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英勇事迹重现这片热土

28.08.2015  16:49

抗战遗迹六贤堂

  8月26日下午,在桐庐县江南镇石阜村,几名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用铁棍撬动着路面,不一会儿,一块青石板整个地露了出来。石阜村党委书记方明亮端来一盆清水,用布轻轻擦拭石板,石板上的字逐渐清晰。经过辨认,这是一块抗日阵亡战士墓碑。
  前些日子,桐庐县委宣传部、县文联干部在江南镇石阜村走访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过程中,偶然发现了一块一半掩埋在地里、一半裸露在外头的墓碑,上报县主管部门后,决定将其挖出保存。
  经测量,该墓碑高115厘米,宽51厘米,最大厚度10厘米。桐庐县文联办公室主任李龙介绍,从碑文内容看,该墓碑记载的是一名叫胡利源的抗日阵亡战士,曾任挺三纵队二支队七中队队长,生前是四川省大足县(今重庆市大足区)人,于1944年8月阵亡,终年34岁。该碑系其妻于1944年9月所立。据周边村民回忆,胡利源曾是国军中的共产党员,妻子桂香得知丈夫不幸阵亡的消息后,连夜从四川赶至桐庐。由于悲痛至深,路途中、在村里几番哭晕过去,后在村民的帮助下,立下墓碑以示纪念而去。墓碑先前在村后的小山上,后不知是何原因,到了村民的家门口,成了一块连接两幢房屋的石板。
  “这块碑出现在这里肯定不是偶然的。”李龙说,抗日战争年代,桐庐南乡一带民众抗日非常英勇。1940年秋,国军和日军在桐庐和富阳交界的景山岭交战,当时就有1000多名当地老百姓自发地为国军部队做向导、抬伤员、送饭送水等。特别是石阜一带,村民协助驻军作战,共同抵抗外来侵略者的例子也有不少。
  据相关文献记载,1941年6月11日,当地士绅申屠莘、申屠百岂、方逸夫、方镜塘、俞成义等组织土枪队,发动民众500余人,以土枪协助驻军,击毙敌人40余名,获得军马27匹。是年6月16日,又发动民众600余人,协助驻军作战,击毙敌人十余名。1942年6月10日夜,石阜、前村等37名青年协助七九师二三五团三营袭击窄溪日伪军,伤毙敌人10余名,俘战马29匹。是年6月11日,踞桐庐和窄溪的日军两路进攻国军驻地石阜进行报复,交战后,日军丢下几具尸体,狼狈败退。这一战,村民一死两伤,但保全了国军无一伤亡,石阜村民方宪初还为国军夺回重机枪1挺。对于民众的英勇事迹,当年的《浙西日报》予以过热情报道。
  “就在这块墓碑发现的旁边,我们还有一个抗战的遗迹叫六贤堂,它是当年国军驻石阜的抗战指挥部。”石阜村党委书记方明亮介绍说。走进六贤堂,共五间两进两厢占地400余平方米的两层楼房,依然保存完好,它既见证了那个军民共同抗击外来侵略的特殊年代,又见证了日寇的残暴和我国人民的英勇顽强。
  据村里现年72岁的退休老师方恒金回忆,国军之所以将六贤堂作为指挥部,是因为六贤堂的房子相对较好。而国军将石阜作为驻地,主要是考虑了这里的优越地理位置和坚实的群众基础。石阜是大姓村落,村中多富户,村民非常团结且很勇敢,所以作为国军驻地,不仅物资供给充足,而且人力支持也很大。几番交战后,日军虽然驻扎在窄溪,对石阜却再不敢轻举妄动。
  “我们打算先把墓碑保存好,再想办法联系重庆大足那边,看看有无胡利源的后人。”方明亮说,接下来,他们将更深入地挖掘村中的抗战历史,梳理群众的回忆,认真做好共同记忆的传承,使其成为石阜村历史文化的重要一部分。(本站编辑 贾晓芸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