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房地产市场回归常态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浙江观察之二

19.12.2016  08:34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

    这句通俗易懂的大白话,出自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一经传播就成为舆论关注热点。

    房子的基本功能是居住,不是用于投资和投机赚钱。在当下一些城市房地产市场泡沫再起的时候,强调这一常识,意义非同寻常。它明确了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战略定位,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安居梦能否如愿实现。

    正如人民日报微博所言,“对于中国人,房子不单是划分公私的墙、消除疲劳的床,更是家庭观念的载体、心灵跋涉的港湾。面对脱实向虚的风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建立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为抑制泡沫,更为漂泊的身心找个归宿安个家。

    诚哉斯言!百姓未圆安居梦,谈何实现中国梦?

    在浙江,记者采访的几位经济界人士,都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传递的这一最新精神表示高度认同。泡沫滋生呈现的只是虚假繁荣,一个平稳健康的房地产市场才是各方共同企盼的,也将是多赢的。惟愿以此为重要转折点,让市场参与者回归常识,让房地产市场回归常态。

     因时制宜 精准调控

    楼市去库存,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任务之一。今年1月15日的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宣布了今年去库存的目标:力争实现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不低于4500万平方米,新建商品房消化周期控制在18个月以内,商品住宅消化周期控制在12个月以内。到3月底,省会杭州市区商品住宅库存面积1053.7万平方米,去化周期已经降到8.8个月。

    2月杭州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通知》。这个被市场称为“杭十条”的重磅政策涉及优化土地供应、加强住房公积金保障、发展住房租赁市场、鼓励房企转型发展等多方面。尽管2月恰逢春节长假,但当月杭州新建商品房共成交7331套,同比增加58.4%,增速列历史同期第一位。

    因成功举办G20峰会,杭州在国内外美誉度显著提升,精明的炒房客蜂拥而至。杭州透明售房研究院的相关数据显示,仅9月7日至13日,外地人在杭购房比例达39.3%。在外来购房群体中,有74.6%的人买了一套,25.4%左右的人买了两套及两套以上。

    但这次和其他城市不同的是,杭州市政府反应迅速。9月18日,杭州发布限购政策,除富阳和大江东外,暂停在杭州市区限购范围内向拥有1套及以上住房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出售住房。

    “外来投资性购房比例过高,虽然短期对消化库存有帮助,但从以往经验看,外来购房群体过于密集、投资购买比例过高,往往带来较多后遗症,如未来二次供应过大、二手房集中抛售等问题,不利于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杭州透明售房研究院院长方张接认为。

    继9月打出楼市调控组合拳后,针对市场高烧不退的形势,11月10日起杭州房地产调控再升级:实施进一步住房限购,上调住房公积金贷款和商业性住房贷款首付比例,同时暂停发放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加强对首付资金来源的审核、对土地竞买资金来源的审查。

    在政府有效及时的调控下,杭州楼市渐渐回归理性,进入缩量盘整状态。从上半年去库存到下半年抑泡沫,体现的是政府把握时机、掌握力度的精准调控水平在提高。

作者:记者 章卉        编辑:实习生 尹文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