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清县多举措提升特殊教育办学品质

12.06.2018  23:14

自德清县成立特殊教育学校——培康学校以来,将特殊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教育发展“十三五”发展规划》,做到与基础教育所有工作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实施、统一督导,全县特殊教育工作实现持续健康发展。按照“轻度残疾儿童随班就读,中度和部分重度残疾儿童进特殊学校,重度和多重障碍儿童送教上门”的教育安置,2017学年德清县义务段残疾少年儿童中接受随班就读的学生50人(其中县内47人、县外3人),在培康学校就读58人,在县外特殊学校(盲校、聋哑学校)和康复机构就读19人,接受“送教上门”的学生19人。在普校建设卫星班1个,资源教室8个,其中省级示范性资源教室5个。主要做法如下:

一、政策保障,资金扶持,特殊教育有序发展

1. 教育发展有规划。制定了特殊教育“十三五”发展规划和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每年至少组织2次全县特殊教育工作会议,学习、贯彻全省特殊教育发展相关政策文件精神,出台特殊教育工作文件。2015年11月出台《德清县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情况(2015~2017年)》(德政办发〔2015〕170号),2016年12月出台《德清县特殊教育“十三五”发展规划》(德教〔2016〕34号)。

2. 人员经费有保障。一直以来,培康学校(含特殊教育指导中心)配齐配足人员,2018年根据教师退休、学生人数变化等情况,又新增3人,到8月特教教师配备将达26名。县教育局核定每年工资、养老金等人员经费、公用经费,根据学校发展规划预算安排特殊教育资源教室、指导中心工作经费、送教上门等专项经费150万元。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按义务段公用经费的10倍标准核拨(2018年特殊教育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标准7000元/人?年、初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9000元/人?年)。2017年县教育局对特殊教育学生免费入学以及爱心营养餐金额发放达94500元。

3. 办学条件有提升。培康学校占地面积8062平方米,专用教室9个,普通教室8个。2017年,在县职业中专建立特殊教育卫星班,开展融合教育教学活动。培康学校的职高班还建立2个校外实训基地——百斯特三源汽车养护中心、浙江佐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基地活动运行有序。对列入省特殊教育“十三五”重点项目计划的省级示范性资源教室,能正常使用并有台账记录。

二、完善体系,合作交流,特殊教育整体提升

1. 完善保障体系。为进一步促进特殊教育健康发展,按国家、省市相关特殊教育文件精神,德清县构建了政府牵头,教育、民政、残联、财政、人社、卫计、编办等部门协作机制。完善教育行政部门强化行政管理,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加强业务指导,培康学校和有特殊学生的普校组织实施的教育康复服务机制;出台随班就读、送教上门等工作管理制度,加强教师和家长的培训,保障残疾儿童少年“零拒绝、全接纳”接受教育。

2. 提升师资水平。提升教师对特殊教育的认识,积极营造悦纳融合的教育氛围,努力提升特殊教育教师专业能力。一是突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功能,加强特殊教育巡回指导,为普校随班就读工作提供专业支持。二是加大教师针对性培训和引进力度,先后选派骨干教师赴上海、重庆、北京等地进行专业的针对性培训,并以“提前择优”的形式为培康学校招录浙师大、杭师大特教专业毕业优秀教师5名。三是与浙师大、杭师大、浙工大等省内高校建立合作,如2016年培康学校与浙师大签署为期3年的合作交流协议,定期请专家进校进行手把手的专业培训,提升特殊教育教师整体专业水平。四是加大资源教师培训力度,组织后备干部、新进教师、普校教师进培康学校体验培训,每学年不定期开展资源教师专业培训。

3. 加大合作交流。主动与高校、名校合作,并积极引入省内外优质资源。培康学校与台湾新竹特殊教育学校、杭州杨绫子学校、上海虹口区特殊教育学校、桐乡特殊教育学校等学校签订学校发展协议,与大连、广州、江苏、台湾等特殊学校和机构加强联系,并先后接待了大连市、萧山市、富阳市、临安市、桐庐县、温州市洞头区、余杭区等10多个县(市、区)特教同行来德清交流,促进了学校内涵发展。

