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老兵”陈天民:路迢水长写半生

25.12.2019  12:55

  中新网浙江新闻12月24日电(记者 王逸飞 通讯员 张辉虎)在浙建集团乃至浙江省建筑业,“陈天民”的名字一直是楷模般的存在。他是共和国的同龄人,曾插队落户,当过农民、工人;他是19世纪70年代的大学生,是出类拔萃的知识分子;他是国企资深高管、高级职业经理人,也是浙江省工程项目建设与管理领域的带头人、行业资深专家。2008年汶川大地震,59岁的陈天民挂帅前线总指挥率浙建集团突击队赴抗震救灾前线,以“不破楼兰终不还”之心带队圆满完成救灾任务。近半个世纪的建设生涯里,他在舍小家顾大家中写下了半生职业传奇。

  日前,在由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主办、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承办的2019年度浙江省“最美建设人”学习促进会上,浙建集团原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陈天民荣获2019年度“最美建设人”称号。

  宝剑锋从磨砺出

  “我是从社会最底层走来的。”向他人介绍自己时,陈天民总这么说。

  1968年,不到20岁的他自愿选择到位于宁夏的六盘山区插队落户。彼时,那片贫瘠荒凉的土地因知青们的到来添了生机。说着江南话,吃着洋芋蛋,陈天民同老乡一起冒严寒烈日,起早贪黑辛勤劳作,共同浇灌出一片热土。

  在大西北,陈天民通过优异表现获推荐、考试到西安冶金建筑学院(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读书,这也成为改变他人生轨迹的经历。毕业并在宁夏化工勘察设计院工作五年后,陈天民于1980年调回浙江,开启“浙江建设人”的生涯。

  宝剑锋从磨砺出。回浙后就职浙江省机械施工公司的五年期间,陈天民先后参与过浙江省和杭州市30多个重点工程项目的施工,其中半山电厂冷却塔X支架与淋水条吊装工艺、杭州热电厂整体全预制装配式吊装工艺、庆春门住宅小区夯扩桩施工工艺都是省内首创。1985年调入浙江省建筑工程总公司主持外经办工作后,其多次率队走出国门,承建埃及2600套、科威特251套国际工程。

  在埃及、科威特工程项目中浙江率先启用成建制乡镇企业队伍出国参与承包工程和劳务输出、率先改革劳务输出的经援模式,改革个人待遇实施计件制多劳多得。这些重大改革在科威特251项目中取得成功,项目扭亏为盈,拓展了科威特建筑市场份额,获得央企肯定和浙江省政府好评。1991年,他获提任浙建总公司(现浙建集团)副总经理,事业迎来新的起点。

  无愧“建设”这一程

  工匠之魅力,在于胸怀责任。一组脚手架,便见证着陈天民的担当。

  搭设支模脚手架一直是建筑业工程施工的基本作业。国内引进日本扣件式钢管支模脚手架时,还没有专门技术规程,各地常发生脚手架坍塌事件,甚至造成伤亡。

  “支模脚手架关系着建筑施工的安全、更关系到建筑工人的人身安全。我们一定要编制出浙江省的扣件式钢管支模脚手架技术规程,确保施工安全。”陈天民曾在浙江省建设厅安全生产专题会议上代表浙建集团表态。

  那次会后,该集团立即申请了《扣件式钢管支模承重脚手架施工风险分析与应用》课题,投入30万元科研资金进行研究。陈天民领导集团技术人员与浙江大学合作,历时两年共同完成课题,成果达国际领先水平,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并申请了浙江省建设厅《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模板支架施工技术规程》课题。该规程颁布后,其又和中国建科院软件公司合作按《规程》要求编制应用软件,只要输入建筑施工现场的相关数据,计算机就会“对号入座”提供脚手架安全搭建的具体方案,确保支模架搭设安全。

  工匠之魅力,在于业务精湛。作为党性强、专业精、资历深的浙建集团班子成员,陈天民曾兼任浙建集团总承包项目金华双龙大桥施工总指挥,建造当时华东地区最大跨度的劲性钢管混凝土拱形大桥;兼任国家重点工程、浙江首条高速公路——杭甬高速公路七标段项目经理,该工程系该省首次招标国际监理公司实施FIDIC合同管理,浙建集团首次以国际惯例联营体承包工程模式实施;2000-2003年,他兼任浙建集团总承包项目浙江省人民大会堂迁建工程项目经理,取得良好的经济、科技和社会效益,受到浙江省主要领导肯定。

