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不等:吃蟹不等 创业不等

16.08.2016  23:08

  张不等 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毕业生 阳澄不等、稻易创始人 创业时间:4年 摄影/王牌先生 张安捷Laquila 造型:王牌先生 李慧伦 Modica   张不等的本名叫张岳。大概是受2012年“世界末日”的影响,那年年底,他给自己取了一个全新的名字——不等。“人生很短,看准了就要主动出击,争取做到。”张不等关于“不等”的人生哲学,与张爱玲“出名要趁早”的观点颇有相似之处。 而他本人也的确是一个有着极强规划能力和自制力的人,因为自小对浙商精神倾慕已久,所以高中努力学习考上了浙江大学。大学期间以优异的表现加入竺可桢学院,零距离接触浙江的众多创业大咖。2013年,他创立的大闸蟹品牌“阳澄不等”,首次众筹就筹到了27万元人民币,短短两个月就做到了收支平衡。 创造一个纯粹的食品品牌 等与不等,其实是一个辩证关系。“等,有时候是为了更好地不等。”就像张不等并没有在大学毕业那年选择立刻去创业,而是跟着一位资深企业家做了一年的“创业学徒”,全面地学习关于企业经营的大小事务。终于有了一年后自创品牌“阳澄不等”的爆发。 一个学机器人研发的,为什么要跑来做传统的大闸蟹生意?张不等给出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喜欢吃蟹。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阳澄湖人,每年中秋前后的大闸蟹都是张不等最重要的吃食,但是在杭州的几年间,他发现,市面上假货、次货泛滥,大家几乎吃不到真正正宗、美味的阳澄湖大闸蟹。有数据显示:每年以阳澄湖名义销售出去的大闸蟹有50多万吨,但事实上阳澄湖一年的产量只有不到5000吨,占比连1%都不到。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张不等的叔叔在阳澄湖边养了二十多年的大闸蟹,对于养蟹的水域、温度、时令、食材都极为精通,他养殖出来的蟹连续多次拿到香港顶级餐厅盲品大会的第一名。受益于此,张不等对大闸蟹也颇有心得。在他看来,只有这样的蟹才能配得上阳澄湖大闸蟹的名声,他希望创造出一个纯粹的品牌,只卖正宗的阳澄湖大闸蟹,不靠让利和浮夸的营销手段吸引客户,只靠口碑留住消费者。 阳澄不等显然做到了。2013年,一篇名为《三个浙大学生用求是精神做大闸蟹》迅速刷爆朋友圈,而他们的众筹也在短短两个月间做到收支平衡。 像做品红宴那样做一场蟹宴 张不等没有想到,自己竟然能够让杭州各大银行的一把手、行长,静静坐在台下,听他讲了一个多小时大闸蟹的“前世今生”。“毕竟自己就是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他想,或许这就是大闸蟹文化的魅力所在。 在阳澄不等的电商销售渠道逐渐稳定之后,张不等开始思考更深层次的东西。跟着他出来创业的两个联合创始人都是浙大有名的学霸,他们放弃了国外名校的全奖offer,专业第一的在读研究生资格出来创业,张不等觉得,阳澄不等怎么也不能只停留在传统的销售层面,他希望为品牌注入一些历史的厚重感。 “对于资深‘吃货’来说,仪式感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在一位工科生的身上,记者看到了一种对于蟹以及蟹文化近乎宗教般的痴迷,而这样的痴迷直接孕育了蟹宴,还诞生了“蟹道师”这一全新的职业。 什么是蟹宴?“你看过红楼梦中的品红宴吗?蟹宴就是在专业‘蟹道师’的带领下,最深层次挖掘蟹的美味和吃蟹的乐趣,其核心在于突出食材的优点,辅以专业的形式,传递正确的吃蟹方法和其背后的文化故事内涵。” “很多人问我是怎么宣传品牌的,这就是最好的宣传方式——口碑营销。”自从2014年10月张不等作为第一个蟹道师做了第一场蟹宴之后,“整个品牌就爆了!”这几年来,他带领身边的团队做了近两百场蟹宴,神奇的是,每一场蟹宴他都可以挖掘出不一样的内容和话题,而绝非流水线式的操作。 让优质农产品互联网化 螃蟹下锅前要先用冷水放松从而缓解其紧张情绪,要在蟹的肚子上嵌入姜以祛除寒气,淋黄酒的最佳时机是出锅前三分钟,吃蟹腿不必咬,只需用剪刀将两端剪开,再用第二截蟹腿把蟹肉捅出来就好……在一场蟹宴上,你可能会学到几十条这类关于蒸螃蟹、吃螃蟹的小窍门,对于参宴者自然是一种享受,可对于无法参与的人来说,不可谓不遗憾。 为了让线上线下客户能够有同样的体验,今年以来,张不等将产品做了全面升级,所有蟹宴上的独门小秘诀都被汇编进《武林秘籍》的小册子,随着大闸蟹礼盒同步发售,与之相伴的还有被简化的吃蟹工具——蟹四件。而被问及是否担心同类产品被抄袭,他则霸气回应:“抄得了工具,抄得了产品和文化吗?” 不断为卖大闸蟹注入一些创意,不断为吃大闸蟹增添一丝灵感。2014年开始,张不等和团队还创新性地开创了电子蟹卡,今年更开发了一套完整的电子蟹卡系统,所有用户在阳澄不等上下单后就能在电子蟹卡包里看到自己的蟹卡,同时还能将电子蟹卡转赠给朋友,不用担心当面送蟹卡的麻烦。 为什么会想到做电子蟹券,是否担心会不敌纸质蟹券的诚意?张不等说,电子蟹券最大的意义在于可以转赠,“很有可能送着送着,蟹券就回到自己手上了,有助于减少产品的流通浪费,而精美的H5也让收礼和送礼多了一丝审美体验。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见习记者 胡洁菲        编辑:余琼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