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村晚”成浙江乡村新年俗

10.01.2017  14:02

  炸春卷、做花糕、打麻糍……1月8日下午,嘉善县缪家村的文化礼堂门口,一堆热腾腾的特色小吃,让人们忘记了冬日的寒冷。

  当天下午,第三届全省农村文化礼堂“我们的村晚”嘉兴·湖州文化走亲活动在这里拉开大戏序幕。

  缪家村文化礼堂是2015年11月正式启用的。看着眼前典雅的建筑,难以想象,这里曾经是个废弃的农贸市场。

  “文化礼堂建成后,大家来跳排舞、办演出,每天都特别热闹。”正在做印蓉花糕的王小英是缪家村有名的“厨娘”,去年,村里在文化礼堂搞了一场厨艺大赛,她拿了三等奖。

  舞台另一侧,嘉善的非遗展示也吸引了不少乡亲驻足。魏塘街道的剪纸、罗星街道的虎头鞋、惠民街道的刺绣、西塘镇的版画、姚庄镇的农民画、干窑镇的瓦当、陶庄镇的竹编、大云镇的泥塑、天凝镇的蠡壳窗……在现场,大家可以欣赏到各种特色非遗项目。

  不过,要说最“拉风”的,还属现场三架无人机。“听说今天有村晚演出,我们也来采采风。文化礼堂的活动这么热闹,用无人机拍整个大场面效果肯定好!”摄影家梅生一边操作无人机,一边跟记者聊起来。

  “看,这是我们村的节目!”下午1时30分,节目开演,缪家村抱着孩子来看戏的刘大姐忍不住喊了起来。

  正在表演的是杂技节目《节节高》,台上,一个个普通的板凳仿佛被施了魔法,在空中叠起了长龙,表演者单手就托起了十条板凳长龙,精彩的表演赢得了台下阵阵掌声。

  其实,节目表演者李云并不是本地人。2003年,李云从河南老家来到嘉善打工,十多年多去了,他已经融入了嘉善,成为一名新浙江人。“这里环境好,人也好。

  如今,李云不仅是缪家村文化礼堂的文艺骨干,更是村里文艺活动的带头人,他组织成立的新居民艺术团,已经成为村里最活跃的艺术团队之一。

  “文化礼堂不光为本地居民提供了活动场所,也是我们新居民的家!我们艺术团跟文化礼堂一起成长,现在还经常到敬老院、社区去表演。”说起文化礼堂,李云特别自豪。

  湖州选送的节目中也有新浙江人的身影。

  “我们来了20名队员,大家来自全国各地。”来自安徽的张栋涵是德清安泰时装有限公司的员工,他跟伙伴们一起带来了开场舞《龙腾狮跃闹金鸡》。

  “拉起油锤——哎呦;撞油槽呦——哎呦;打出菜油——哎呦……”当舞台上响起熟悉的打油号子时,台下不少村民忍不住跟着动了起来。

  舞蹈《打油号子》由平湖市委宣传部选送,艺术地再现了平湖市新仓镇双红村一带的传统手工榨菜油的情景。新仓镇双红村的文化员通过实地走访,从当年打油师傅的遗孀沈老太那里调查到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再过几天,这个节目还将走上“我们的村晚”主会场的舞台。

  “2016年,我们新建农村文化礼堂110家,截至目前,嘉兴市已建成农村文化礼堂464家,覆盖58.73%的农村行政村,覆盖率居全省首位。”现场,嘉兴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越强向记者介绍了嘉兴市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成绩单”。这次“我们的村晚”走亲活动,也成为湖州、嘉兴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成果展。

  第三届农村文化礼堂“我们的村晚”活动,将于1月下旬在杭州市西湖区转塘街道何家埠村文化礼堂举行。1月3日至8日,舟山·宁波、温州·台州、衢州·丽水、金华·绍兴、湖州·嘉兴两两结对,在全省各地的文化礼堂里,上演了5场精彩纷呈的“文化走亲”活动。

  在全省,依托建成6500多个农村文化礼堂,村民们纷纷走上舞台,创办自己的“村晚”。过年期间,在文化礼堂里办“村晚”,渐渐成为浙江乡村新年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