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文化的种子撒在人们心里

28.10.2015  11:36

  

五家渠市文化馆舞蹈老师陈米佳正在教学员跳民族舞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五家渠市文化馆自2012年建成开放以来,逐步完善文化设施,不断丰富活动形式,扎实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努力健全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致力于为市民精心构筑美好精神家园,文化馆为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勾勒出了一幅幅动人的画卷。

  自家门口品文化

  “我在离家不远的市文化馆就可以免费看到电影大片和精品舞台剧,再不用特意赶到昌吉市或乌鲁木齐市的剧院去了,方便多了!”10月13日,电影、舞台剧“发烧友”李亮洪对笔者说。

  今年,五家渠市文化馆承办了“新使命、新梦想”六师五家渠市迎新春群众文艺晚会,录制了“全国社区网络春晚五家渠市专场”,以及承办了反邪教豫剧《亲情召唤》等一系列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大型文艺演出活动。同时,该馆组织开展了首届“华源杯”城市风筝大赛和“放歌青湖,飞扬梦想”豫新杯歌手大赛等精彩活动,不仅丰富了职工群众的业余生活,还为五家渠市职工群众展示才艺提供了平台,全市范围内涌现出一大批文艺人才。一场接一场的文化盛宴为当地职工群众的生活增添了乐趣,同时也陶冶了情操。

  搭建展示交流平台,传播优秀文化成果。几年来,在五家渠市文化馆的努力下,吸引了“心连心”艺术团、解放军海政文工团、文化部艺术家小分队等一大批歌舞剧团到该市演出,先后推出了《立秋》、《天山芙蓉》等一批精彩剧目和文化活动。广场文化艺术节、戏曲周、职工文艺汇演等一系列群众文化活动也不断展开,文化馆每年平均举办或承办文艺活动200余场次,其中话剧《扎根》、《生命如歌》等演出了数十场,这几部剧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兵团人无私奉献、艰苦创业的精神,引发了观众的强烈反响和情感共鸣。

  “3年来,文化馆举办或承办各类文化活动和演出共计600余场,观众及参加活动人数达到48万人次。多彩的群文活动丰富了公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了场馆利用率,对树立城市文化品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五家渠市文化馆办公室主任黄方说。

  免费开放“零门槛

  “学摄影、学上网、学跳广场舞、看展览,我原以为退休后的生活会单调无聊,文化馆开展的各种活动丰富了我的退休生活,同时使我对文化有了新的认识。我现在就觉得自己是一个‘业余文化人’了。”10月12日,正在声乐班里练嗓子的李大妈歇了口气,乐呵呵地说。

  让市民“零门槛”进入场馆,享受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五家渠市文化馆建筑面积1.3万余平方米,设有展览厅、电子图书阅览室、健身房、舞蹈厅、排练厅、辅导培训教室等,并免费向公众开放。几年来,文化馆相继举办了书法班、电子琴、舞蹈、摄影、计算机、少儿口才和合唱班等免费培训班80余期,令5万余人(次)受益,其中培训文艺骨干千余人。

  “在图书室里可以看自己喜欢的书籍,还能在网上阅读,通过电子读报机还能阅读上百种杂志报刊!”自从五家渠市文化馆的图书室对外开放以来,石河子大学商学院的退休教师张理贤就成了这里的常客。几年来,该馆先后购置了总价值90余万元的图书,约有5万册,以及两台共计价值11万元的读报机供群众免费使用。

  面向基层送文化

  “我们上‘大篷车’看看,看又有什么新信息。”如今,五家渠市文化馆的“信息大篷车”已成为团场职工群众的“知识加油站”。

  近年来,五家渠市文化馆工作人员运用“信息大篷车”,发挥其“流动培训教室”和“流动服务站”的功能,年均下乡服务30次,向职工群众提供免费农业科技和计算机等知识培训及咨询服务,令3万余人次受益。

  今年是五家渠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的开局之年,市文化馆在全师各团场、街道设立了16个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示范点,定期选派专业文艺骨干对示范点进行业务指导及免费培训。文化惠民工程让广大职工群众享受到了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五家渠市文化馆戏剧社、合唱团等馆办艺术团队每年按计划定期前往市街道、社区及周边团场慰问演出,实现了基层职工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演出的愿望。

  知识惠民生、好书免费看。市文化馆在全市8个社区设立了流动书屋示范点,每年将上万册图书送到社区的图书阅览室,并对职工群众的阅览状况进行调查,并及时根据职工群众的需求更新书刊,培养职工群众“爱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

  辛勤付出结出累累硕果。六师五家渠市文化馆2013年11月入选“第五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报送的反映团场与山西对口援疆干部情谊的小品《最后三百箱葡萄》,在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戏剧类比赛中获作品类群星奖。

  “文化的种子不在别处,就在职工群众心里。文化工作的重心不仅仅是‘下移’,而是要扎根。文化馆将在满足职工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基础上,不断推动区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五家渠市文化馆馆长付金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