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县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11.04.2015  01:41
 

据省统计局和省环保厅近日发布的《2013年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结果报告》(浙统函〔2015〕13号文件)显示:2013年,我县生态文明建设总指数为102.59,在全省56个县(市)和5个区〔下称“全省61个县(市、区)”〕的排序中名列第17位,在杭州市辖7县(市、区)中居第2位。为更加客观深入地了解我县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和存在的不足,对我县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尤其是在四大领域指数和纵向、横向比较等方面作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并针对短板与不足提出了一些思考,供领导参阅。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

2013年,我县生态文明建设总指数为102.59,比上年提高0.03个百分点;在全省61个县(市、区)中名列第17位,比上年退5位。

表1              桐庐县生态文明建设总指数及四大领域指数

领      域

2012年

2013年

比 上 年

指  数

在全省

的位次

指  数

在全省

的位次

提  高

(个百分点)

位次进退

(+、-)

总 指 数

102.56

12

102.59

17

0.03

-5

生态经济

96.04

45

98.07

42

2.03

+3

生态环境

105.27

8

103.48

11

-1.79

-3

生态文化

105.60

23

106.58

25

0.98

-2

生态制度

113.17

8

109.37

27

-3.80

-19

从“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生态制度”四大领域看,评价指数呈 二升二降 态势,“生态经济、生态文化、”二领域分别上升2.03个、0.98个百分点,“生态环境、生态制度”二领域则分别下降1.79个、3.80个百分点;排序位次出现 一进三退 现象,“生态经济”领域进3位,“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生态制度”三领域则分别退3、2、19位。

1. 领域分析

从我县生态文明建设四大领域分析,“生态制度”指数最高,“生态经济”发展进程最快。 生态制度 指数为109.37,居四大领域之首; 生态经济 指数为98.07,比上年提高2.03个百分点,位次前进3位; 生态文化 指数为106.58,在四大领域中位居第二; 生态环境 指数为103.48,在四大领域中位居第三。

2. 横向 分析

横向对比,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生态制度三大领域在全省所处的位次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省内之比。 生态制度”在全省61个县(市、区)中名列第27位,比上年后退19位;“生态环境”居第11位,比上年后退3位;“生态文化”排名第25位,比上年后退2位;“生态经济”排名靠后,居第42位,但比上年前移3位。

表2         杭州市辖7县(市、区)生态文明指数在全省的位次

县(市

、区)

总指数

生态经济

生态环境

生态文化

生态制度

2012

2013

2012

2013

2012

2013

2012

2013

2012

2013

淳安

7

13

29

12

3

5

11

15

47

40

桐庐

12

17

45

42

8

11

23

25

8

27

建德

29

19

53

52

14

12

38

30

24

23

临安

14

21

44

45

7

18

29

36

15

13

富阳

32

35

54

56

22

27

32

43

12

29

余杭

33

40

25

39

42

45

48

55

9

9

萧山

34

59

47

50

31

51

33

54

28

32

市内之比。 我县生态文明建设总指数在杭州市辖7县(市、区)中居第2位,位次与上年相同;“生态经济”名列第3位,比上年前移1位;“生态环境”位居第2,比上年前移1位;“生态文化”排名第2位,位次与上年相同;“生态制度”排名排名第4位,比上年后退3位。

二、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从总体看,我县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总指数在全省61个县(市、区)中排序的名次较前,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四大领域及各项指标发展不平衡。

1. 四大领域存在较大差距

从四大领域的发展指数看,最高值(生态制度)与最低值(生态经济)之间的差距较大,有11.3个百分点的差距。由于历年来的发展基础较低,“生态经济”领域是我县生态文明建设的“短板”;从四大领域在全省61个县(市、区)中排序的名次看,前(生态环境均列第11位)后(生态经济居42位)相差31位。

2. 细项指标发展不均衡

从有关方面获悉,我县生态文明建设37项指标(其中有6项指标无法取得)发展态势较好的有20项,保持上年水平的4项,出现逆向变化的有7项,其中:“人均生活能源消费量”比上年提高11.8%(该指标值应该呈下降态势)、“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比上年下降1.24个百分点、“人均水资源总量”比上年下降37.5%、“土地集约利用指数”比上年下降2.29个百分点、“地表水水质达标率”比上年下降25.0个百分点、“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的比重”比上年下降61.7%。

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建议

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结合我县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提出以下几点意见与建议。

1. 要创新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的重要途径。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企业才能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可观的经济效益,从而真正实现科学发展。因此,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技术进步,大力推广清洁生产,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促使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转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和制度创新上来;必须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新模式,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同时还要在生态规律的指导下,建立节约资源能源和环境友好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及技术模式,通过开发和推广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加大高耗能行业和企业的技术改造力度,通过不同层次的企业、产业共生关系,实现共享和梯级利用资源能源,把工业、农业、服务业都建成高效的生产、消费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 完善生态制度体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主要包括决策制度、评价制度、管理制度、考核制度等内容。①政策保障制度。2013年我县“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的比重”比上年下降61.7%,降幅如此之大,是缺乏政策保障机制。因此,必需建立健全政策保障制度。②生态文明决策制度。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全局高度通盘考虑,搞好顶层设计和整体部署。把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全面贯穿和深刻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③生态文明评价制度。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制度、生态文化、生态人居等内容作为重点纳入到评价体系中。④生态文明管理制度。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落实用途管制。健全能源、水、土地节约集约使用制度。扩大环境信息公开范围,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健全听证制度,对涉及群众利益的规划、决策和项目,充分听取群众意见。鼓励公众检举揭发环境违法行为。开展环保公益活动,培育和引导环保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⑤生态文明考核制度。将反映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和环境保护成效的指标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者严格实行赔偿制度,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 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推进生态文化建设

