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青工文化驿站“:不一样的文化风景

27.07.2015  11:29

  实用文化礼仪讲座、辩论会、欢乐挑战赛……借助微信公众号“微西园”,四川成都的青年工人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而运营这个公众号的是成都高新区西园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青工文化驿站”。从2013年开始,“青工文化驿站”创新尝试引入社会组织参与管理运营,增添了一道不一样的文化风景。

  关注农民工文化需求

  “青工文化驿站”建在成都的重大项目产业园区内,富士康、中光电等制造企业的入驻,使这里成为外来务工人员的主要聚集地,常年工人数量有五六万人。年轻人的情感世界细腻而丰富,平日里在工厂流水线上为了生计而奔忙的他们,迫切需要文化来滋养内心的情感与想象。为了丰富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青工文化驿站”就设在青年工人宿舍旁边。

  2013年6月,“青工文化驿站”以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模式正式建成使用,其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设有电子竞技中心、艺术培训空间、视听阅览室、心灵驿站、台球娱乐厅、舞蹈排练室等20多个功能区,全年每天不低于12小时免费开放,为园区员工打造轻松愉悦的公共文化服务空间,保障这一群体的基本文化权利。而承接“青工文化驿站”运营管理的成都安逸舍社区服务中心项目团队,员工平均年龄只有20多岁,项目总监徐丽也是一个刚30岁出头的年轻人。年轻人服务年轻人,这为“青工文化驿站”的红火打下了基础。

  借力社团,用好抓手

  青年工人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带着这些问题,“青工文化驿站”先期进行了大量调研,一开始针对青年工人的宣传方式很传统,即“扫楼”——在工人居住的每层楼开展互动小游戏,吸引他们前来参与,发动志愿者进行宣传。后来,这种方式变成了QQ群沟通,再后来有了微信互动。目前,“微西园”微信群服务规模已经超过30万人次,由专人专职进行维护。不断更新的社交工具让这些年轻人可以发表议题、进行讨论。此外,这一微信公众号还经常发布讲座预告信息、活动体会分享等,为青年工人的业余生活带来了很多改变。

  青年社团和青年社会组织成为文化驿站组织活动的好抓手。徐丽介绍,目前这里的社团共有四五十个,比较活跃的有10多个。这些社团作用很大,如“纸艺社”是由3个热爱折纸和剪纸艺术的员工发起的,成都安逸舍社区服务中心则为其提供道具、经费,帮助他们建立管理制度。由于上工时间不同,大多企业实行轮班制,有的工友虽然同处一室却可能对彼此并不了解,而在“青工文化驿站”找到的相同爱好则让他们的业余生活有了共同话题。

  在组织活动之余,“青工文化驿站”也着手对青年工人进行创业指导。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下,“青工文化驿站”的工作人员敏锐地关注到青年人满怀的创业激情和诉求。在成都市文广新局、高新区管委会等部门倡导下,成都安逸舍社区服务中心正积极努力联合街道共同成立“社区文化创业基金”,为社区居民和园区青年工人创业进行辅导,帮助孵化创业点子。

  “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

  政府出资购买服务,企业运营绩效考核,这是眼下将社会组织引入公共文化服务的一种重要方式。据了解,成都安逸舍社区服务中心在成都“青工文化驿站”项目运营中主要采用预算制,这就要求活动设定、成本控制必须精准。比如,每个季度都要就各项指标对“青工文化驿站”进行活动抽查和打分,合格才予以拨付相应项目资金。对于活动开展的效果、志愿者团队的组建情况等,按照合同约定,成都高新区西园街道还会对运营维护的团队进行考核。

  “青工文化驿站”运行两年来的成效,使成都高新区西园街道党工委委员、办事处副主任饶武深刻体会到从“办文化”到“管文化”的改变。他介绍,以西园街道办为例,目前只有一名工作人员,却管起了整个街道的文化事业,这在以前根本不敢想象。据称,目前成都高新区西园街道已经将这种公开招标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在街道下辖的7个社区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