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治水“组合拳” 水乡美景还复来

21.10.2016  14:05

  “总体良好,水质正常,东段有少许水草需要打捞……”一边巡查河道,一边低头刷手机,海宁市斜桥镇平阳堰港支流庵桥港河长陆少时可不是在偷懒,他是在利用APP“智慧河长”软件第一时间将河道情况反馈给河道流经的相关村负责人进行落实整改。通过嫁接互联网技术和引入全民治水理念,海宁正开启“河长巡河+段长分工”的治水新模式。
  在海宁开展水环境治理前,平阳堰港水体发黄发黑,水质一直属于劣五类。如今站在河畔,目之所及,两岸绿树成阴,河水清澈,水质已稳定在四类水标准。平阳堰港在海宁境内流经马桥、斜桥、丁桥、海洲四个镇(街道),全长12.6公里,支流众多。包括平阳堰港在内的治水面临着“长、多、广”难题——河道长度长,流经区域多,牵涉范围广。
  迎难破题,势在必行。海宁以平阳堰港为试点,逐步理清和探索出了一条“互联网+”背景下的解题路径。该河道所在的海宁市斜桥镇于2015年初率先实行“段长制”。平阳堰港在斜桥有16条支流,每条支流都设立一名河长,并把支流分成多段,每段选出一名段长,还给每名段长配备了一名监督员。“段长制”在平阳堰港尝试后效果显著。目前,这一治水模式已在该市范围内推广,并带动护水氛围越来越热。“五水共治”还被不少沿河村写进村规民约,治水的主体慢慢扩散到了全民。
  今年海宁市持续深化“五水共治”,不断推进全民治水,在省跨行政区域交接断面水质考核中继续保持“优秀”。1~8月,该市43个“河长制”监测断面均值水质达四类水以上的有37个,占86%,同比提高18.6个百分点。
海盐净化水质出新招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市河刚开通时水质比较干净,后来市河两边住户、商户多起来后,生活污水直排污染了河道。现在,经过河道水质提升工程,特别是在市河水面设置了很多生态浮岛,河道越来越美观了。”这两天,在海盐县城住了60多年的市民徐广根来到市河旁的绿道散步,望着逐渐变化的市河感慨万分。
  徐广根所说的市河今年试植挺水植物、浮水植物1万平方米,是今年海盐县城城市河道水质提升工程的一个部分,也是该县2016年的民生实事工程之一。
  “市河是直立浆砌块石驳岸,使水系与土地及其生物环境相分离,阻断了岸边动植物栖息地的连续性,从而使河道水陆交换带原有的污染截除能力受到破坏。”海盐县滨海住房保障建设有限公司负责人说,“接下来要面对的就是水生生态修复问题,这个工程就是通过种植水生植物营造自然、生态的景观效果,提升部分水质指标,打造水体健康的生态系统。”
  市河水质提升工程根据河段水质现状和沿岸特征,并结合沿河各区块的不同功能定位,将整个治理工程分河段处理。其中,市河东闸至新桥段长约300米作为强化治理段,设立净化浮岛、原位复合净化系统,投放浮游、底栖动物;新桥至叶家桥段长约800米为综合展示段,因其位于城市中心地带,居住区、商业区林立,主要分段展示各类水生花卉植物,同时搭配浮水植物;叶家桥至同安桥段长约460米为重点美化段,周边景观古色古香,分布有天宁永祚禅寺、六合茶室等,是市民散步的好去处,因此此段以提升景观为重点,除在各个桥附近加大景观设计外,还在禅寺附近河道设置花型浮岛,河道转角设置睡莲以提升景观。
  如今,市河水质提升工程已基本完工。1万平方米挺水植物、浮水植物覆盖的水域包括景观浮岛、净化浮岛、净化系统等,种植了睡莲、荷花、美人蕉等品种,俨然一个“水上生态园”。
秀洲治水用上“互联网+”
  近日,在巡查戚家星桥港时,秀洲区新塍镇村级河长陆卫忠发现上游700米外有一处养殖场偷排污水。随后,他用手机拍照取证,及时上传到“秀洲智慧河道”APP中,并提交给新塍镇环境保护办公室和新塍镇畜牧所申请联办。第二天,在分析相关信息后,区环保局也派人专门来到戚家星桥港取样,并着手进行下一步处理。
  今年7月1日正式上线的 “秀洲智慧河道”APP,充分发挥了“互联网+治水”的优势。APP上线运行三个多月,各级河长上报巡河图文记录35486条次,推动了治水工作更深入、更及时、更长效开展。
  通过运用“互联网+”信息手段,秀洲区有力推动形成了政府与公众合力治水、线上与线下互动治水的局面。曾获“治水美镇浙江样本”50强的王江泾镇,就针对该镇治水工作面广量大的特点,借力“王江泾”微信公众号,将全镇各村(社区)的7900多人纳入“五水共治”监督网络体系,实时监督和跟踪治水情况。
  此次推出的“秀洲智慧河道”APP,更是借力“互联网+”手段,提升治水成效的升级版。APP内整合了治水工作从发现问题上报到处置反馈,再到长效监管各个环节的资源和内容。在发现环节,APP接入了前期全区陆续建成的、对部分河道进行实时视频监控的探头。为更好发挥各级河长作用, APP还为全区各级河长配发了账号。巡河签到、问题上报、处置反馈等信息,不仅有效调动了各级河长的积极性,也对各级河长的履职进行了有效的监督。秀洲区治水办工作人员说,每次河长现场巡查时,平台都会留下当时的画面数据,这样就可以有效解决河长巡查不到位的问题。
