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性谩骂恐吓等精神暴力也是家暴

29.12.2015  07:09

     遭受家暴或面临家暴现实危险 可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

    12月27日,我国首部反家庭暴力法获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将于2016年3月1日正式实施。

    这部法律有哪些看点和亮点?“律师来了”签约律师祝双夏为您解读。

    反家暴法首次提出“反家庭暴力是国家、社会和每个家庭的共同责任”。因此,该法对反家暴工作的主管机构、社会责任、预防教育、司法处置以及救助措施等方面作了系统规定,改变了以前将反家暴工作分散在不同法律规定中难以有效执行的状况。林琳 高峰 何晓燕 伍娜

    一、首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定义“家庭暴力”,并涵盖了精神暴力。

    在以前,《婚姻法》虽有关于“家庭暴力”的条文,但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只是在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中有定义。这次的反家暴法不但对家庭暴力以法律的形式进行了明确定义,还涵盖了精神侵害行为。

    《婚姻法》司法解释(一)规定:“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

    对比司法解释的规定,反家暴法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精神侵害行为也定义为家庭暴力。虽然殴打、捆绑、残害等人身伤害是家庭暴力的主要形式,但精神暴力、性暴力等形式也越来越突出。

    精神暴力一般出现在高知家庭,精神暴力的伤害往往大于肉体的摧残和折磨。曾有个案例:女方发现男方有外遇后,男方自己不主动提出离婚,为了逼女方提出离婚使用了各种精神暴力行为,除了经常性谩骂、晚上开灯不让睡觉等方式外,还威胁将女儿带到乡下不让女方见面。女方几近精神崩溃,无奈主动向法院提出起诉离婚。

    二、同居关系也列入反家庭暴力的保护范围。

    从反家暴法的条文看,家庭暴力行为定义在“家庭成员”之间,第37条又规定“家庭成员以外共同生活的人之间实施的暴力行为,也参照本法规定执行”,这样就把同居等关系的成员也纳入反家暴法保护的范围。

    一般认为,家庭成员包括配偶、父母、子女以及其他共同生活的近亲属,但还有一些一起共同生活、关系亲密的成员并未包括在家庭成员内,主要包括按习俗举办婚礼但未登记的同居男女、无效婚姻的当事人、家庭寄养关系的人员、前配偶等。

    这些受害人一旦受到侵害,虽然理论上可以直接适用《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的规定,但当事人之间的“类亲属”的关系会同时影响有关机关的执法态度,从而使受害人不能获得足够救济,最终陷入救济无门的困境。

    三、规定有关机构、单位的强制报告制度,并规定了法律责任。

    虽然家庭暴力有隐秘性的特点,但很多家庭暴力持续时间长,还是有线索和迹象可以发现的,但有关单位和机构抱着少管家务事的原则,听之任之直至造成恶劣的后果。

    浙江某县一农村曾发生一起家庭暴力引发的故意杀人案,女方因不堪忍受其丈夫长达二十余年的家庭暴力,投毒致其丈夫死亡,后被判处无期徒刑。而女方遭受家庭暴力几乎全村人都知晓,却无人理会。

    反家暴法规定学校、医院、医疗机构、居委会等易发现家暴线索的机构有家暴强制报告义务,并鼓励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介入家暴事务,能有效地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并预防恶性事件的发生。

    四、公安部门可出具“告诫书

    告诫书的规定是反家暴法的一大亮点。除了规定公安部门出具告诫书的情形,还规定了告诫书的内容。

    反家暴法规定,告诫书应当包括加害人的身份信息、家庭暴力的事实陈述、禁止加害人实施家庭暴力等内容。关于告诫书内容的规定非常有利于家庭暴力的举证。

    在以往的案例中,家庭暴力难以举证往往使加害人当庭否认家庭暴力由其实施,虽然受害一方提供了病历、验伤报告等证明了受伤害的事实,也提供了报警记录,但就因为没有关于家庭暴力的事实陈述,从而无法证明家庭暴力是由加害人实施的。

    五、保护家暴受害者有力的利器——人身安全保护令

    2011年9月,疯狂英语的创始人李阳的美国妻子,曝光了一系列关于丈夫向她施暴的图片和文字,李阳回应承认施暴的事实并道歉。随后,李阳的妻子向北京朝阳区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

    2013年2月,法院认定李阳构成家庭暴力准予离婚,并发出了北京市第一张人身安全保护裁定。此裁定是基于2013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民事诉讼法》中关于行为保全的措施,但只能在诉讼前和诉讼过程中提出。

    而反家暴法首次建立了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即使不是在离婚诉讼中也能提出人身安全保护令的申请。该法规定当事人因遭受家庭暴力或者面临家庭暴力的现实危险,向人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人民法院应当在72小时内作出裁定,情况紧急的应当在24小时内作出。人身安全保护令的保护范围可以包括申请人及其相关近亲属。人身安全保护令由人民法院执行,公安机关以及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应当协助执行。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        编辑:叶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