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建构有态度、有能量、有动力的文化生态保护体系

30.12.2016  15:38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并经文化部批准设立的特定区域。从2007年设立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伊始,我国坚持开展文化生态保护实验探索已走过近10个年头。

  从整体上看,我国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呈现出四大特点。一是覆盖范围广、民族文化多。所设立的18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共涉及15个省区市,相关主要民族23个。二是文化特色鲜明、存续状态好。比如2016年闽南、徽州、晋中等3个文化保护生态实验区率先开始进行交叉评估,它们都属于底蕴深厚、历史悠久、样态独特、体系完善的文化区域,其他各个文化保护生态实验区也都自成体系,同时具有各自的文化属性和特色形式。三是注重将整体性保护作为最核心的保护原则和方式。所谓“整体性”,是我国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中秉持的最根本理念,旨在将文化与环境、保护与传承视为一个有机联系的生态系统,特别强调维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以及自然遗产之间的原态性平衡。这是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源于生态博物馆保护模式、但又有所创新的关键所在,是在理念和实践上的重大发展。四是文化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有机结合。不少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这些年都依托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和研究基地,对一些适宜的项目进行延展性保护,将传统工艺和机器生产予以适当对接,同时扩大传承人群研习培训,有力推动了传统工艺的复活和振兴。

  “实验”二字的真谛,是在实验中摸索完善,在实验中成长成熟。诚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设发展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也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值得警醒重视。比如,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根本理念是要体现非遗项目与文化生态之间点与面、实与虚的辩证关系,但不可小觑的是,在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等冲击下,一些文化生态的现状堪忧,最为突出的是一些地方民族语言处于濒危状态,如湘西州真正能讲土家语和苗语的人已不足30%,在笔者开展的民族语言调查中也有十分直观的感受,即一些需要依靠民族语言口传心授的民族文化样态可能就此失传。比如,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设理念是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要结合,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相当程度的“上热下冷”现象,不同地方的政府重视程度也不尽相同,同时受一些不科学的政绩观影响,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文化生态保护实效上的不均衡性。

  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一个颇具战略意义的宏大构想,也是一个具有前瞻性和实践性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强化“自上而下”的积极性,也需要“摸着石头过河”,强化“自下而上”的积极性。为此,有必要将10年来的建设经验进行一番梳理整合,形成若干值得推广的典型经验,以此来牵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全局,同时绘制文化生态保护的蓝图愿景。

  一是要真正构建有灵魂的文化生态保护体系。必须赋予文化生态保护以“活的灵魂”。不仅要激活文化生态的历史积淀和自然资源,还要激活文化生态的时代价值和现代意义,要让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与时俱进地活起来,不能做仅仅躺在编制和规划目录上“”“”“”的文化富矿,而要努力建构有态度、有能量、有动力的文化生态保护体系。为此,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既要用好、用活整体性保护的政策,还要在国家层面争取更多战略支持,尽快纳入文化自信建设和文化强国战略的大盘子。

  二是大力培育文化生态保护新动能。正如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一样,在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方面,也要转换理念、培育动能。最根本的是要将文化生态保护纳入国家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中,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目标特别是脱贫攻坚战略密切结合,促进文化传承和产业培育相结合,促进民族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鼓励开展整体性保护基础上的开发性保护探索。能否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政策进行一番盘点,将有关政策与脱贫攻坚以及其他国家级支持扶持政策进行有效整合,将决定国家生态保护实验区未来发展的广度和深度。

  三是发动社会力量多方面积极参与。要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大力探索让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渠道和方式。建议设立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基金,鼓励社会资本抢救濒危民族文化遗产、奖励优秀民间艺人和学者等文化传承人建设非遗传承和研究基地等。应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0年成就展”,让文化生态保护成果进校园、进电视台、进网络,形成广泛深入的社会效益。

  四是加快实现文化生态保护数字化生存。放眼世界,现代信息技术和新媒体空间日新月异,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只有赶上“互联网+”这趟车,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应及时保护发展尚有交流功能的民族语言,形成民族语言数字化和云计算,尽快建立以民族语言为途径载体的民族文化遗产和文化传承人的大数据,筹建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互联网+”综合展示平台,以项目化、产业化方式与新媒体、卫视、VR等合作开办系列节目,让文化生态真正进入社会公众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