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加速建设世界文化名城

26.12.2016  11:34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深化改革的一年。这一年,成都全市文化系统深化改革,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繁荣艺术创作,保障文化权益,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特别是音乐产业,保护城市文化根脉和历史发展年轮,为文化改革发展保驾护航、提供坚强支撑,为加速建设世界文化名城锻造了坚实的基底。

  探索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有了新蓝图

  “十三五”开局之年成都文化哪方面最抢眼?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应占一席之地。作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地区以及国家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地,2016年,成都认真开展试点工作,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开展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城区网格化农村地区中心化示范建设的实施方案》,在全市实施推进了“城市网格化、农村中心化”的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机制。

  长期以来,公共文化服务存在供需不对等的矛盾,如何加以解决?对此,成都探索了“社会化发展”模式,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民办文化机构实体化发展,探索开展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试点等。其中,武侯区通过向社会公开招标,由企业承担文化馆、图书馆工作以外的全部管理和运行服务工作。政府专门成立了考核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图书馆和文化馆运营质量和效果第三方评估办法,这种群众点赞、企业壮大、政府减压的多赢局面正在稳步拓展。

  探索方面,成都构建了“公共文化服务超市”这一创新型公共文化产品及项目的社会化服务模式,集中社会各类优秀文化资源,划分出公益性文化服务政府采购所需的十四大类,以“超市化”供应、“菜单式”服务的方式,在政府(采购方)、社会力量(采购对象)、群众(受惠方)三者之间搭建起高效、便捷的信息沟通、采购服务平台,促进了政府与社会力量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建立合作关系。

  “下行压力”下成都文化产业逆流而上

  2016年,成都文化产业在经济下行压力的环境下逆流而上,成为一缕“暖阳”。今年初,成都市政府编制《成都市“十三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大力发展音乐产业和文化产业。从城市音乐厅的破土动工,到12月4日15个音乐产业项目成功签约,总金额达到154亿元。从吸引全球658家创意设计企业到项目签约总额超21亿元,成都这座两千多年城名未改、城址未变的历史名城,正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以加快提升文化产业的形式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

  今年初,四川省政府召开音乐产业发展专题会议,推进完善《四川省“十三五”音乐产业发展规划》。成都积极响应,努力打造音乐产业之都。不但支持举办高水平音乐会,还出台《成都市关于支持音乐产业发展的意见》,从政策支持、市场体系完善等方面全面发力,音乐产业发展初见成效。自首场《乐动蓉城》大型月末惠民音乐会举办以来,成都通过每月一个主题、每月一场演出的低价惠民方式,实现了高水准音乐会的常态化举办。同时,“百威风暴电音节”“草莓音乐节”等商业性音乐演出的连续举办,极大地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促进了文化消费。据统计,仅今年“五一”期间,2016成都之春室外音乐会七大主题活动和六大配套活动就吸引35万人次参与,带动周边节日消费近3000万元。

  文化产业已被公认为是近10年来世界经济中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2016年,成都创意设计周吸引来自国内外658家创意设计企业,携航天航空、轨道交通、汽车、文创、旅游、家居、餐饮、游戏、电子竞技等领域的2万余件“脑洞大开”的展品让观展市民大开眼界,项目签约总额超21亿元。该平台深度推进了文创设计融入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了创意与多行业融合共振,实现了成都打造国家文创中心城市的新突破。

  艺术创作生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2016年,也是成都文艺创作成果井喷式爆发的一年。不仅和中央民族乐团合作的民族音乐剧《寻找杜甫》广获好评,还新创作了川剧《富贵荣华》、木偶剧《冰雪女王》、杂技剧《熊猫寻宝》等优秀剧(节)目约50个(台);成功举办新年文化艺术月、成都之春室外音乐会、纪念建党95周年和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活动、“荟萃蓉城”精品剧目、2016年成都国际诗歌音乐季等各类演出文艺活动近100场。

