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青羊区:公共文化“两项试点”成效显著

10.12.2015  08:23

  为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要求,今年8月,文化部下发关于《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等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等试点工作。四川成都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同时获得两项国家级试点“入场券”的省会城市。而青羊区作为成都文化大区,依托雄厚的公共文化基础,在“两项试点”建设方面,借力本区丰富的非遗资源,探索出别具一格的“青羊路径”。

  公共文化:以人为本 创新工作方法

  近年来,青羊区高度重视公共文化建设,全力保障资金到位,创新工作机制,通过区、街道、社区三级联动,全面完成“两项试点”的目标任务。青羊区结合实际工作,探索总结出一系列高效又有效的工作方法。如公共文化“三单”工作法、公共文化建设“丙模式”、草堂社区“五个一”等。

  据青羊区文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每年初在全区开展公共文化服务需求调查,就场馆、读书、看报、演出、培训、展览和观影等8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调查,量化分析出青羊区市民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和群体差异,形成了《青羊区公共文化服务需求调查报告》。“通过问需于民,摸底调查,梳理出一年文化建设需求‘清单’。”该负责人介绍说。有了工作清单,通过整合辖区内社会力量,在年初调查的基础上编印《青羊区公共文体服务项目菜单》(以下简称《菜单》)并在全区免费发放,下一步,青羊区将通过区文体旅局官方微信提供更为方便快捷的公共文化服务。《菜单》中的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主体涉及文化、体育、教育、民政、妇联等多个政府机构、文化类社会组织和公司,真正实现了“一册在手,‘点菜’不愁”。最后,在年底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调查时,对《菜单》中的项目进行满意度测评,并以此为依据完善第二年度公共文化工作重点。“问效于民,完善纠偏,收集分析工作‘成绩单’”。该负责人坦言,通过“自下而上、以需定供”对接群众需求,通过政策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通过满意度测评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有效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借力非遗:

  将非遗保护传承与公共文化服务相结合

  第五届非遗节期间,金钱板、评书、清音……各类非遗曲艺每天在天府广场轮番上演。古老优雅的非遗曲艺让现场观众拍手称快。此外,在本届非遗节期间,青羊区还在文殊坊街区举办了“非遗十进活动”系列的走进非遗传习所,藏羌刺绣老师和皮影戏传承人现场对游客进行非遗项目教学。

  不仅如此,“非遗十进活动”在青羊区早已成为常态化活动。多年来,青羊区立足“文博资源大区”这一优势,以文博资源为支点,以节庆活动和文化惠民为抓手,加强非遗保护和公共文化工作相结合,让优秀的传统文化走近普通百姓身边。将非遗保护传承与公共文化服务、重大节会、文博产业发展、素质教育以及城市文态建设相结合。通过免费开放区域内非遗场馆,为群众提供开放文化空间,为非遗知识的普及与宣传提供优质的平台。同时,将非遗保护传承与“三化两延伸”贴心服务(即活动形式多样化、免费培训常态化、展演安排错时化;延长服务时间、延长服务地点)相结合,特色化推进非遗保护和传承。

  而常态化在辖区内开展的“非遗四进”活动,把非遗送进社区、送进商业中心、送进军营、送进学校,通过“曲艺家进社区”“青羊文化志愿行”“非遗群英会”“流动庙会进万家”等丰富多彩的非遗展演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喜爱非遗、传承非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