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艺术经典 共享文化资源

25.12.2015  13:14

  近日,“中国美术馆典藏活动系列:走向西部——中国美术馆经典藏品西部巡展·广西”研讨会在广西美术馆举行,来自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出席此次研讨会。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中国美术馆如何通过“走向西部”系列巡展践行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以及典藏经典共享对西部地区带来的社会效益、对中国美术馆自身的推动作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中国美术馆有着丰富的美术馆藏精品,长年为全国观众服务,但来自外地的观众毕竟只能是少数。为了打破这种地域上的束缚,中国美术馆积极践行公共文化服务举措,主办多种主题巡展活动,使藏品“走出去”,“走向西部”系列巡展就是其中之一。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表示,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国家平台,中国美术馆一直致力于推动“典藏活化系列展”,“走向西部”系列巡展已经相继走进重庆、新疆和广西。这些巡展是中国美术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落实公共文化资源服务社会要求的有力举措。

  “走向西部”系列巡展不仅让缺少文化资源的西部人民看到20世纪中国美术走向西部、发现西部、认识西部、表现西部的创作历程,真正把经典普及到西部,而且推动西部地区艺术与社会、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民众的融合,掀起了艺术创作的新高潮。

  中国美术馆把典藏精品带到西部、带到广西,不仅为当地的艺术家提供了向经典作品学习的机会,为当地人民提供近距离观赏经典作品的机会,而且还提升了此次参展作品的艺术价值。展览荟萃不同时期大师名家的经典佳作,其中中国画有张大千的《松荫观瀑》、钱松岩的《红岩》、傅抱石的《黄河清》、叶浅予的《高原獒犬》、石鲁的《古长城外》、白雪石的《漓江烟雨》以及吴冠中的《巴山春雪》等,油画作品有吕斯百的《兰州握桥》、靳尚谊的《文工团员》等,版画作品既有李桦、陈烟桥等人抗战时期充满激情的作品,也有古元、力群刚健质朴的延安木刻等。雕塑作品有张德华的《壮族姑娘》、吴为山的《羌族老人》等。此外,本次展览还选展了部分云南、贵州、四川等地美术家表现西部的作品。“走向西部”系列巡展把表现西部题材的作品置放于创作的西部现场,让作品回到西部人民的生活中间,引发了当地公众的共鸣,激发了当地艺术家的自豪感和新的创作动力。这些作品还与此次“走向西部”的主题形成一个共同生态体,作品是表现西部的作品,西部是作品中表现的西部,二者融为一体,作品的艺术价值得到了提升。

  中国美术馆不仅把典藏精品带到了西部,更是把许多先进的场馆管理理念、馆藏建设的先进经验与西部地区进行交流,帮助提高西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水平。广西美术馆的场馆刚刚建立,如何利用新的场地优势和先进的硬件设置提升场馆的利用价值,如何将原来的馆藏经典有效地与新场馆结合起来,当地相关领导就这些问题,从中国美术馆的场馆管理理念中学习和领会了很多新的思路。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张子康说,各个美术馆都应该结合社会发展的新形势逐步明确馆藏建设的新思路,目前中国美术馆正在探索从“散点分布”到“整体收藏”的思路,做到主体性与系统性的结合。广西美术馆也可以借鉴这种馆藏建设思路,具体来讲,就是对收藏的作品进行梳理,把各地分散的藏品通过大型主题展览“粘贴”起来,使单一的作品发挥更大的艺术价值。

  “走向西部”系列巡展不仅把公共文化资源共享到西部,丰富了西部地区的文化资源,对于中国美术馆的自身建设来说,也提供了很多新的思考点。首先,巡展丰富了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活动。对中国美术的研究,特别是美术现代性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以西方人的标准为前提展开的,在西方的眼中,中国的艺术更像一种外来的他者的艺术,但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西部文化,给了艺术家新的艺术灵感,这些灵感来自生活、来自本土,更能与我们的受众产生共鸣。其次,巡展挖掘更贴近群众的展览表现形式。把经典的藏品“”在中国美术馆,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艺术的需求,那么,怎样让藏品“走出去”就有赖于创新展览的表现形式。比如,“走向西部”系列巡展让藏品“”到广阔的西部地区,让西部观众得以共享,更好地实现了藏品的价值。

  “走向西部——中国美术馆经典藏品西部巡展”广西站已经落下帷幕,通过此次研讨会,专家学者们对如何更好地普及公共文化资源有了更深的认知。据悉,“走向西部”巡展已抵达宁夏,继续为西北部地区的人民群众送去国家美术典藏精品,这是中国美术馆进一步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号召的实践,相信会继续掀起中国美术馆馆藏精品的参观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