  在陈天民主持浙建集团生产、技术与质量管理期间,该集团获省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国家专利7项,国家和省级工法744项、住建部“新技术推广应用示范工程”23项,获“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奖16项。

  “我们既然选择了这一行,那就要尽力干好这一行,无愧于这一程。”陈天民说。

  抗震前线“指挥长”

  2008年,是陈天民职业生涯中最值得记忆的一年。这一年,汶川地震成为国家之殇,陈天民成为紧急前往灾区抗震救灾的身影之一。

  “我干了一辈子建筑,经历过地震时的恐慌,所以汶川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让同胞有个住的地方,便第一时间跟集团有关方联系,做好技术、物资等前期准备。”陈天民说。

  当浙江省委省政府根据中央决策作出抗震救灾驰援四川部署时,59岁的陈天民又第一时间向集团领导请缨,于5月24日带领11人的先遣队出发赴川。出发前,他带上了可以用几个月的心脏病药。“去时为了争分夺秒,我们在飞机上就开始开会研究部署,25日凌晨两点到达广元,大家就立即实地勘察、分头实施”……即使已过去近十二年,陈天民对那时的一切还历历在目。

  为让群众尽早有个住的地方,作为浙建集团抗震救灾指挥部临时党委书记、总指挥的陈天民率队伍与时间赛跑。5月25日晚上,浙建集团浇筑好该省援建过渡安置房的第一块混凝土场地。当晚,陈天民和同事、工人干了个通宵,把30套活动板房搭建了起来。

  由于工作强度高压力大又连日奔波,抵达前线第三天,坚持指挥在一线的陈天民终因体力不支累倒在施工现场。但经过服药并在工棚内短暂休息后,“倔强”的他又再次回到现场指挥。

  许多同事担心陈天民的身体,劝他好好休息。陈天民每次的回复都是:“谁说我身体不行?那天是因为没吃早饭才晕倒的,纯属意外。房子没有全部盖好前,我绝不下火线。”

  在前线的40多天,陈天民带领大家持续作战,高质量完成17个援建点、4129套活动板房的搭建任务。其中,他们第一天晚上就给广元消防中队搭建好抗震救灾临时住房;第一家援建施工总图获得广元市建设局批准;第一家交付广元市首个抗震救灾援建基地过渡房;第一家在广元中学建造高考教室,让学生按时进入考场圆梦……

  “如果不到灾区救灾,会后悔一辈子。”陈天民说,“当时体验着一次次余震,能感受到灾区群众早日住进新家的迫切愿望。我们更要多干一点,快干一点,尽所能让他们早点拥有新家。作为一名老党员和建筑工作者,我义不容辞、责无旁贷。”

  家是永远的支撑

  以援建灾区为例,即使在职业生涯尾声,作为一名“建设人”的陈天民,依然忙碌于走工地、走项目、走基层。几十年来,从省内到省外再到境外,他从未停下脚步。而顾大家往往意味着要舍弃小家。

  陈天民从未隐藏过自己对家人的愧疚。最初,其从宁夏调回杭州就是为了照顾父母,但进了施工单位整天“不着家”,天南海北在外面施工却成了常态。

  “我在埃及、科威特工作了两年半,回国后父亲患了重病,不久去世。出国时女儿才幼儿园,我回来时已是二年级学生了。女儿想我时,她妈妈就带着她看星星看月亮,女儿会对着星星月亮讲故事给爸爸听,她相信爸爸一定能听到她讲的故事。”陈天民回忆。

  此前,在杭甬高速公路施工时,陈天民的妻子连续两个春节都带女儿到工地陪他,却只能冒着寒冬跟着他巡查一个个工地。有一次,陈天民在外地检查工程,母亲走失一天一夜没回家,他说自己只能在外地干着急。

  虽然忙碌,但陈天民只要有机会、有间隙、有可能,就会尽最大努力照顾家人。其母亲的最后十年病情越来越重,多数时间由其姐妹照顾,陈天民想推着轮椅带母亲到西湖边散步也只是奢望。退休后,陈天民与姐妹一起撰文汇集成册,怀念感恩父母。陈天民说,家永远是他背后的支撑。

  如今,退休的陈天民已不常出现于人们视野。但作为一名建设“老兵”,其故事却被许多建设人口口相传。半生建设生涯,路迢水长间,他竖起了一座丰碑。(完)