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化:档案史志进礼堂 唤起乡愁情悠悠

07.04.2016  12:37
开化县档案局(党史研究室)作为县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单位之一,牢固树立责任担当意识,挖掘档案史志文化,做好档案史志利用文章,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深化“馆堂共建”,积极融入农村文化礼堂建设。

一、挖掘史料资源,突出红色印记

1.呈现革命史实。深度挖掘档案资源、广泛征集历史资料、重点走访革命老人,使开化革命根据地苏维埃运动、新四军第一、二、三支队在开化集结组编、方志敏率领红十军团战斗在开化等重大革命史实得到充分体现。

2.修复革命遗址。以党史普查和革命遗址普查为抓手,确认革命遗址40余处。同时加大革命遗址保护力度,做好革命遗址开发利用工作。先后争取资金修复杨林小关一区苏维埃政府旧址、建设叶长庚将军生平陈列室、修建桐村镇徐家村的红十军战斗地陈列室、设立华埠镇新青阳村红色贸易路线陈列室等,并实施“中共闽浙赣省委”“中共浙皖特委”机关旧址提升工程。

3.体现红色印记。让文化礼堂体现开化革命老区的“红色印记”是档案史志部门服务文化礼堂的重要工作。近年来,先后为库坑村、柴家村、下庄村、徐家村、严村村、油溪口村、新青阳村、西畈村、树范村、龙门村等近20个革命老区村的文化礼堂建设提供革命史料支持,使上述各村文化礼堂的红色特性和历史厚度显著增强。

二、挖掘方志资源,突出人文底色

1.发挥存史作用。档案史志部门凭借丰富的方志资源、深厚的地情知识积累,先后协助旭日村、下淤村、霞山村、潭头村、墩南村、龙门村等20多个文化礼堂建设,为其提供村史沿革、地名变迁、姓氏源流、乡风民俗、传统特产、旧里居图、古八景诗、楹联对联、名人事略、孝行义举事例等方面的史料支撑和技术支持。

2.发挥育人作用。积极开展旧志点校整理工作,已完成《明崇祯开化县志》《清顺治开化县志》《清光绪开化县志》《民国开化县志》等4部旧志的点校出版。为旧志利用、服务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提供便利的条件,及时对接各村文化礼堂建设主题,做到有源可查、有史可依。

3.丰厚史志土壤。为了增强农村文化礼堂历史文化长廊或展室内容的可读性、趣味性,结合全县非遗保护等契机,创作出民间故事26个、新八景诗15首、新家规家训163条,结合最美人物评选等活动,在文化礼堂建成后赠送史志、年鉴等地情书籍,以提高农村文化礼堂的文化含量。

三、挖掘谱牒资源,突出道德传承

1.做好原始积累。结合日常档案史志工作,深入乡村农户,广泛收集旧谱牒资源,并进行数字化备份。共对46部旧谱(8万多页)进行数字化加工,保存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2.开展整理辑录。组织精干力量,对旧宗谱进行认真梳理,将其中的族训、祠规、家规等集中辑录。共整理辑录县内清代和民国时期的余、汪、徐、郑、方、张、程、叶、李、戴等10个氏族、16部宗谱的族训家规近7万字。这些姓氏,涵盖了县内主要姓氏,其人口数量约占全县总人口的一半。

3.立足古为今用。坚持“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的精神,对旧家训家规进行规整,选取“睦族人”“和亲友”“勤耕读”“戒赌博”等内容,摈弃“厚茔葬”“三从四德”等成分,以古鉴今,去伪存真,编写新家训家规。并对每年文化礼堂建设村的素材实行“一堂一档”备份。

开化国家公园生态所呈现的“绿色”,革命老区所体现的“红色”以及乡风民俗等历史传承所表现的“古色”,构成了开化文化礼堂基本特征。让“三色元素”进入农村文化礼堂,既是生态保护绿色崛起、缅怀革命先烈、传承历史的需要,更是增强文化礼堂爱国主义教育功能的重要手段。这些“乡村记忆”,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悠悠乡愁,记住乡愁,就是记住文化之根。(开化县档案局 邱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