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特别报道:下姜村 文化春风吹拂美丽乡村

11.04.2018  13:14

青山绿水环抱中的下姜村,如今被称作“梦开始的地方”。

姜品楚,下姜村老年食堂负责人。

杭报集团报道组

文/记者 程海波 赵芳洲 殷军领

摄/记者 程海波 陈中秋 张之冰

视频/蔡怀光

敬祖宗,孝父母;友兄弟,教子孙;睦家族,和邻里;慎交友,择婚姻;扶节操,恤孤弱;禁溺女,宜禁之;勤生理,戒赌博;急赋税,杜奢华。”这是淳安县枫树岭镇下姜村的“48字祖训”,写在《雅墅姜氏宗谱》第2本第50页上。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文化是灵魂”中写到的,“一定社会的文化环境,对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产生着同化作用,进而化作维系社会、民族的生生不息的巨大力量。”数百年来,这个古名“雅墅峡涧”的偏僻小山村,村民们一直用敬畏之心遵循这48个字十六条祖训,造就了当地淳朴的民风。

建村之初就被先祖们赋予绿水青山美好期许的下姜村,数百年传承的文化基因和秉性,终于在这个新世纪之初散发出迷人芬芳。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使传统乡风文明迸发出强劲内生动力,短短十余年时间,走上了由贫困村到“绿富美”乡村蝶变之路,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树立了现实标杆。

今日下姜之美,源自乡风文明的滋养。

自立之道以勤劳为本

三月的一场春雨,让冬眠的大地重新充满生机,却不小心打湿了姜光照贴在院门上的春联。

春联是年前县文联组织书法家到村里来送服务时,姜光照请书法老师按照自己事先拟的内容写的,虽然对仗不够工整,但这十八个字恰恰就是他对这些年下姜变化的深刻体会:“十九盛会开真暖人心,下姜百姓乐深得民意。

读的书不多,却偏偏喜欢一些文化的东西。”姜光照看了一眼已经移到走廊上的春联笑着说,这大概和小时候父亲时常跟他讲解宗谱有关。如今,从太爷爷手上传下来的《雅墅姜氏宗谱》,就被他悉心保管着。

今年54岁的姜光照从15岁开始和泥水砖石打交道,而后做了十多年的老旧物件生意,然后又干起了老本行,并且随着村里的“大势”,兼顾开起了民宿。不管干的是哪一行,他始终把宗谱上祖宗立下的十六条家训作为自己为人处世的准则,下姜人勤劳致富的精神传承在他身上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用他的话来说,这种传承是钻到了骨子里,变成了秉性。

从我记事开始,家里的日子就很苦,有一次好不容易家里吃了顿白米饭,我一口气整整吃了四大碗,很大的那种青边碗。”姜光照用手比划了一下碗口的大小,也露出了那只粗糙得不忍目睹、布满裂纹的右手。虽说现在好歹算个“小包工头”,日子也够得上小康了,可姜光照还是改不了粗活累活都自己动手干的习惯,“经常接触水泥、砂石,手就变成这样了,我几十年总结出一个体会,只要你认认真真、堂堂正正地去做事情,人家就相信你,所以我现在的活是一个接着一个的。

姜光照如今开的玉光民宿,原先是村两委的老办公楼,靠东头那间大屋子是曾经的会议室。2006年5月2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第三次来到下姜村,就在这间会议室里与村党员干部及村民代表座谈,作为村民代表参加的姜光照至今对当时的场景记忆犹新,“总书记告诫我们,要艰苦奋斗,乡村发展村民自身要努力,当时我听了就觉得总书记说的这番话很接地气,这不就是我们家训里要求我们做的嘛,这些年我们大家始终坚持勤劳致富,让今天的下姜变得越来越好了。

采访那天,姜光照坐在这间屋子中,回忆着当年的一切,最后他的结束语是:“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坐在党的怀抱中,真的!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