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该忘记!不曾忘记!不会忘记!——寻访浙江著名抗战英烈代表的故事

31.08.2015  17:26

            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省民政厅按照省委和省委宣传部的统一部署,开展了“不能忘却的抗战记忆”抗战著名烈士、抗战遗址、抗战故事寻访活动。近日,厅宣传处、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与新华社浙江分社联合,赴宁波、绍兴、舟山等地寻访革命烈士,挖掘身边的感动。

        “无法想象在我们这样的年纪就为国捐躯是什么样的?感谢先烈们的付出,遗忘就等于背叛。”——19岁学生孙萌
        “我们9个60岁以上的人,都不知道在家乡还有那么多抗日英烈。上了很生动的一课!”——宁波鄞州首南街道张昌龙
        这是记者在宁波樟村四明山烈士陵园看到的两段参观者留言。
        抗日战争留在浙江的,是约40万伤亡人口,500万战争难民。是笕桥“八一四”空战,是富阳“受降村”……
如果说数字是历史的抽象,那么人物和事件就是历史的血肉。
        不该忘记!不曾忘记!不会忘记!寻访浙江公布的首批著名抗战英烈及英雄群体,最大的意义或许正在于此。
            一个少尉飞行员牺牲,为何“惊动”两党高层?
        25岁的他,风华正茂、玉树临风。25岁的他,壮志凌云、慷慨就义。1938年3月13日,时任空军第一大队三中队飞行员吴复夏,与战友奉命轰炸被日军占领的杭州笕桥机场,炸毁敌机11架,仓库4座,歼敌20余人,返航途中遭遇阻截,机毁人亡。
        吴复夏牺牲时,只有少尉军衔,却“惊动了”国共两党高层。据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提供资料显示,毛泽东曾代表中共中央给他家属写慰问信,周恩来亲自写了挽联,国民党元老居正则为吴复夏墓碑题字……
        “我们都知道,一个优秀飞行员的成长期是漫长的。吴复夏3年航校毕业后马上参战,且歼敌那么多,可以说是辉煌的战绩。”空军二十八师杭州笕桥场站一位老首长说。
高城里厅吴氏宗谱》记载,“丧事方毕,空军部队奉命赐颁恤金万元,并赐葬费300元。烈士慈母陈太夫人未忍爱子褒恤之资入私囊,嘱令子女筹建烈士纪念厅及复夏小学,并以家产田60亩为小学基金……
        据兄长吴复唐口述,建学校其实也是吴复夏本人的遗愿。“国难当头,军人以杀敌报国为己任,生死存亡,未可预料。若我活着,就卖掉家里分我的产业造学校;若我牺牲,你们就用我的抚恤金办学。请兄长务必记住!
        70多年过去了,吴复夏圆墙尖顶的墓碑,日日守护着朗朗的读书声。复夏小学见证了英烈的事迹,也见证了中国人民抗战胜利后的伟大复兴。从占地15亩到目前的3200多平方米,从平房私塾,变成了拥有11个班级,1500余名孩子的公办学校。
        “我家住隔壁的上朱村,上世纪60年代,我就是在复夏小学读的书,当时叫西坞小学。到1985年4月,学校举行复名大会,那时候我已经在这里教书了。”复夏小学老教师朱加作说,学校的教学楼、厨房、图书室等,好多都是村干部、村民集资筹建的,“周围10多个自然村,都有小朋友在这里读书。
        “甘于清贫、甘于奉献。这是吴复夏烈士的事迹,以及他的家人创办复夏小学给我们最大的启示。”现任小学校长贾军民说,历史是灾难和教育的竞赛,吴复夏及其家人无疑是有远见的。而从这个学校走出的很多学生,如今已然成为国家和民族的栋梁。
                    “生死存亡共国仇,一心一德一戎衣!
