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子轻轻一收 学员立马接了“翎子”

18.08.2015  07:45

    汪世瑜、王世瑶、王奉梅、陶伟明四大导师加起来300岁

    浙昆开传十出看家好戏,打头的就是《风筝误

    (左起)王世瑶、汪世瑜、陶伟明,正在指导青年演员排戏。

    王奉梅(右)正在教戏。

    “你跟观众要有呼应!

    “一旦观众懂你了,知道你在唱什么,舞台上才会产生一种奇妙的效果。

    上周,杭州鼓楼附近的一间练功房里,传来这样的声音,听起来,像是到了《中国好声音》现场,汪老师转身后,对选手一番真情流露。

    眼前的这位汪老师叫汪世瑜。

    浙江昆剧团暑期“一集一开”传承计划,上周正式启动了。“一集一开”什么意思?浙昆的王世英告诉记者,就是集中时间、行当、师资,传承10出浙昆的看家戏,团里的任何演员都可以来学,这是一次开放型的学习。

    传承的开门炮,便是清代李渔在杭州写的《风筝误》,这出戏,浙昆已经20多年没演了,所以一口气派出了四大导师阵容——《风筝误》里的小生“韩状元”汪世瑜、花脸“戚公子”王世瑶、老生“戚補臣”陶伟明、正旦“柳夫人”王奉梅。四位大咖加起来快300岁了,亲自上阵,他们各自有什么招数?

    “啊,呀呀!”小生曾杰正演得投入,“”,汪世瑜手里原本摇得蛮惬意的扇子,一收。

    扇不离手,是汪老师多年的习惯。这位男神从小到大演儒雅帅气的巾生,最擅长扇子功,当年《风筝误》里,他演的正是骄傲的韩状元。

    插播一下,说起浙昆,大家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那出“救活一个剧种”的《十五贯》,而这出戏火爆之后,团里就排了《风筝误》,两出戏历史同样悠久。

    “当时昆剧团还在杭嘉湖一带跑码头,我记得很牢,1953年,杭州有个戏剧汇演,昆剧团进杭城演的第一个戏,就是它。”汪世瑜过了两年才进团,只有十来岁,他和其他三位导师,就是看着周传瑛、王传淞、华传浩、张娴这些传字辈大咖的《风筝误》长大的。到了1959年之后,这部戏就成了浙昆的常演剧目,汪世瑜一个人就演了100场。

    “这里要有表情的。”汪老师扇子轻轻一点,“你们是演给观众看的,要让观众感受到你的心理反应。演戏一定是当场发挥,而不是你原来准备好的、背得很熟练的台词。

    选手们若有所思地点头,重新来。

    “吓,才貌俱全,测测测……”曾杰和鲍晨又一次投入,眼神也很到位。

    “你们两个要看对方的眼睛,不要看手。”汪老师的扇子继续“点评”。

    “你看,这个情绪是不是对啦?观众一下子就被抓住了。”汪老师的扇子又舒展开了,继续轻摇。

    老底子,名师收徒时,因为老师习惯点到为止,所以常常利用扇子、筷子之类随手之物,在茶余饭后,“点拨”那么几下。“接翎子”的学生,就会抓住这宝贵时刻,积极领悟师父的真谛。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记者 马黎/文 吴煌/摄        编辑: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