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严“监视”能否揭开 PM2.5影响人群健康的真相

24.11.2014  13:28

检测人员正在检测空气质量

昨晨,在杭州东新路,一群鸽子在白茫茫的雾霾中盘旋飞翔。

    哪类人是雾霾易感人群?哪些疾病与雾霾密切相关?污染达到何种程度不适宜出门?

    杭州市疾控每月连续8天采样,分析32种有毒有害成分,近期或将公布初步研究结果

    刚刚结束的周末,是个典型的“小阳春”。可惜,这样的天气,也是雾霾最钟意的。

    昨天,杭城的空气质量又是轻度和中度污染,每个时段的AQI指数都上了140。特别是在凌晨2点到4点、中午11点到下午2点,空气质量最差,AQI指数最高时达到了189。

    而近7天来,杭州AQI指数一直在130-150左右徘徊,其中22日为中度污染。在全省空气质量中,杭州依旧与湖州、绍兴同在最差行列。

    这样反反复复的空气污染的节奏,还能不能让人放心地出门了?

    很多市民也抱怨,虽然可以查询杭州市环保局在市区10个点监测到的实时数据,可是究竟严重到什么程度才不适宜出门?哪些毛病与雾霾相关,要特别注意?这些光靠环保的监测数据,无法给出答案。

    今年,杭州市疾病控制中心启动了一项《空气污染(PM2.5)与人群健康影响的监测》工作,就是收集PM2.5的成分进行分析,并配合相关调查,以解开雾霾与健康的疑惑。如果研究顺利,近期将公布初步研究结果。

    近日,本报记者跟随疾控人员进行了一次采样,详细了解了整个研究的计划与进展。

    每月连续8天采样,采样流程严格按照规范

    11月17日下午2点30分,记者赶到朝晖二区的杭州市预防保健门诊部,与负责采样的刘医师碰头。她一身白大褂,手拎一只银色工具箱,示意我跟着她上楼顶。

    那天是个大晴天,不过风很大,气温有点偏低。“5层楼的楼顶,风自然要大一些。你看,这里有三台采样机,全用钢丝绳固定住,不然很容易被风吹移了位。

    刘医师一边解释,一边走到其中一台采样机前,先掏出钥匙打开一扇小铁门,里面有一块显示屏和一些按钮。记录下显示屏上的一些数据后,刘医师又设置好机器下次启动的时间。

    “这几台机器原则上可以24小时工作,但必须留出时间进行采集。所以,机器被设定为每天工作23个小时,剩下的那个小时就是用来采集数据的。

    只有一个小时的时间,还挺紧张的,刘医师解说归解说,可手上的活却没有片刻停歇。

    接下来就是整个采集工作中最关键的步骤——更换滤膜。这是一个圆柱形装置,顶上戴了顶小帽子,即使雨从哪个方向飘过来,也会被死死地挡在外面,以保证滤膜的安全。

    刘医师用专门的工具小心翼翼地从装置里取出一卷类似胶带纸的东西,以最快的速度放进一个器皿,盖上盖子。我匆匆看了一眼,滤膜上粘着一些很细小的灰尘。

    虽然采样的过程看似非常简单,读取数据、操作按钮、更换滤膜,一小时内完成3台机器的采样,其实整个流程的工作很有讲究。刘医师特别强调,采样的各个细节都必须严格按照规范来完成,因为采集的是灰尘的样本,一不小心就会被破坏,这样就会影响到最后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采样工作是从今年9月19日开始的,其中规定每个月的月中要连续8天进行采样。目前,正好完成了3个月的采样任务,已经收集了84个样品。

原标题: 史上最严“监视”能否揭开 PM2.5影响人群健康的真相 作者:通讯员 严敏 王峥 记者 钱祎 何丽娜/文 胡元勇 朱卫国/摄 网络编辑:华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