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清乾元镇规划设计有文化

18.10.2016  11:07

  核心提示: 小城镇的灵魂和生命,在于流淌的文化因子。一条市井小弄,一块城脚的碑石,一棵千年的古树,都是不可遗落的小镇印记。
  2015年以来,德清县在全省率先启动“美丽城镇”建设行动,共实施7个镇(街道)的196个项目。在文化脉络传承上,德清深入挖掘城镇发展的历史沿革和文化积淀,培育谋划了庾村集镇文化馆群、“瓷之源”考古遗址公园、赵孟頫管道升纪念馆等历史建筑体系,并充分运用到城镇景观小品设计中,打造独具历史文化魅力的小城镇品牌。
  老县城乾元镇因此得以苏醒,闪现出耀眼的光华。无疑,不失历史韵味,又拥有现代气息,这是一个千年古镇最好的归宿。
  千年古镇乾元,曾是德清最繁华的城区中心。22年前,德清县城迁至武康新区,乾元日益冷清。今年,一场小城镇综合整治行动,让乾元人亲眼见证了故土家园的蜕变。
  10月14日,德清县乾元镇作为全国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现场会参观点之一,迎来了全国各地的参观者。让不少人欣喜的是,整治后的古镇乾元,并不是一味的拆旧翻新。老城区在改善脏乱差环境的同时,盘活了老城墙、孔庙等古建筑闲置用地,并将它们恰到好处地融入居民生活环境。如今,在乾元走一遭,随处可见的历史文化印记,成了古镇最独特的风景。
  老城关,有心事
  今年90岁的施坤山,是土生土长的乾元人。古时,进出县城需通过城门,人们习惯将县城所在地称为城关。始建于公元691年的古镇乾元,2004年之前,一直叫做城关镇。如今,12年过去了,施坤山依旧习惯称自己为“城关人”。
  施坤山见过近代城关如何一步步建起了高楼大厦,变成车水马龙的现代化商圈,也亲眼见证了县城搬迁后老城关的没落与冷清。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城关镇最繁华的时期。1974年,施坤山举家搬入城关镇直街社区谈家弄。彼时,这条隐藏于城区中心的市井里弄,仅有两三尺宽,最多可供两个成人并排行走。谈家弄周边生活设施齐全,十分便利,走路不过几分钟,便可到达县博物馆、学校、电影院、老城隍庙等中心地带。
  1994年,德清县城从城关迁往武康。县城迁址后,城市功能区、居民生活区逐渐向新城区转移,不少年轻人都搬至武康生活工作。武康新城日新月异,老城却停滞不前、日渐老旧。相比新城武康,老城关建设资金投入少,多数建筑陈旧或成闲置,道路狭窄导致的交通拥堵、停车难等民生问题日益凸显。
  对于德清老城关人来说,这成为他们内心难以言说的痛点。
  施坤山住的谈家弄,相邻外墙之间电线交错,在空中盘踞形似蜘蛛网。不少老房子被岁月侵蚀,墙皮剥落出现裂痕。一些无人居住的闲置屋外,堆满垃圾,杂草重生,爬山虎爬满墙壁。里弄住户老年人居多,紧急情况多发,但道路狭窄救护车无法开进。“里弄排水不好,很潮湿。下雨天路边长满青苔,路面都是水坑,机动车路过会溅行人一身水。” 在施坤山描述中,三十多年没有变化的里弄,与现代化的生活有些格格不入。
  施坤山的子女们,在谈家弄度过童年,外出求学工作后逐渐离开。与施坤山的后辈们相同,在老城区长大的城关人,对老城关有着独特的感情。不管身在何方,他们的目光永远投向记忆中的故土,希望它能跟紧时代的步伐。
  老县城改造,日渐成为老城关人共同的心愿。
  老巷子,有记忆
  里弄数量多,是乾元古镇城区最大的特色。乾元老城区不大,仅2平方公里,其间有5个社区、38个小区,155条里弄。改造城镇人居环境,里弄便成为重中之重。
  2014年底,乾元镇开始实施“精致古镇,美丽社区”旧城改造三年行动。为了更合理地改造旧城人居环境,乾元镇请来浙江大学设计团队编制旧城改造总体规划。随着环城路立面改造、主进城路口龙型桁架,新增停车位等公共设施逐步完善,乾元镇整体面貌焕然一新。今年初,乾元镇在此基础上继续推进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重点改造包括谈家弄在内的多个社区里弄。
  里弄环境整治好之后,乾元镇开始打造弄堂文化。镇上请来中国美术学院等专业设计团队,将老城关延续至今的传统习俗融入里弄生活环境。如今,谈家弄已经变成了远近闻名的“风情小弄”。
  原本狭窄的里弄小道,通过拆除违章建筑已被拓宽一倍左右。原本坑洼的路面,都统一换成了新的青石板路。斑驳的旧民居,也被改造为独具江南韵味的黑瓦白墙。空中杂乱的电线“蜘蛛网”不见了,全部进行了地埋处理。地底下新铺设的管网,实现了里弄雨污分离。
