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季”来临,招生诈骗手段大起底——见招拆招,警方教你揭穿招生骗局

27.05.2015  16:20

每年高考临近,各种各样借高考名目进行诈骗的案件也进入了高发期,可谓“花招”迭出。对此,警方提醒,每年高考前后,骗子们都会将目光聚焦在考生及家长身上,通过各种手段博取当事人的信任后非法敛财,考生和家长都需擦亮眼睛,不要上当受骗。

浙大退休教授来补习?  家长差点上当了

5月18日,磐安的朱女士正在上班,女儿的QQ响起,说和她商量事情。“女儿”说,她们学校邀请到“浙江大学退休的资深教授”在学校开补习班,可以帮助同学提高各门学科的成绩。

虽然女儿才上高二,但听到对高考有帮助,朱女士一口答应下来。“女儿”说,补习班一门课要7500元,四门就要3万元。

因为费用较高,“女儿”一直没报名,但已经到了报名截止日,再不报名就要错过了,“女儿”这才和妈妈商量。

随后,“女儿”发来一个账号,称“这个是学校的缴费账号,家长都把钱交到这里。

3万元对普通家庭来说不是小数目,慎重起见,朱女士打电话给另一位学生家长,想听听对方意见。

没想到,那位家长表示,自己孩子从没提起过这个事情。朱女士马上打电话给女儿班主任,才知道这是一个骗局。

像这样的情况,警方表示基本上是朱女士女儿的QQ被盗了,骗子企图以“学校为学生补课“的方式来骗取家长的钱财。

高考诈骗集中在3个阶段

警方总结,高考引发的链条式诈骗,主要集中在3个阶段,即考前阶段、录取阶段和放榜阶段。

考前阶段,不法分子主要以提供试题及答案、传递答案或者“帮助免试入校”等方式实施诈骗。

在录取前夕和录取过程中,不法分子自称有熟人关系,花钱能上好大学、好专业,分数不够也能上大学等,从而实施诈骗,有的还编造或伪造大学录取通知书,让当事人事先将学杂费打入其账户实施诈骗。

在录取结束后,不法分子会利用一些考生落榜后的失落情绪,夸大其词,甚至假称考生落榜后会想不开而去跳楼或者自杀,利用考生家人的恐慌心理实施诈骗。

常见几类高考诈骗方式

尽管国家每年都严厉打击招生诈骗,但是现实是仍然有不少的考生和考生家长受到欺骗。在此,记者整理了几种常见的招生诈骗形式,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谨防上当受骗。

1.内部指标诈骗

作案方式:

不法分子谎称自己是院校招生代理、高校招生人员或自己有“特殊关系”,明示或暗示可以帮考生拿到内部指标或计划外指标,要求考生或家长交纳指标费。

警方提醒:

我国高考实行“阳光工程”,各高校的招生计划都会向社会公布,绝不可能像招生骗子所说的“只要花钱就能搞到招生指标”,所谓的“内部指标”都是骗局。遇到此类机构或个人,要保留证据并及时向公安机关举报,以免被骗。

2.自主招生诈骗

作案方式:

每年高考结束,一些中介公司或者个人打着自主招生的幌子诱骗考生或家长,称自主招生就是学校说了算,只要花钱就可以搞到自主招生的指标。许多家长信以为真,结果被骗

警方提醒:

自主招生不是“自由招生”或“随意招生”。高考招生具有严格的条件限制,所有招生计划都是由国家统一下达并向社会公布,未经国家批准或者未向社会公布的,不能安排招生。广大考生、家长要认真辨别,向教育主管部门查询国家政策规定,以免上当受骗。

3.混淆招生类型诈骗

作案方式:

不法分子故意混淆自考、成人高招、网络教育与普通高校招生的区别,声称只要肯花钱就可以拿到录取通知书,其实这并不是普通高等学校通过统一考试发出的录取通知书,最终拿到的毕业证书也不是普通高等学校的毕业证书,而这样的毕业证书,国家并不认可。

警方提醒:

考生和家长遇到此类情况,要向教育主管部门了解学校的办学资质、招生资格等;有条件的要实地参观,查看学校的硬件设施和周边环境,从多种途径了解该校的师资力量和办学成果;不要轻信从非正规渠道得到的招生政策等相关信息,以免上当受骗。

4.伪造录取通知书诈骗

作案方式:

不法分子通过邮局向考生寄送伪造的录取通知书,并让考生将学杂费事先打入其指定的银行账号内。

警方提醒:

考生收到录取通知书时,尽量不要急于汇款,而应对通知书的真伪进行识别。可先登录省招生考试信息网或到县(市、区)招生办查询自己的录取信息,确定是否与通知书一致后再汇款。

5.伪造军校招生诈骗

作案方式:

不法分子采取伪造军校招生公文、公章等手段蒙骗考生或家长,声称军校为特殊院校,不经过统一的招录途径录取考生。

警方提醒:

军校招生和普通高校一样,都会在网上统一公布招聘信息,而且考生参加军校录取必须先通过政审、面试和体检;军校招生无内部指标,也不可能计划外扩招;国防生只招收普通中学高中毕业生,冒名在大、中专学生和委培生中招收国防生的,肯定都是诈骗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