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大学打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四个通道

28.10.2015  14:13

宁波大学在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中,努力打通教学与实践、创新与创业、教师与学生、学校与社会之间相互隔裂的状态,通过“四个打通”,初步走出了一条有特色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之路。

一是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打通教学与实践的通道。学校于2007年起正式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规定每位学生必须修满4个创新创业学分才能毕业,将创新训练、创业训练、学科竞赛、人文素质拓展、职业技能提升等5个方面设置相应的创新创业学分,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实践、参加学科竞赛、获得创新创业奖项、进行工商注册等经过认定后,均可获相应的创新创业学分,计入成绩档案和学生总学分,从而推动和实现了“第一课堂实践化、第二课堂学分化”。

二是建立创新创业转化机制,打通创新与创业的通道。创新与创业的割裂一直以来都是创新创业工作不易破解的难题,经过十年探索,学校坚持“创新是创业的驱动器,创业是创新的动力源”的理念,形成了“一平台+五服务”的工作模式。“一平台”即创新创业转化平台,通过建立创新创业转化机制,全方位推动创新项目的创业转化;“五服务”即创新创业团队建设、创新创业资金保障、创新创业场地提供、创新创业师资配备、创新创业教育引导五方联动共同推进创新成功转化为创业。

三是优化校内激励机制,打通教师与学生的通道。十年前,教师对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不多,积极性也不高。为了解决师生在创新创业领域的隔裂状态,学校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教师与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把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计入教师工作量,列为职称评聘的条件,并设立相应的奖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创新活动,也可获得相应的学分、荣誉和奖励。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师生共同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四是积极开展校地合作,打通学校与社会的通道。学校大力推进与政府、企业以及校友的沟通与合作,努力构建创新创业“政校合作”和“校企合作”模式。在“政校合作”模式下,开展创新创业政策解读和咨询活动,并与地方政府共建大学生创业园、创客空间等“创业苗圃”。在“校企合作”模式下,与校外具有专业资质的天使投资、财务辅导等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邀请各方面专家和企业家为园区内企业提供针对性的辅导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