        此处山势险峻,进可攻,退可守;此处占地冲要,隐实力、打游击……以浙江四明山为中心的浙东革命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全国十九个解放区之一。在这里,孕育了许多“传奇式”的新四军英雄,朱学勉,就是其中之一。
据相关史料记载,1931年到1944年的十余年间,朱学勉曾有过多重身份:秀才后生、药店学徒、绘图师傅、监狱录事、爱国学生、革命志士、县委书记、游击队队长…正是这些身份,铸就了英烈不平凡的一生。
        1944年,在诸暨墨城湖与汪伪蔡廉部激战中,朱学勉不幸中弹身亡。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将诸暨枫桥魏家坞附近的一个中学取名为学勉学院。
        “1939年到1942年间,我父亲杨思一任中共宁绍特委书记,算是朱学勉部队的‘顶头上司’。那些年,辗转宁波、余姚、诸暨等县区,他一直跟我父亲在一起。”浙江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浙东分会副会长杨海光说,父亲生前常念叨,朱学勉工作能力强,也很有思想,就是牺牲的太早,还没来得及娶妻生子……
        “战云漠漠漫神州,生死存亡共国仇”“四万万人同誓死,一心一德一戎衣!
        那个年代的新四军战士,有多少和朱学勉一样?没有后代、难觅亲宗。然而,正如其所写的《有感》中所说,战死沙场、为国捐躯,却也是如此畅快淋漓。
        “1943年,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金萧支队成立,朱学勉任第一大队大队长,我父亲俞林任教导员,他们一文一武,合作无间。”浙江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浙东分会会员俞小平说,后来,父亲因为腿伤离开前线,而他的战友也都相继牺牲了。
  “不可能不痛苦,毕竟战争如此残酷。”俞小平说,小时候看《地道战》、《地雷战》电影,父亲就会说,“这些我们当年都经历过,只是比电影更复杂、更曲折、也更沉重。
但是,朱学勉、俞林等老一辈新四军战士留下的精神遗产,更多的是坚定的信念和作战的英勇。“父亲弥留之际,还在喃喃自语,怎么那么多飞机,那么多坦克?赶快冲锋啊……”俞小平说,直到生命最后一刻,父亲仍想着重回战场,和战友们在一起。
                    “你已魂归故里,我必生死相依
  什么是革命浪漫主义?什么是革命乐观主义?思政课本上出现的高频词,用一个抗日英烈的故事,或许也能表达得淋漓尽致。
        张新华,女,浙江湖州人。在乡村学校义务教书和宣传抗日救国道理时,人们叫她“小先生”。1936年,20岁的她,邂逅学生救亡进步团体——荆山共学社组织者王仲芳,开始了一段革命爱情故事。
        “她比他大四岁,在他心里,她是一个光芒四射的女孩。西湖游船时,她曾伸手拉过他一下。教家政课时,她曾为他做过一碗肉汤圆。”王仲芳好友,中国博物馆协会陈列艺术委员会委员张志勇说,他们之间因抗日结缘,却也因抗日而分开。
        由于工作需要,1937年王仲芳先去了延安,张新华则辗转到了江西南昌。1938年7月,张新华到皖南参加了新四军,1940年被新四军军部授予“十大模范女战士”称号。1941年在开辟浙西抗日根据地途中,被伪军捕获杀害。
        “我的心,自始至终都属于你,只要你不走向反革命的道路上去。”“我对你的期望,就是国家所要求你的,亲爱的。”“我们把一切奉献给了革命,那当然工作高于一切。
        从1937年到1941年间,张新华与王仲芳仍然保持着通信。“1941年3月7日之后,将近4、5个月没有信件过来,我就估摸着可能出事了。但是没有确切消息,我就一直等,直到解放后她弟弟给我写信,我才知道她确实是牺牲了,坐实了。”今年已94岁高龄的王仲芳说。
1981年开始,王仲芳多次到江苏宜兴等地寻找爱人骸骨。“问了好多人,知道她的事迹,却不知道她的骸骨在哪里。后来,好多政府部门也知道我在找她了,帮忙打听到一个支部书记,姓李,小时候在张新华被杀的地主大院里当长工,领着我们去找。
  据相关资料记载,张新华被捕后视死如归,还在狱中利用一切机会向守兵宣传抗日主张,看守她的士兵陈洪泉受她的启发投奔了新四军。敌人怕公开处决她会引起众怒,便在一个深夜将她刺死并抛尸水沟。
