实际找准要点。” 

                正校级领导都来上公开课 教研活动给学校发展注入新动力 
                教研如水之奔腾—— 
                正校级领导都来上公开课 教研活动给学校发展注入新动力 
                奔腾,是水生命存在的重要形式。涌动澎湃,生生长流。教研是一个思维激荡、灵感勃发的场,相互质疑辩论,才能见到好风景。 
                对于教师的培养,就应该如激流般奔腾涌进。拱墅的教研员们也迸发智慧,主动出击,为教师的成长,打造坚实的平台。 
                这些年,拱墅每年都会开展一次“初中数学老师解题能力竞赛”,这可是训练老师基本功的一个平台,面向全区数学教师。区初中数学教研员袁鲁明老师说,今年9月这次112名老师参加,竞赛后老师们感触颇深,学生做题时出现的“低级错误”,老师也会犯!“其实培训并不一定要请名家来做讲座,这样的活动同样能让老师去思考、发现,从而获得成长。”袁老师再三说。 
                而省特级教师姚丽雅一直致力音乐“新体系”的打造。为了让区内更多老师能够深入了解新体系,她带着老师们去中央音乐学院学习,她还让学员当学生,她来上课。“为了让他们体验学生的心态,从而在自己上课时也能关注到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样一步步下来,区内不少音乐老师都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正校级公开课”又是拱墅区力推的一项大工程。正校级领导,从教师队伍中而来,不仅要当好一名管理者,更应该是一名优秀的教学者。应康强校长,用几何画板智慧解开动点问题;杨继忠书记,用幽默的语言让学生的学习充满乐趣;陈煦书记在课堂中对社会人生思考关系进行了充分挖掘……几乎每一节公开课,都是一所学校中心教学研究课题的反映。 
                像这样以教师进修学校牵头的个性化教师培训还有很多:每年暑期的针对新教师的“封闭式培训”、建立男教师工作室促成幼儿园男教师的成长等。这一个个平台的打造,为整个区的教师成长以及教研提升提供了原动力。 
                名师名校队伍不断壮大 
                拱墅迎来丰收的大好局面 
                教研如水之穿石—— 
                名师名校队伍不断壮大 
                拱墅迎来丰收的大好局面       
                水,灵动自由,却以最笨的办法面对难题。水滴石穿,以弱克强。教育者,持久地努力,才能催发生命的种子,催生成长的力量。       
                拱墅区这些年在名师培养方面颇为着力。不妨先看一组数据:全区目前共有16位特级教师,设有工作室,面向本区招收了89名学员。他们在拱墅教育网上的“网络工作室”,更是招收了来自全国的学员近1500名,工作室网站的总点击量已突破170万人次。全区有11个德育项目基地、29个名师工作室、7个名班主任工作室,举办了“运河名师高研班”,开展了富有特色、卓有成效的研修活动。许多优秀教师和学科研究项目从这里“孵化”,并走向了教学一线。 
                目前担任建新小学副校长的陆霞就是一个典型。2002年,陆老师进入王崧舟的小学语文名师研修班,到2006年她更是全脱产挂职一年。如今的她已成为拱墅区的学科带头人,之前她还在半山实验小学任教,主持起了语文学科基地,打造了学校的语文学科品牌。这学期来到建新小学,也为学校未来3年的语文教研做好了规划。 
                德胜小学的刘志华老师,在12月将代表浙江省参加全国中小学音乐教育课堂评比,能参与这种“高大上”的比赛,对老师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极大肯定。这几年来,刘老师在音乐教学上的成长很快,这离不开她的“特级师傅”姚丽雅的精心指导。目前,刘老师已经成为拱墅音乐学科的代表人物,不仅成立了自己的名师工作室,还在德胜小学打造了音乐学科基地,促进了学校音乐学科的整体提升。 
                像这样土生土长的名师,拱墅还有很多。而名师在各自的学校,又可以发光发热,来带动一个学科的提升,进而让学校的综合实力得到增强。从深入教研,到培养名师,最后到打造名校,这是一个水滴石穿的过程,只有坚持不懈,才能迎来全面丰收的大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