三、两头延伸,科研引领,特殊教育优质发展

1. 两头延伸拓展特教体系。德清县在切实保障残疾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同时,积极推进特殊教育向两头延伸工作。2014年培康学校开设学前班,2015年开设职业高中部。2017学年全县33名3~5周岁的幼儿通过“幼儿园就读、康复机构康复、送教上门”等形式均得到教育康复安置。职业高中已开设西点制作、汽车清洗、民宿服务、家人照护等多个适宜残疾学生就业发展和自身能力提升的专业。

2. 课题研究助推师生发展。培康学校已形成“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高中教育”为一体的办学模式。为了使每个学段的学生都能接收适切的教育,学校以课题研究助推师生发展。目前,培康学校的《培智学校学前班课程主导运营模式的实践研究》《培智学校低段学生功能性统整课程的建构策略与实效》等课题被列为省级重点教研课题、省级重点规划课题。通过研究,教师的课程整合能力、课程评估能力及教科研能力有了明显提升,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

3. 推进融合提升随班就读工作质量。德清县随班就读工作实施三级管理体系,即教育局负责行政管理、县特殊教育指导中心负责业务管理、各普通学校负责具体实施,并制定了各项工作机制。以资源教室工作为抓手,通过随班就读个案评比、交流,资源教师课堂展示,资源教室专项检查等举措,努力提高随班就读工作质量。如清溪小学组建以资源教师为中心,由相关的任课教师配合,同学结对帮助的支持性教育网络,对随班就读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及相应的康复训练。实验学校创造性地使用资源教室,让普通孩子陪伴帮助随班就读学生一起使用资源教室,让进资源教室成为普通孩子奖励的一种形式,从而让随班就读学生觉得进资源教室是一种光荣。县特殊教育指导中心教师通过到普校听课、访谈等形式,实地了解随班就读学生的具体情况,包括学业成绩、行为习惯、具体障碍类别及程度等,并进行分类管理,为普校提出针对性的帮扶建议。

四、加强融合,创新模式,特殊教育特色发展

自2011年9月开始,德清县送教教师团队克服学生分布广、残疾类型杂、残疾程度不同、家长关注度不同等困难,为从未上过学的孩子送去康复的希望、知识的滋润。送教上门下乡下村进家庭3300余人次,累计送教上门服务13200余课时。对全县学校发展性目标考核时,第三方教育评估公司对德清县送教上门进行调查,19名家长满意率100%,送教上门学生喜欢率100%。第三方评估公司认为:“送教上门工作是德清义务教育发展史上一项重要成果。”今年1月份,德清县送教上门工作在海口与全国的特教同行作经验交流。

1. 创新个性化教学模式。为有效落实“送教上门”活动,我们采取“特校+普校”进行送教。在评估的基础上,制定适合孩子成长的长短期发展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等原则,为他们量身定制特教课程,每一个学生一册个别化教育计划书,“一生一案”,真正实现个别化教育。

2. 创建后续干预模式。在实施干预的过程中,德清县组织教师研发教材,编写了《家庭游戏18例》送教上门辅助教材,帮助新加入送教教师尽快掌握送教方法,帮助学生家长做好助教和教师不在时是孩子主教的角色,使送教学生毕业后在家仍能继续康复。

3. 整合社会资源N+1模式。通过整合政府、社会组织、家庭、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学校等方面的资源,构建“四送合一”服务体系,教育系统“送教上门”、卫生系统“送医上门”、残联“送康复上门”、社会家庭组织“送温暖上门”,形成全社会关注、关心特殊儿童的良好氛围,送教上门服务队伍正在扩大。如县中医院医师给孩子上门体检,对学生进行barthel(十项指数:进食、洗澡、修饰、穿衣、大便、小便、用厕、转移、平地45米行走、上下楼梯)指数评分,根据结果给出康复建议;县残联专门为每个送教上门学生配置学习用品、校服、课桌椅等;县慈善总会为他们提供每人每年1500元的营养餐补助;县义工协会成立义工送教小组;社区工作人员主动参与送教活动等。


长兴县“四项举措”加强特殊教育
一是三类并举,全面保障特殊儿童教育权利。教育厅
杭州市西湖区着力“六大项目”推进特殊教育发展
一是推进特殊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探索保障融合新格局。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