  在谈家弄,最引人注目的是墙上的3D彩绘,走过这条“时光隧道”好似穿越回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城关。缝纫机、黑白电视机、自行车等老式“大件儿”镶嵌在立体墙绘中,引来不少游人前来合影留念。风情小弄入口前,还有一条以“生活慢城”为主题的彩绘墙,图文展现舞龙、剪纸、抓逆鱼、大火烧等乾元风俗。弄堂文化,由这些墙绘创作融入居民生活。在居民区不远处,新修缮的大家山公园登山步道、乾元山公园、古城墙遗址公园等,成为乾元人休闲的新去处。
  谈家弄10号,是施坤山的家。房屋外墙已被刷白,几扇门窗也统一刷上朱红色的油漆。施坤山开着半扇门,悠闲地坐在屋里看报纸,老伴坐在旁边歇息。“前不久,儿子女儿回了趟家。见到老城关变化这么大,他们都很开心。”说起老城关的新变化,施坤山兴奋不已。他是这条里弄最年长的老者,却没想到有生之年能见证老城关的又一场变革。
  施坤山家附近的谈家弄28号,曾经住着的一家三口,现已移居德国多年。与父母一同离开城关时,钱锴才14岁。今年7月,钱锴收到父亲转来的一条微信,里面有乾元镇美丽城镇建设后旧照新颜对比。他惊讶于短短几年间,乾元有了如此大的变化。两年前的夏天,钱锴回过一次乾元。当时,里弄的路依旧坑坑洼洼,两边是破旧的店面。而今年暑期,钱锴再次回国探亲,眼前的乾元已经开始显现出现代化古镇的新韵味。
  老建筑,有活力
  乾元孔庙,是古代德清兴教办学所在。唐贞观年间,朝廷下诏各州县立孔庙。一千多年来,这座德清县内唯一的孔庙,几经毁坏又多次重修。近代时期,孔庙仅存一座大成殿。清代学者俞樾所著《重建德清县儒学记》记载,“吾邑大家旧推四姓,曰徐曰胡曰谈曰蔡……”俞樾所说的四大家族,是明清时期德清县最典型性的文化世家、名门望族,曾诞生远近闻名的“徐门五世翰林”、“蔡家三状元”。
  新中国成立初期,德清孔庙废为粮仓,后为德清县粮食局办公所用。德清县城迁往武康后,象征德清书香历史的孔庙沦为闲置用地。20世纪初,社会各界人士多次提议重修孔庙。直至2014年旧城改造,孔庙才再次得以修缮。
  环境综合整治,在不少颇有历史底蕴的小城镇里,往往面临两难抉择:一边是百姓对现代化生活的迫切期待,一边是百姓对故土对历史割舍不断的记忆。如何保留并合理利用古城文化遗产,成为最大的难题。
  今年,借着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孔庙文物保护工作已基本完成。如今,原本空荡荡的孔庙已变身为德清文史馆,进门一眼便能看到一尊巨大的孔子像,墙上图文罗列了孔庙历史沿革及德清四大望族的名人轶事。孔庙前,遮挡的建筑物已被全部拆除,建成绿地广场。
  “孔庙代表着整个德清书香文化的脉络,即便到了现代,也应当继续发挥文化传承的作用。”乾元镇环境综合整治文化顾问倪有章说,今年9月开学第一天,在新修的孔庙前举行了湖州市开学第一课。如今,孔庙已经以新的形态继续传承德清书香文化。
  孔庙与老电影院之间,以影院路相连,这片区域是乾元镇新兴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原本斑驳的电影院外墙,已被修建为与里弄民居相同的江南建筑风格。老县城退休教师协会闲置的办公楼,被改建成德清电影人沈西苓艺术研究会。沿着影院路前行,里弄墙上沈西苓《十字街头》等老式电影海报,为这里增添不少文艺气息。
  “改建设计尽量保留了原先里弄的老石墙等建筑元素,融入民居建筑风格,另外,将孔庙、电影院等建筑周边路面拓宽,遮挡物拆除,突出文化地标。”负责这片区域设计的中国美院设计师钟皖灵说,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已经收购一批闲置用房,改造完成后等待商家入驻。
  63岁的陈国强,是老城关有名的德清大火烧手艺人。面饼中加入豆腐干、葱、鸡蛋,油炸后口感酥脆,是老德清人最喜爱的小吃。前不久,陈国强在赵家弄的流动摊位已经搬进孔庙对面的小吃店铺。陈国强还收了几个徒弟,传授大火烧、梅花糕等小吃点心的制作方法,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代代相传。
  如今,走在乾元镇的大街上,能偶遇不少手拿相机、边走边拍的老城关人。老城关的旧时记忆以及新乾元的日新月异,都被他们珍藏在镜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