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伤的人果然更聪明点儿

14.10.2015  08:40

    看动画片《头脑特工队》来了解,情绪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正在热映的皮克斯动画片《头脑特工队》里,五种被人格化的基本情绪——欢乐、悲伤、愤怒、厌恶和恐惧,在11岁小女孩莱莉从明尼苏达州搬家到旧金山的混乱过程中,争夺她大脑的控制权的故事。

    情绪、记忆、梦境,这些现实中科学家都没彻底搞明白的抽象心理学知识,在电影中被几个情绪小人儿打造得生动可爱,每个观众仿佛变身为小孙悟空,来到自己的大脑,明白了自己的性格和表现都是怎么形成的。

    更可贵的是,它用科学的讲述方式,改变了我们的一些成见:负面的情绪是不好的,浅睡眠是不健康的。

    恰恰相反,这些原来被人们贴了贬义标签的事物,对我们的成长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心理学博士认为

    悲伤是成长的动力之一

    悲伤是一种碍事的情绪?

    不是,相反它是成长的主角。

    在国庆假期后,我的一个好朋友换了手机壳:那个圆不隆咚、耷拉着眼睛的蓝色小孩,正垂头丧气地往前挪。他是《头脑特工队》里的忧忧,代表悲伤的情绪。

    我的第一反应是:为何不选一个乐乐的图案呢?

    好像人都喜欢喜气点的,这是通常人们对情绪的一种认知;情绪是有褒贬的,像悲伤这样的负面情绪,是美好生活的敌人,一旦出现,要尽快把它赶走。

    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的心理学博士汪永光,专门去看了这部动画片。他告诉我的科学事实是:“悲伤,有很积极的作用,它是成长的动力。

    和好莱坞的许多谍战电影类似,大BOSS都是看上去不起眼的那个人。《头脑特工队》也是这样,尽管在大脑操控中心里,乐乐一直是王熙凤一样的大管家,其实真正导致剧情反转的主角,正是那个看上去邋里邋遢、被嫌弃碍手碍脚的忧忧。

    “这个人物经历的设置,也是很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汪永光解释说,童年通常充满了快乐,偶有厌恶、害怕、脾气,整个回忆也都是以欢快定基调。

    11岁开始

    人越来越不开心了

    但是为什么我们总觉得越长大越烦恼?

    没心没肺时代的结束,有一个年龄节点。

    电影的科学顾问、著名情绪研究专家保罗·艾克曼(Paul Ekman)解释:“情绪的研究发现,从11岁开始,快乐等积极的情感体验,开始在频率和强度上急遽下降。”女主人公莱莉的故事,就是发生在这个分水岭的年龄段。

    “事实上,从情绪本身的角度看,任何一种情绪,都有它的积极作用。尤其是在青春期之后,像悲伤这种情绪,才是成长的主角。”汪永光说。

    “从青春发育期开始,人的自我意识快速成长,十几岁的孩子已经会陷入莫名的难过中。但是这种失落、忧伤的情绪,会促进一个人更好地自省,利于挖掘自己的内在能量,从而能够及时调整、改变认知。

    在《头脑特工队》中,忧忧逐渐代替乐乐,开始主控莱莉的思考方式,让她从抵触的、逃避的,变得更加理性、积极。

    “悲伤是思考、解决问题的动力,是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角色,它与逆境成长有关系。” 汪永光问我有没有注意到,“悲伤是和聪明联系在一起的?

    果然,电影里,忧忧是小伙伴里,唯一一个掌握操作台所有操作规则的小朋友。

    《头脑特工队》提供了一种新的处理悲伤的方式:接受悲伤,让它呈现出来,耐心地应对前青春期少男少女的情绪挣扎。

    悲伤会让失去的东西(比如童年)变得更为清晰,并帮助全家人向着他们所收获的新身份的——新的居住地、新的身份等等。这对孩子和家长来说,都是如此。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记者 章咪佳        编辑: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