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涌动怀旧潮

02.07.2015  10:49

  知名影人伍迪·艾伦拍过一部有趣的片子《午夜巴黎》,讲述一个美国作家误打误撞穿越到他向往的19世纪20年代的巴黎,和海明威、菲茨杰拉德成为朋友,与美女阿德里亚娜坠入爱河。然而,当他们再次穿越到高更、德加的年代时,阿德里亚娜选择了留在那里。他恍然大悟,原来每个人都有心中的黄金时代,美好的旧时光不过是一种幻想。

  这就是怀旧。怀旧是指向过去的一种情结,其对象是与快乐相关的事物、人或地方。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根子上就是怀旧的,艺术就是对生命的一种眷恋。因此在古希腊,记忆女神摩涅莫绪涅被称为掌管叙事艺术的缪斯。在当代,影视剧中的怀旧特征越来越明显,成为一股潮流。

  日前热映的电影《哆啦A梦·伴我同行》就应和了怀旧的潮流,观众主要是“80后”“90后”,他们去电影院不是为了新的故事,而是为了缅怀自己的童年。电影也紧扣童年、成长、伙伴、离别几个主题,将怀旧的情绪渲染到极致。

  有学者认为:“怀旧既起因于内心缺憾,又与精神自恋相关。”过去的一切之所以有神圣的价值,就在于它为情感所渗透,成为人生命的印记,对它的怀恋其实就是对过去生命的怀恋。所以,怀旧的影视作品往往有浓重的个人印记。

  如前段时间上映的《闯入者》就充满导演王小帅式的怀旧。当镜头扫过贵州废弃的厂房、剥落褪色的墙皮、斑驳的树影,再到主人公苍老的面容,一切都在诉说着岁月的流逝。这种情怀在他另一部作品《我11》中表达得更彻底,影片从一个11岁小男孩的视点,描绘了上世纪70年代国营大厂的变迁。蒋雯丽的导演处女作《我们天上见》也具有同样的个人怀旧情结,影片出现了大量“旧物”的意象,铁路、雨、伞、河、布娃娃等,而对旧物的怀恋正是怀旧文化显著的特征。

  怀旧不但是个人的情结,更是集体的经验。怀旧将过往的记忆客体化,它是一个由主观个体记忆到客观、集体历史意识的反应过程。在这个过程里,对过去的追忆从个人经验转变为集体意识。

  以“文革”时期为怀旧对象的影视剧数量颇丰。电影《山楂树之恋》以山楂树为回忆的载体,叙述了一段被压抑的、纯真的爱情故事。电视剧《血色浪漫》、《与青春有关的日子》、《甜蜜蜜》可视作一个系列,融合了青春剧的类型特点,讲述了那个特殊年代的爱情故事。电视剧《北风那个吹》是知青题材,帅子下乡时收获了美好的爱情,而返城后却迷失在物欲中。当他病重回到山林时,耳畔响起熟悉的旋律,一声“回家”,是对怀旧最好的诠释。

  许多学者认为怀旧情结来源于现代人的认同危机。现代人最大的危机就是如何认同自我,如何在现代社会里为自我定位。学者赵静蓉认为:“怀旧本质上就是要通过追忆,连缀起人类成长历程中的‘碎片’,把破碎了的现实还原为完整,重获对生活的虔诚之心。

  电视剧《我们的八十年代》以工厂生活为背景,描绘了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爱情与理想。《我们生活的年代》讲述了几个年轻人艰辛奋斗的故事,当他们终于事业有成的时候,日渐膨胀的欲望却彻底改变了他们。这类电视剧探讨了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与精神危机的沉重话题,表露出对美好过往的追忆。

  不过,近期关于怀旧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怀旧其实也是积极的心理过程,可以改善情绪,增强人的社会生活存在感,提高自我认知。如专家所说:“怀旧不永远是关于过去的,怀旧可能是回顾性的,但是也可能是前瞻性的。反思与向往、疏离与温情并行不悖。”影视剧中的怀旧也起到了这种积极作用,通过怀旧的共鸣,观众排遣了情绪,增强了对当下生活的信心。

  家庭伦理剧中常见的怀旧叙述正是基于此。电视剧《金婚》中,文丽和佟志走过50年的风风雨雨,横跨半世纪的故事足以引起大多数观众的共鸣,在追忆中观众也得到了幸福的体验。电视剧《父母爱情》中,年轻观众看到了上一辈的爱情故事,老一辈重温了过去的回忆,在回忆中缅怀已逝的青春和对爱情的执着。

  电视剧《亲情树》继承了传统的苦难哲学,善良的人经历磨难后终有好报,对观众而言更有忆苦思甜的启示。《全家福》则是对北京几十年变迁的缅怀,剧中老萧问:“我怎么觉得这永定门这么小啊?”满堂说:“不是永定门小了,是咱们的北京城变得越来越大了。

  2010年微电影《老男孩》也是以怀旧为主题,某种意义上它开启了青春怀旧影片的先河。如导演肖央所说:“怀旧是一种思潮,小时候我们都很幸福,时代给了我们做梦的机会。”把怀旧与理想相结合是一大创举,激起了观众的强烈共鸣。

  2011年上映的电影《将爱情进行到底》是对1998年同名电视剧的续写和追怀。同样的演员,只是已经老了;同样的故事,只是没了当年的朝气;甚至同样的歌曲都变得舒缓了。

  青春怀旧电影的大幕就此拉开。2013年,赵薇的导演处女作《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收获7亿元票房,以回忆中的大学生活为主要内容,短暂美好的爱情、终将逝去的青春,都流露出往事不可追的哀婉。同年的《中国合伙人》讲述了3个年轻人的奋斗故事,以“励志”为价值核心,体现了那个时代理想主义的气息。

  青春电影是一种很特别的怀旧。照理说,年轻人才活了几岁,又有多少“”可怀呢?而他们又是最喜欢怀旧的。这是因为年轻人处在成长阶段,容易产生自我认同的危机。它与成年人的怀旧很不一样,后者是历经沧桑之后感慨“我老了”,而前者是回首所失所得感叹“我长大了”。

  近几年,青春怀旧电影成为国产片中坚力量。2014年的《同桌的你》把怀旧的触角拉回到初高中,伴随着“大使馆被炸”、非典等引发共鸣的大事件。《匆匆那年》也主打怀旧牌,在片中加入了那个年代的许多符号。2015年刚刚过半,已有多部青春片上映,其中《万物生长》用“性意识”取代单纯的爱情作为叙事主题,《何以笙箫默》加入了偶像剧的元素,《左耳》则主打疼痛青春,展现青春残酷的一面。

  从评论来看,近几部青春电影口碑不佳,这一方面因为这些影片的制作、叙事完成度较差,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过分制造怀旧的气息,脱离了现实生活的逻辑,只剩下一堆怀旧符号的堆积。正如学者詹姆逊所言:“怀旧电影并不能真正捕捉到社会现实中的历史性,取而代之的是一堆色泽鲜明的、具有昔日风尚的图像。

  许多学者已经发现当代怀旧现象与消费主义之间的联系,并提出了批判。这是我们必须注意的。毕竟,当怀旧成了商品,我们真实的记忆成了虚伪的画面,我们真挚的情感成了廉价的消遣,那时该要到何处寻回内心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