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国义,这位游泳队的“爸爸”不容易

31.07.2017  15:19

  站在世锦赛最高领奖台上,22岁的徐嘉余兴奋又紧张,脑海中浮现出五味陈杂的过往。
      采访时,他不断提到一个人,“徐导真的很辛苦”,“金牌不能给你,徐导还没看到呢”,“我现在就想回去给徐导一个拥抱”……徐导,便是徐嘉余的教练徐国义,每次提及自己的教练,徐嘉余都会忍不住哽咽,甚至泪奔,他知道,没有徐国义教练,就不会有自己的今天……
      我在泳池边,就是想看你们成为奥运会冠军。
      徐国义的组里,除了叶诗文、徐嘉余,还有李朱濠、朱梦惠等多位潜力选手。每天十多个小时的泳池边、健身房的训练指导,徐国义数年如一日。2015年底,突发恶疾让他不得不暂时停下工作进行治疗。为了不影响队员训练,徐国义一度没有向队员透露患病的实情。
      之后的手术非常成功,按理徐国义可以选择退休,但仅仅过了几个月,他又回到泳池边为队员备战里约奥运会而忙碌,他放不下这群孩子。
      “因为我是教练,教练就是要带好运动员。”徐国义说,做这个决定并不难,“我说今天我还站在游泳池旁,也是希望你们在哪一天可以成为奥运会冠军,本来我早就撤了,因为我的身体不是特别好。
      从浙江到北京,到昆明,到澳洲,到里约,到布达佩斯,徐国义一直陪在队员身边。“坐飞机很伤的。”徐嘉余心疼的说。今年6月,世锦赛前的最后一次外训,澳大利亚布里斯班正值冬天,外训的泳池是露天的,即使天上下着暴雨,徐国义依然站在池边,盯着队员的训练。世锦赛上,徐嘉余决赛前,总能在泳池边看到徐国义的身影,他跟着徐嘉余的速度,在池边飞奔,叮嘱徐嘉余比赛中的每一个细节和动作。
      趁我身体还能承受的时候,我得多做些事情。
      曾经,徐嘉余是害怕教练的,“太可怕了,害怕,纯粹就是因为气场。”现在这感觉更多是亲情,像父母亲一样的亲情,“除了关心训练、读书,徐指导还会说,你们要有礼貌,做人要正,一定要有感恩的心,平时要多读书……他们就像父母一样。我2008年10月份进的队,他们就是我的监护人,所以就像父母一样。
      因为姓氏的关系,许多人都以为师徒俩是亲戚关系,徐嘉余也几次三番地解释,他总会说:“徐导就是我游泳队的爸爸。
      备战世锦赛的最后时刻,徐国义组并没有一般运动队的紧张气氛,相反充满了欢声笑语,碰到傅园慧这些的段子手插科打诨,他也能跟着乐。“训练的时候看不到他板着脸,也不会有生气的大声责骂。”徐嘉余一直很喜欢徐国义的带队氛围。在200米仰泳失利后,徐国义并没有苛责,而是一直说说笑笑,安慰鼓励徐嘉余。
      “我想大家都是开开心心地练,奔着一个目标去。我想练,我要练,我们就可以。”徐国义说,“训练的方法手段很多,我们想尽办法去帮助他们实现他们最大的价值。
      大到为人处事,小到吃饭睡觉,徐国义什么都管。“多吃点,开空调一定要注意别感冒……”这样的叮咛让徐嘉余耳朵都要听出老茧,但每次训练完听到教练这么唠叨都让他暖心。
      而徐国义的想法很简单,“趁我身体还能承受的时候,我得多做些事情。我得用实际行动告诉弟子们,我都能如此快乐享受着游泳带来的乐趣并对未来充满信心,他们就更没有理由放弃努力。
      只要你想游,我们就共同努力。
      叶诗文是徐国义培养出来的第一位奥运冠军,他对叶诗文倾注的心血不言而喻。但近几年,叶诗文的状态有所起伏,想要冲击自己曾经的巅峰,似乎越来越难。但徐国义从未放弃过对她的期待,“我们一直都在这么做,只要她不离开泳池,我就一直对她抱有希望。”徐国义不是不知道这个过程的艰难度,但是他很笃定,“我想只要她还喜欢游泳,还喜欢这池水,那么我们就会共同去努力。
      但是,徐国义并没有把叶诗文困在泳池里,他觉得,读书对她而言也很重要,所以一有机会,他便让她去读书。“我希望她和优秀的人在一起,自己也能变得更优秀。我问她读书简单,还是游泳简单,她说游泳简单,读书对她而言有点痛苦。也让她去尝试,她现在训练的自觉性更高了。
      无论是叶诗文还是徐嘉余,弟子的每一次进步都能让徐国义感到自豪。但徐国义只是会对他们稍加赞扬,同时告诫他们不要沾沾自喜。当徐嘉余把刚戴上的金牌摘下来挂在了徐国义的脖子上时,徐国义只是拍了拍弟子的肩膀,笑着说:“运气还可以,有点小紧张。
      “我和他不需要说什么,只需要眼神就可以,表扬他一下,就OK了。这个不是重点,这个是开始,说明我们还有可以改进的地方,有很多可以提高的东西,不要游了这个成绩后沾沾自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