生态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树立生态理念,倡导绿色发展,共建生态文明。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前提,就是充分肯定自然界及其存在的内在价值,担负起人对自然的责任和义务。因此,要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不断提升全社会的生态文明理念,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三个转变”,即:由人对自然的统治关系变为伙伴关系、共存关系;由单纯的索取变为在索取的同时给予自然补偿;由人类支配自然的权利和对自然应尽的义务相分离变为二者的统一。使人们认识到人既可利用自然,又必须尊重善待自然,增强对自然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建立和完善生态教育机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现代化的宣传工具,广泛而持久地宣传绿色产业、生态城市、生态人居环境等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普知识,将生态文明理念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提升社会公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认知度,在全社会真正树立起崇尚自然、保护环境的道德情操,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4. 发展环保产业,全面改善县域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从产业结构来讲,是一种以环保产业为基础的绿色产业结构。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一是大力发展生态工业。 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吸收掌握环保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培育和扶持优势骨干企业,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技术,提高环保装备制造的自主创新能力。 二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美丽乡村。 按照“全域景区化”、“农村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围绕“产业是重点,特色是潜力、改革是出路”的思路,紧紧抓住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和谐发展这两个目标,不断深化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发展美丽经济。 三是通过构建现代商贸体系、信息服务体系、技术保障体系。 着力解决城市交通业、餐饮业污染,大力发展环保装备制造业、环保服务业等生态服务业,使环保产业成为具有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新兴产业。

5. 抢抓机遇争先进位,深化生态文明建设

2013年,是桐庐发展历史中值得记载的一年,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首届全国生态文明论坛、全省加快推进现代化美丽县城建设现场会先后在桐庐召开,刘云山、汪洋等中央领导亲赴我县视察工作并给予充分肯定。这既是对桐庐生态文明建设的充分肯定,也是对我县生态文明建设的鞭策,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切实加强以“生态美、城乡美、产业美、人文美、生活美”为内涵的中国最美县建设,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拉长生态经济发展“短板”,抬高第三产业发展平台,加快我县生态文明建设在省、市的争先进位步伐,以达到“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目标。

 

表3                                    桐庐县2013年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结果

领域

权重

关注方向

序号

指    标    名    称

计量单位

2012年

2013年

比 上 年

35%

产业

方向

01

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种植面积比率

40.15

68.00

提高27.85个百分点

02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

22.17

25.15

提高2.98个百分点

03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33.10

34.84

提高1.74个百分点

污染

减排

04

单位GDP化学需氧量排放量

千克/万元

1.80

1.66

下降7.8%

05

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

千克/万元

1.15

1.02

下降11.3%

06

单位GDP氨氮排放量

千克/万元

0.17

0.16

下降5.9%

07

单位GDP氮氧化物排放量

千克/万元

2.28

1.90

下降16.7%

节能

降耗

08

单位GDP碳排放量

千克/万元

09

万元工业增加值工业用水量

立方米/万元

82.11

72.43

下降11.8%

10

人均耗水量

立方米/人

386.81

370.83

下降4.1%

11

单位GDP能耗

吨标准煤/万元

0.55

0.53

下降3.6%

12

人均生活能源消费量

千克标准煤/万元

201.88

225.70

提高11.8%

循环

利用

13

工业重复用水率

10.81

15.38

提高4.57个百分点

14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99.27

98.03

下降1.24个百分点

15

农村可再生资源利用指数

96.21

97.84

提高1.63个百分点

表3(续)                                              桐庐县2013年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结果

领域

权重

关注方向

序号

指    标    名    称

计量单位

2012年

2013年

比 上 年

35%

资源

利用

16

人均水资源总量

立方米/人

6157.30

3849.64

下降37.5%

17

森林覆盖率

72.07

72.17

提高0.1个百分点

18

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

立方米/亩

3.17

3.27

提高3.2%

19

土地集约利用指数

87.73

85.44

下降2.29个百分点

环境

保护

20

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优良天数的比率

92.90

93.90

提高1.0个百分点

21

城市声环境质量指数

22

地表水水质达标率

100.00

75.00

下降25.0个百分点

23

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100.00

100.00

24

土壤环境质量指数

25

城乡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92.95

93.12

提高0.17个百分点

26

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收集率

99.60

100.00

提高0.4个百分点

27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立方米/人

7.95

8.52

提高7.2%

28

重点工业污染源稳定达标率

100.00

100.00

表3(续)                                              桐庐县2013年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结果

领域

权重

关注方向

序号

指    标    名    称

计量单位

2012

2013

比 上 年

15%

环境

意识

29

生态文明建设公众认知度

45.75

49.80

提高4.05个百分点

30

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

74.44

74.04

下降0.4个百分点

生态

创建

31

绿色创建活动指数

1.10

1.10

32

省级以上生态乡镇、街道的比率

71.40

71.43

提高0.03个百分点

33

新建绿色建筑比率

15%

政策

保障

34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的比重

0.94

0.36

下降61.7%

35

重点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的比率

科学

执政

36

规划环评执行率

100.0

100.0

37

政府采购绿色产品的比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