  借助“互联网+”治水手段,技术的“有形之手”真正转化为了治水工作的“得力助手”。据悉,该区1至9月交接断面水质考核优秀。接下来,秀洲将继续丰富“互联网+”应用的载体和手段,续写秀洲治水新篇章。
平湖全面完成“三河”治理

  平湖蘑菇种植产业发达,眼下正是秋季蘑菇生产的堆料阶段,往年这个时候,蘑菇肥水流入河道,对水环境造成了污染,这也一直是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重点之一。今年,位于平湖市当湖街道的嘉兴劳利辛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新建起了一套蘑菇肥水收集设施,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该蘑菇种植基地拥有1.3万平方米蘑菇生产规模。基地上,肥水收集池、收集井、肥水积水池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业主钮向中介绍,蘑菇培养料流失的肥水将通过收集沟进入蓄积池,蓄积池的肥水再通过高压水泵喷施到培养料,进行重复使用。培养料堆料结束后,将蓄积池的肥水通过管道喷施到芦笋上,从而实现蘑菇肥水的循环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自“五水共治”开展以来,平湖就一直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作为治污水的重中之重,严控源头,开展生猪减量提质、废弃农药包装回收处理工作。从高峰期的80多万头减至“零散养”,退养户纷纷转产;各镇(街道)建起废弃农药包装物回收处理点,回收率达90%以上。
  水质监测断面污水处理设施“回头看”专项行动已在平湖连续开展3年,根据青阳汇、小新村2个出境断面周边水环境的整治要求,该市对新埭镇、广陈镇、当湖街道、钟埭街道区域内的出境断面上游及周边区域的已入网单位、集镇沿街商铺、工业园区、地势低洼地块等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排摸,排摸出265个问题,正在陆续整改。
  入河排污(水)口标识专项行动也在同步推进。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市建成区、集镇、工业园区的所有入河排污(水)口将完成标识牌设置和非法排污口的基本清理。
  截至目前,平湖全市724条、369.7公里“三河”全面完成治理,彻底改变了河道水质以劣五类为主的状况,提前2年实现了消除市控以上监测断面劣五类水质的目标,连续两年获得嘉兴市考核优秀,成功创建成为省“清三河”达标县(市、区)。今年1至8月,平湖交接断面水质考核优秀,水乡“颜值”又上新高度。
南湖打通河道“肠梗阻”
  在南湖区余新镇金星村的村道旁,一个崭新的涵洞桥面已经建好,作为今年余新镇水系连通工程的重要内容,金星村水系连通工程预计今年年底前全面完工。届时,堵塞多年的河道将重新通畅起来。
  受道路建设影响,金星村鱼桥港和星盐港周边水系堵塞多年。今年8月起,余新镇金星村水系连通工程开工,通过新开河道、挖除堵坝、新建箱涵等让“死水”变“活水”。
  打通河道“肠梗阻”,水系连通工程已在该区各地“多点开花”。今年5月,金章片区水系连通整治工程(一期)顺利通过验收。涉及3.56公里河道,新建了4座交通桥,水系沟通3处共488米,新建了6700米护岸、80处落河缺、180处河埠,使金章片区河浜众多、水体流动性差、河道淤积、道路阻断河道等状况得到显著改善。曾经由于断头浜多淤积较重的金章片区水系也活了起来。随着金章水系连通工程的开展,各镇也纷纷实施水系连通工程,去年已有6处进行“手术”,一些昔日的黑河、臭河成功转型变美。
  抓节水也是“五水共治”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大桥镇云东村最新建造的低压管道灌溉区,田头每二三爿田就有一个水泥砌成像盒子一样的控制设施,一拧开水龙头,“水泥盒子”涌出汩汩水流,灌溉农田。
  “一般农田土渠道改成U型渠道,每年每亩能节水80立方米;改成低压管道灌渠每年每亩能节水150至180立方米;改成高喷滴设施灌溉每年每亩能节水260至300立方米。”该区水利局工作人员表示,对于村里来说,尽管低压管道灌渠投入成本要高,但后续运行、维护费用要少很多。