  8月20日、21日晚,由中央民族乐团和成都民族乐团历时两年联合打造的大型民族音乐剧场《寻找杜甫》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歌剧院正式亮相。该剧首次采用大型民族交响音乐塑造展示中国古代文化名人的艺术形象,以民族音乐剧的形式表现中国古代文化名人,这在中外舞台和整个音乐界尚属首次。据了解,《寻找杜甫》还被文化部列为2016年国家院团作品展演首演剧目,也是成都市文广新局2016年的重大艺术项目。

  成都文化产品创作生产能力不断提升,离不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今年国庆期间,成都市文广新局打造的“成都国际音乐诗歌季”这一全新公益文化惠民活动品牌走进公众视野,作为成都打造“音乐之都·诗歌之城”、推进音乐产业发展和文化消费的一个重要活动,该活动全部免费的11场主体活动和300余场配套活动把交响音乐会、诗歌朗诵会等高雅艺术打包推向市场。对此,四川音乐学院院长林戈尔坦言:“举办这个音乐诗歌季是打造‘音乐之都’的具体举措,是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有益抓手,还是丰富市民文化的重要活动,更是音乐与诗歌深度契合的创新尝试。

  列入古都扩大城市影响力

  文化血脉得以绵延,物质和非物质层面的文化遗产保护同样必不可少。2016年,成都不仅成功举办“第七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与国家文物局正式签订《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工作,支持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战略合作协议》,还被列为中国第十大古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硕果累累。

  4天展期、7场文化讲座、11场推介会、接待观众量达到8万人次、签约110余个项目、金额3.2亿元,布展及带动周边消费近2亿元……9月19日,在成都举行的“第七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简称“博博会”)落下帷幕。本次博博会除491家国内博物馆和博物馆相关企业参展外,还吸引了14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63座博物馆前来推介项目,从规模规格、观众数量、国际影响力来看,均创下历届之最。

  10月25日,经过为期一周的交流和探讨,全国古都学的专家学者形成了《中国古都学会·成都共识》,将成都列为中国第十大古都。成都“大古都”地位的确立,有利于传承历史文化、凝练城市精神、扩大城市影响力和提升美誉度,对于世界文化名城建设也具有积极意义。

  汇聚城市建设文化支撑力

  成都之所以要站在文化发展的风口,源自国家战略使命和城市定位担当。今年5月,国家发改委正式公布《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成都要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增强成都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科技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功能。

  对此,成都依托传统文化资源,打造了国际非遗节、国际创意设计周等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世界文明交融和多元文化交流中心。“成都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目标,加快建设西部文创中心和世界文化名城的定位也很符合自身实际。”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李明泉说:“不论是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是精彩纷呈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和国际性品牌文化活动,都为成都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已通过成都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审议的《“成都中心”规划方案》中,未来成都将在市中心的天府广场后子门片区打造占地上千亩,集文化中心、城市遗址、中央公园和产业高地于一体的新地标,恢复历史遗迹,复兴历史文化,重构城市中心。此外,在其打造过程中,现代中央商务区理念被融入其中,形成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格局。

  成都市文广新局党组书记、局长师江表示,建设世界文化名城要围绕“两力”构建五大体系,即围绕增强成都独具特色、区域文化特征明显的历史文化魅力,彰显成都城市品质和富有创新精神的时代文化活力;以提升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品质,形成音乐诗歌之都、非遗之都和博物馆之都三大城市文化品牌,构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城市,推动文化走出去、引进来和创建西部文创中心城市五大体系为支撑,谋划世界文化名城建设。

  12月9日,成都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了《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送审稿)》,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成都编制的第4轮城市总体规划。这次总体规划修编,成都市把保护和传承城市历史文化根脉、建设世界文化名城作为核心内容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旨在进一步坚定城市文化自信、激发城市文化自觉。这标志着,成都建设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世界文化名城工作即将进入一个全面提速的崭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