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技术买卖”到优势互补 浙江国际技术合作升温

08.06.2016  16:31

  中新网宁波6月7日电(记者 李佳赟)拿着项目手册,来自浙江嘉兴的参展商高佳杰就直奔电子通讯展台,希望通过引进国际高端技术,解决企业技术瓶颈并助力企业转型升级。

  6月7日,2016浙洽会国际科技论坛暨高技术项目展示对接活动在浙江宁波举行,在200余项科技成果项目中,中国企业与国际科研机构、科技型企业开始变“技术买卖”为优势资源的“牵手”合作,以期获得优势互补的“双赢效应”。

  作为第十八届中国浙江投资贸易洽谈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16浙洽会国际科技论坛暨高技术项目展示对接活动中,来自美国、加拿大、以色列、芬兰、丹麦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和技术转移机构的60余名代表,带来了200余项科技成果项目,涵盖节能环保、电子通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技术领域。

  随着“新常态”悄然而至,中小企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成长烦恼”,加上创新能力不足、技术供给不够,不少企业对于借助国外高端技术来实现企业转型的需求正在升温。

  行走在展厅,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博士吕耀康就看中了丹麦一家科技公司研发的水体清洁技术。他告诉记者,一家金华的织造企业因无法处理污水中的固废而找到浙江工业大学,但因一个大学课题组只能处理一个环节问题,而无法解决全产业链难题,因此团队需要寻求外界的技术合作,共同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技术难题。

  相较于购买技术这一企业惯常使用的方式,近年来国内技术贸易领域开始呈现出新趋势: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选择与国外企业、机构展开技术合作、技术贸易,助力自身技术难题解决的同时,也有利于开展长效合作、拓展国外市场。

  杭州奥士玛数控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次近告诉记者,由于国际技术转移存在转移体系不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纠纷等问题,因此企业开始放弃单纯的技术引进模式,转而采取“利益共享”的合作模式。“中国企业在国内具有供应链、渠道等优势资源,可与外国公司的技术优势形成互补,进而形成‘共享经济’的生态系统。”刘次近说。

  无疑,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下,全球创新要素正如“积木”般聚集,形成一种合力。以色列生恩公司助理项目经理管晓琳认为,如今国际市场的技术对接正从原来的“一次性买卖”,进化为现在的“命运共同体”。

  管晓琳表示,如今,国际间的技术合作模式越来越灵活,外方公司开始与中国企业进行合资合作,双方分别提供知识产权和资本市场等资源,这不仅能促进双方长期、全方位的合作,也能让中国企业通过国际间的技术合作,补足自身“短板”,提升原创科研实力。

  在2016浙洽会国际科技论坛中,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毛光烈表示,一直以来,浙江高度重视国际科技合作,先后与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体系,形成了国际创新资源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希望借助此次活动,浙江广大企业能进一步加强合作交流,创新商业模式,实现共赢发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