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转型探寻差异化路径

28.11.2014  14:07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对此,业内人士正在意识到转型升级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当然,对于发展水平不一的东中西部开发区来说,如何实现分类指导、推动转型升级更为实际。研究人士指出,加快经开区转型升级,应从管理制度和顶层设计等方面入手。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在开发区成立30周年之时,转型升级再出发显得尤为重要。



业内人士正在意识到转型升级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当然,对于发展水平不一的东中西部开发区来说,如何实现分类指导、推动转型升级更为实际。研究人士指出,加快经开区转型升级,应从管理制度和顶层设计等方面入手。



转型升级大势所趋



要推动开发区由追求速度向追求质量转变、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由同质竞争向差异化发展转变、由硬环境见长向软环境取胜转变。



9月4日,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出席全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时强调,要使开发区成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探路者”和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的“顶梁柱”。11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意见》,意味着这一讲话精神已经被纳入了制度设计。



意见》提出了明确新形势下的发展定位、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坚持绿色集约发展、优化营商环境等六大方面共十九条内容。其出台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新的形势,进一步发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改革试验田和开放排头兵的作用,促进国家级经开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



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战略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罗松山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30年来,对招商引资和拉动地方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制度欠缺以及开发区数量骤增等因素影响,也带来不少问题。



据统计,目前光国家级开发区的数量就已经达到215家,堪称世界之最。其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存在不少不足之处甚至误区。



同质化竞争让我们多败俱伤。”一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负责人表示,开发区数量猛增之后,各地都在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企业投资,这一方面使得开发区本身在政策竞争中深受伤害;另一方面,企业为了获得各地的不同优势,也不得不将企业分散投资在不同的开发区,对企业而言,分散经营也增加了管理难度和成本压力。



此外,随着开发区迅速发展,土地紧缺、环境污染、安全管理等诸多问题也逐步凸显,开发区转型升级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分类指导更为实际



我们在这方面很惭愧。”当国际商报记者向中西部数家开发区负责人了解转型升级思路时,他们不约而同地表示,目前真正做到转型升级很难。



常德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名工作人员介绍说,开发区目前主要在三大方面努力:一是建设标准化厂房,在节约用地的同时,要求污染可控,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二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电子、新材料等产业,推动产业升级;三是推动产城融合,着力于打造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化新城区。



不过,对于同质化竞争等问题,该工作人员和其他开发区负责人一样,表示出困惑。推动开发区真正转型升级,东中西部的诉求和能力参差不齐。



比如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不仅在14.28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上集聚了千家中外高科技企业,在管理上也实现了“管委会”向“公司化管理”的过渡。



罗松山表示,东中西部开发区的发展情况有较大差异,中西部地区实现转型升级相对困难,具体而言,仍存在三大难点:一是短期而言,转型升级必然要付出代价,比如提高环保标准,加大环保投入,会增加企业运作成本,给招商带来难度;二是在制度设计上,仍然过于注重GDP,绊住了开发区转型升级的“”;三是目前经济形势依然低迷,投资不振,为了稳住地方经济,各地政府给开发区招商引资施加了很大压力。“我们期待更多的平台,密切人员往来,加强东中西部开发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常德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人员建议说。此外,还有很多业内人士呼吁,各开发区应当建立更加紧密合作的关系,推动创新和服务等方面的优势竞争,而非简单的招商政策竞争。



记者注意到,虽然《意见》中已经提出了实施分类指导、动态管理等内容,但有关专家表示,真正加快实现开发区的转型升级,还需要国家层面建立协调机制,加强开发区的顶层设计。

(湖州市外经贸局供稿 转载地址:国际商报)
来源:( 浙江商务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