那沟附近后来变成了打锅厂。我们按李书记说的地方挖下去,果然发现了骸骨,她还保持着身体斜靠在壕沟边上的样子。”王仲芳向记者讲述这些的时候,语气异常平静。
  “我已确定我所要走的方向,我要永远往这个方向奔跑,直到我喘完最后一口气!”王仲芳至今仍时常拿出那些年张新华写给他的信,细细触摸、慢慢品读。
后悔吗?不后悔。还爱吗?一直都爱。
相比于别人怀念她的方式,王仲芳有着更多坚持。张新华的墓碑,后迁葬于南浔适园公墓。“我当时就想,你既然魂归故里了,那我死了以后就来陪你吧。”王仲芳说,他要将自己的部分骨灰与张新华合葬。
“我们俩,只是那个年代很平常的爱情故事。
          耳边响起熟悉的旋律,“民族的号手”从未远离
  “云儿飘在海空,鱼儿藏在水中。早晨太阳里晒鱼网,迎面吹过来大海风。
        抗战初期,艺术圈“光怪猎奇”的浮华泡影被一首饱含疾苦的《渔光曲》震碎。十几万张唱片一抢而空,全国人民口口传送。而该曲作者任光,时任新四军政治部战地文化处负责人,却牺牲在了战斗途中…
  家乡嵊州的山水灵气,加上皖南的巍峨壮丽,孕育出任光深厚的艺术才华。“在浙江嵊州,我曾采访到一位90多岁的老先生,叫张渭舟,他说小时候去城隍庙看戏,好几次都碰到任光。”浙江嵊州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刘育剡说,地方戏剧的浸润,帮助其完成了音乐素材的原始积累,使其创作始终带有鲜明的群众特色。
  而在烽火岁月与革命斗争中熔炼的家国情怀,则是任光的创作得以不朽的根基。“辛亥革命之后,他(任光)是当时嵊县第一个剪辫子的人,也就11、12岁的样子。”任光的侄儿任琪,继承了叔父遗志,成为深圳大学音乐系教授。
有这样一件事情,我记得很清楚:鲁迅先生逝世以后,有人写了几首悼念鲁迅先生的歌,准备送葬时唱,但都比较难唱,‘打回老家去’大家比较熟悉,后来送葬的队伍就唱这个歌。记得当时队伍到同文书院虹桥路口时,有几个日本兵站在旁边,大家就唱‘打回老家去’的原词,就唱‘义勇军进行曲’,日本兵见有那么多人对着他们又唱歌又喊口号,就灰溜溜地走了。”时任新四军抗敌剧团团长、中国音协秘书长孟波生前回忆任光时曾说。    
档案显示,1936年,任光在抗日救亡歌曲《打回老家去》中,响亮地喊出了“打走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1939年,他在马尼拉、新加坡一带积极推动华侨救亡歌咏活动。1940年,他先后受郭沫若、陶行知、叶挺等提携邀请,参与爱国救亡的音育工作。
        叶挺赞他“中国音乐之星”,聂耳尊其“我们的导师”,《新华日报》赠誉“民族的号手”……“诗以言志,乐乃心声”——嵊州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秘书长齐家声说,任光的作品之所以能传唱至今,是因为那曲调不仅记录了战乱疾苦,更唱出了中国人的顽强不屈。
【记者手记】
        记录历史、书写历史,是职责,也是功德。
        一路采访,看到了日军在浙江留下的各种罪行:轰炸、掠夺、侵占、屠杀……当战后出生的很多中国人,依然在遭受着战争遗留(如毒气弹、细菌战)的伤害时,遗忘无异于背叛和推卸责任。
        一路采访,也看到了有无数人站出来顽强反抗:八路军、新四军,国民党、无党派人士、国际友人……大家曾如此团结,排除万难,一起抵抗了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岁月。
所以,提到抗日战争在浙江,应该有更多的人物和故事来丰富历史的层次。所以,浙江省民政厅联合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在全国率先公布了首批省级著名抗日烈士和英雄群体名录。
        不该忘记——因为先烈们曾无比英勇;不曾忘记——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民间组织,都在加紧寻找和抢救那些见证;不会忘记——唯有记住“他们”,才能更好地认识“我们”。
        “现在的年轻人啊,不要总是盯着网络和手机,抬头看看烈士纪念碑吧,那样才会离信仰更近。”王仲芳在采访进入尾声时,曾不无感慨地说。
嵊州中学晨钟楼前,有任光指挥大家唱歌的白玉浮雕。当我采访结束时驻步于广场,阳光折射浮雕熠熠生辉,教室里飘荡出悠扬的曲调。
        这样安稳的生活,吾辈理应万分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