  2014年,南湖区成功列入中央财政第六批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全区计划用3年时间改善农田水利设施,通过新建改造渠道、小型灌溉泵站和新建排涝泵站、高效节水设施等,促进农田稳产高产。到今年年底,全区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将惠及全区5万亩农田。
嘉善夯实治水基础
  “这个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能有效解决周围30余户农户的生活污水问题。有了污水处理设施,农户的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后达标排放,对河道水质的有害影响就不大了。”在横港里集中式污水处理池前,姚庄镇横港村相关负责人介绍。
  现在,该村主要通过集中式和分散式两种方式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已建成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两座,基本实现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以前,家里的污水都是用化粪池处理的,对周边还是有影响,现在用污水处理设施,干净多了!”横港村村民李春林感叹道。
  根据监测数据统计,今年1~9月,嘉善县交接断面水质考核为优秀,而且还出现了嘉兴首个二类水质断面的河道。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嘉善始终把“五水共治”作为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建设的重要举措、作为推进“两美”浙江、“美丽嘉善”建设的重要抓手,以铁的决心、铁的手腕深入推进“五水共治”。
  今年以来,嘉善县通过全面启动实施城乡污水管网、工业污水全入网提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控、防洪排涝、饮水供水保障等“五水共治”六大工程,夯实了治水基础。截至9月份,全县完成污水管网新建24.5公里,泵站10座;完成工业污水治理365家,其中入网83家,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受益户数4161户,占全年任务的43.04%。
  同时,嘉善还开展了“三河”防反弹、交接断面提升整治、重点河道湖荡水质治理提升三大行动,使水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改善。
桐乡海选“治水美村星级村”
  今年以来,桐乡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1至8月,桐乡市级骨干河道中,有10条Ⅲ类水,17条Ⅳ类水。市域以Ⅳ类水为主,提高Ⅲ类水比重的3年治水目标提前实现了。桐乡水环境的持续改善,得益于一场覆盖全市各行政村的“治水美村星级村”评选活动,每季度采集水样进行监测打分,设擂比拼,大大激发了基层治水的积极性。
  “治水成效怎么样,还是要靠数据来说话。”根据“治水美村星级村”评选要求,每一季度都要对全市各行政村主要河道进行一次水质的采样监测,这几天,桐乡“五水共治”办的工作人员正忙着往全市各村跑。
  为整体推进、全面提升全市农村“五水共治”工作,全力打造诗画水乡风景线,桐乡从去年开始启动“治水美村”评选活动,并制定量化考核验收标准,水岸该达到怎样的整洁程度、河长责任体现在哪些方面、群众参与治水力度等,一一被量化评分。
  “干多少事,得多少分。”桐乡市“五水共治”办工作人员告诉笔者,“治水美村星级村”的考核标准设置了河道长效管理、“四位一体”保洁、植树绿化、自治机制等十余个方面的硬指标,总分110分,优则加、劣则减,通过分数的比拼让每个村的治水工程一目了然。
  考核虽然严苛,奖励也很丰厚。经过初审、督查组实地考察等层层评选,最终入选的“治水美村”可获得治水经费共10万元,在此基础上获三星级以上的还可以获得不同数额的奖金奖励相关治水有功人员。评比之下,农村治水的氛围为之一新。河长们的巡查更积极主动了,村民中“评论员”少了“行动派”多了,治水的各项创新措施不断推出。
  “这不仅是一场评选,更是对基层一线治水成果的定期检验。”桐乡市“五水共治”办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群众参与、专业考核,“治水美村星级村”的评选将实实在在地体现“五水共治”在桐乡大地上的喜人成效,进一步激发农村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动力,改善农村水环境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