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一种文化传统

24.10.2016  13:35

  10月1日,第17届奥地利“博物馆长夜”活动在奥全国及周边地区同时开展,700多家博物馆、画廊和文化机构开门迎客,共计356975位观众参与其中。

  “博物馆长夜”是德语国家的一个重要文化项目。在每年的特定日期,某个城市或地区的多家博物馆和文化机构会同时开放至深夜,参观者持该活动通票即可在规定时段内出入上述所有场馆。迄今为止,“博物馆长夜”项目已经走过整整20年,成为德语国家乃至欧洲地区长盛不衰的文化品牌。

  重量级场馆与珍贵的展品

  一方面,随着“博物馆长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效仿和复制,各种类型和规模的场馆与机构陆续加入到这个项目中来,其中不乏世界顶级博物馆。另一方面,各个场馆在利用“博物馆长夜”的品牌效应,培养潜在观众群体的同时,纷纷拿出镇馆之宝或推出重磅展览,以提升自身的受关注程度,这也保证了“博物馆长夜”作为固定项目的水准和含金量。

  周全策划与完善的服务

  首先,几乎每个城市和地区的“博物馆长夜”活动都会选在周末的晚间举行,以便包括学生和上班族在内的所有人都能够参与其中。其次,观众一般只需购买一张十几欧元的通票,即可在7个小时内参观所有加入“博物馆长夜”项目的场馆。第三,每个城市的“博物馆长夜”都有一套关于场馆、展览和特别活动的详细信息,提前免费发放给市民。以斯图加特为例,纸质版册页可以在该市“博物馆长夜”的任何一家场馆和预售票处自取,电子版可在该活动官方网站下载;若有其他问题可拨打专设热线电话,或在活动当天直接前往位于市中心王宫广场的问讯处咨询。

  为方便市民和游客往来各场馆及在活动结束后离开,各城市都会在“博物馆长夜”当天开通接驳巴士,部分公共交通也会运营到次日凌晨,持票者都可免费无限次搭乘。

  针对性活动与特别的关怀

  “博物馆长夜”从创立之初就是为了鼓励更多市民和游客,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到博物馆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因而各个场馆在举办展览之余,不仅针对普通成年人开展讲座、音乐会、午夜拍卖、派对等丰富多彩的配套活动,更给予特定人群以特殊的关照。

  比如,为孩子们设计的公共教育活动。以慕尼黑为例,各场馆在“博物馆长夜”当天下午2点就陆续启动,国家钱币收藏馆的“自制钱币”、市政厅画廊的“艺术藏在哪里”、巴伐利亚国家博物馆的“手电筒旅行”、艺术家之家的“石版画工作坊”、宝马博物馆的“宝马再生设计师”等一系列亲子活动都以免费或象征性收费的方式进行。

  再如,为不会讲德语和英语的外来移民或外国游客准备的节目。在柏林,国家画廊的展览“黄金时代——委拉斯凯兹的光环”因主题是西班牙17世纪的画作及雕塑,特意设置了西语导览环节;以中东和伊斯兰艺术收藏而闻名的佩加蒙博物馆,在“博物馆长夜”期间安排了一个用阿拉伯语讲童话的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场馆还考虑到了身体残疾的观众群体。在今年的柏林“博物馆长夜”中,德意志银行艺术馆为有视力和听力障碍的人士做了展览“寻常事务”的特别导赏;柏林画廊则邀请盲人去触摸和感受展览“非洲达达艺术”。负责接送观众的免费巴士都是无障碍配置的。

  各方通力合作

  奥地利国家电视台自从2000年创办奥地利“博物馆长夜”,至今已主办了17个年头,总共有580万人次参与过活动,覆盖范围甚至突破了奥地利全境,邻国意大利、斯洛文尼亚、列支敦士登、瑞士和德国南部部分地区的博物馆也加入进来。

  除主办方之外,众多领域的合作伙伴也是“博物馆长夜”多年来顺利运作和发展的重要保障。以苏黎世为例,今年活动的主要合作机构包括苏黎世公共交通公司、广播一台、苏黎世旅游局、苏黎世文化网、贝尔咖啡馆以及残疾人互助协会,它们分别在观众运载、媒体宣传、票务销售、信息发布、餐饮供应和残疾人服务等方面对“博物馆长夜”给予了专业支持和高效配合。

  历经二十载的德语区“博物馆长夜”项目,不仅为民众搭建了一个亲近知识、了解世界的平台,更对整个欧洲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文化环境产生了积极影响,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传统。

  一方面,欧洲现有120多个城市举办了自己的“博物馆长夜”,如,非德语区的巴黎“白夜”、阿姆斯特丹“N8博物馆之夜”以及圣彼得堡的“白夜艺术节”,就连南美洲的阿根廷和亚洲的菲律宾也开办了这一类型的活动。

  另一方面,“博物馆长夜”也对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起到了示范作用,各种以“长夜”形式举行的主题活动相继出现,如,汉堡“工业长夜”、法兰克福“教堂长夜”、维也纳“音乐长夜”、慕尼黑“体育长夜”、波恩“科学长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