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台州抗台救灾侧记:一辆车 一双脚 一群人
图为:一双被积水长时间浸泡后的脚 黄岩上郑乡供图
中新网台州8月13日电(记者 范宇斌 通讯员 唐笑笑)13日,浙江台州黄岩溪,流水潺潺,清澈见底,一如往日般宁静、温柔,远不见台风“利奇马”肆虐期间,洪水滚滚奔腾时那般可怕、瘆人,似乎只是它一不顺心发了个脾气而露出的“凶相”。
图为:转移受灾民众的场景 黄岩上郑乡供图
可这个脾气导致台州黄岩上郑乡单站雨量615.3毫米,单站风力14级,平均雨量470.3毫米,狂风暴雨使得黄岩溪30公里长的河床平均抬高1-1.5米,局部近3公里河床与道路持平,过去五年甚至十年的防洪堤、道路等基础设施毁于一旦。
一辆120:托底安置之路
“回家了,回家了!谢谢,太谢谢了!”灾后,上郑乡村民曾玉凤老人握着驻片干部何惠蓉的手,不断地重复这句话。
从坐120急救车到医院,再坐120,转四轮货车,再转躺椅到家。这位瘫痪在床五年的87岁老人的台风转移安置之路因道路冲毁、电线杆横卧等原因,一波三折,历时4天总算安全回家。
图为:灾后前后救援的场景黄岩上郑乡供图 “一个都没少,个个都安全。”何惠蓉哑着嗓子激动着说,其“公嗓鸭”般的声音,便是连日来转移群众话千言、道万语最好的注解。
记者了解到,曾玉凤老人所在的干坑里自然村,村内居住的45位全部为留守老人,平均年龄在70岁以上。考虑此次台风极易引发山体滑坡,就实行整村转移,其中就有包括曾玉凤在内的三个瘫痪在床老人,乡里协调医疗设施相对较好的宁溪中心卫生院进行住院安置。
为防患未然,上郑乡此次共转移人员282人,有投亲靠友的,也有避灾点安置的,更有8位老人医院“兜底”安置。
一双脚:丈量险情之器
“没有任何人员伤亡,房屋倒塌严重,上山道路犹如粉碎机伺候过……”随着抱料村驻村干部朱文炳的汇报,该乡18个村的灾情均已获知。
在“断水、断电、断路、断网”的四断情况下,获知灾情全靠双脚。从乡政府出发,近者上郑村10分钟,远者抱料村,当天朱文炳带着其他同事,背着柴刀和物资爬山,绕道、蹚水……整整8个小时才到达抱料村。
“脚不听使唤,实在抬不动了。”赤着在水里整整泡了12个小时,上郑乡宣传委员徐建永的双脚已经“皱巴巴”了,他一脸着急却又无奈。
图为:救援现场 黄岩上郑乡供图
当天他带队趟着齐腰深水去探路岭后、下郑,成功解救蒋东岙被水围困的6名村民后,又徒步去驻片下余、大溪村,让他最引以为傲的步行特长,此时已经不再是特长了。
“脚走塌哦。”这是任性的“利奇马”袭击后,黄岩西部山区受灾乡镇每个机关干部最想说,却都没有说出口的“公开秘密”。救灾现场,“精疲力尽”不是字典里的意会言转,而是现实中的亲身体验。
一群人:重建灾后之根
“阿婆,屋里不要整理了,这里不安全,去女儿家住。”灾后第二天,黄岩区自然资源与规划分局副局长卢晶峰就带领专家到乌丝坑山体滑坡等现场实地,第一批集中查看了12处,其中需立即人员撤离的有2处。
同时,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浙江省交通运输厅等各位专家均到现场,要求优先抢修涉及民生,保障通水、通电、通路、通网络的前提下,灾后重建工程要简易招标程序、加快工程落地,尽量缩短、减少台风对当地民众的影响。
据悉,上郑乡7名班子成员、31名一般干部,却服务着全乡6200多名受灾民众,其不少干部有过汗,有过伤,甚至有过不孝。
明年即将退休的老干部林华良泛着泪光,“要是冲走了,我怎么向兄弟姐妹交代呀?”他驻守机关,作为党支部书记的妻子驻守村里,家里就90多岁的老父亲留守,在冲走之前五分钟,被邻居破门而入救出。
“利奇马”已过,灾后重建家园,正在浙江台州多地火速进行,黄岩上郑乡的“抗台故事”只是一个小小缩影。
正如台州市委书记陈奕君赴黄岩宁溪镇上桧村看望受灾群众时所言,“生命最重要。人在,一切都在!”其表示,政府会尽最大努力保障民众的生活,着手重新建设一个美好家园。
记者从获悉,根据台州市防汛防台应急预案,该市防指决定于12日15时将防台风应急响应调整为Ⅲ级。当地正开展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各项工作,以期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